健全的人格教育的主要基石是「幼兒養性」和「童蒙養正」。「養性」與「養正」實則是互不割裂、密不可分的初始教育的綜合體。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這是對孔子「蒙以養正」理念的現實解讀。
「幼兒養性」就是要在幼兒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這裡非常關鍵的是,孩子在三到七歲的時候,是性格涵養的關鍵期。童蒙時期受到「正念」「正行」等教育,這是性格「養正」的根本所在……近段時間,由樂清市樂田幼兒園發起的一場關於以教育為主題的《國學故事匯》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共15期的《國學故事匯》在「浙江視界」播發,一石激起千重浪。
據悉,6月1日,首期《國學故事匯》第一講剛推出,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微信留言不斷,讀者紛紛點讚並轉發。至7月20日15時,15講《國學故事匯》全部播出。據不完全統計,15講歷時50天完成,期間,視頻點擊量達305.3萬次,平均每講達20.4萬次,日點擊量達6.2萬次。其中最高的一講點擊量達62萬次。
15期的《國學故事匯》由樂清市樂田幼兒園主辦;浙江萬裡學院兼職教授、格學商樂清學院院長、樂清市國學研究會會長陳華榮主講。《國學故事匯》開展線上討論、線下互動的形式,線上參與問答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雖然不到百名,線下互動卻達數十萬人次。
一些讀者還紛紛來電錶示,《國學故事匯》以這樣的形式,不僅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融入故事之中,並引經據典、深入淺出,既生動又接地氣,讓人喜歡;更重要的讓枯燥的國學經典理念「形象化」「有滋味」,讓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
金句摘要
高公博:我們的教育理念,不是將孩子的腦袋裝滿,而是讓孩子的思維飛翔。
陳俊賢:亞里斯多德有這麼一句名言:「古往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
餘 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格物」應當是孩子獲得知識和智慧的重要渠道。
盧品才:經過這種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的孩子,才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在廣袤的知識太空中自由地飛翔。
胡成虎:以「不爭」來實現「無所不爭」,這就是老子的智慧。
陳利義: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於言教」至關重要。
鄭玉琴:「幼兒教育小學化」其實是廣大幼兒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求鳳」心切的現實表現,也是一種現代版的《拔苗助長》。
鄭樂也:不爭是一份「平安險」,因為「不爭」就是不吵架、不打架,那就平安無事了。
亓 威:「幼兒養性」就是要在幼兒時期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性(性格)。這裡非常關鍵的是,在孩子3—6歲時,事關「性格涵養」問題,師長必須學會對孩子說「不」。
包景化:父母生個孩子是本能,父母教養孩子則是技能!
林素云:科學研究表明,人腦有140億個神經細胞,現在一般人只用了大約十分之一的功能,絕大部分潛能尚待開發。
鄭葵葵:格物才能得真知。我們的教育應當倡導這麼做。
蔣浩平:前蘇聯學者伊凡·葉夫裡莫認為:「如果人類能夠開發大腦一半的潛能,將輕易學會40種語言,拿到12個博士學位。」
餘月兒:王陽明12歲就立志當聖賢。他認為,立志就是在心中樹立起遠大的目標;堅定志向,這是保證人生航向不偏離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