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康1,2 楊翠紅1,2,6* 祝坤福3 王會娟4李鑫茹5 姜青言1,2,6
1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
2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3 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
4 中央財經大學 統計與數學學院
5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院
6 中國科學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2020 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使全球經濟遭遇沉重打擊並陷入深度衰退,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根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國際經驗和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變化趨勢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中長期走勢進行了分析,並對 2021—2050 年間不同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了預測。
在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中長期預測之前,應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 從經濟總量看,目前中國居世界第 2 位,僅次於美國。根據 IMF 公布的資料,2019 年中國 GDP 為 143429 億美元,美國 GDP 為 213744 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 67.10%,但遠高於其他國家。
2. 從經濟增長速度看,2019 年中國 GDP 增速為 6.1%,美國為 2.3%。中國 GDP 增速比美國快 1 倍以上。
3. 從人均 GDP 看,2019 年中國人均 GDP 為 10262 美元,美國和全球分別為 65 118 美元和 11429 美元,中國人均 GDP 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89.8%、美國的 15.8%。
依據經濟增速隨人均 GDP提高而呈波浪形下降的理論和中國經濟增速將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經濟體的結論,我們對 21 世紀上半期中國經濟增速作出如下預測。
預計 2020 年 GDP 比 2010 年「翻一番」
預計 2020 年中國經濟增速為 2.4%,按可比價格計算,2020 年中國的 GDP 約為 2010 年的 194.09%。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 年中國 GDP 雖未達到 2010 年的 2 倍,但已非常接近「翻一番」的目標,可以說中國基本完成了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在 2020 年 GDP 比 2010 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
預計在 2030 年前後,按現行匯率法計算的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水平
主要有 2 個原因:1. 中國經濟增速快於美國;2. 匯率變動。預計在此期間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呈升值趨勢,平均每年可能升值 1% 左右。但鑑於中國人口為美國的 4 倍左右,按經濟發展水平衡量,預計 2030 年中國的人均 GDP 只有美國的 1/4 左右。
預計 2021—2035 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
由於 2020 年經濟發展基數較低,預計 2021 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 8.5% 左右;「十四五」期間(2021—2025 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可能達到 6.3% 左右。根據本研究的測算,「十五五」期間(2026—2030 年),中國經濟將進入「5 時代」,即年平均增速為 5.4% 左右。「十六五」期間(2031—2035 年)經濟平均增速將低於 5%,進入「4 時代」。2021—2035 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有望達到 5% 左右;預計 2036—2040 年經濟平均增速為 4.2% 左右。
預計 2041—2050 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開始進入「3時代」
屆時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速為 3.8% 左右,較 21 世紀 30 年代的年平均增速降低 0.7 個百分點。
預計到 2050 年,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預計在 21 世紀中葉,即 2050 年前後,中國經濟總量將為美國的 2 倍左右,但人均 GDP 與美國相比仍有將近 1 倍的差距。
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趨勢預測:增速呈波浪形下降
根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國際經驗和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變化趨勢等因素,預測中國經濟增長中長期走勢為呈波浪形下降,具體有 3 個特點:
1. 經濟增速呈下降趨勢,但增長速度遠高於同等發展水平國家;
2. 由於中國經濟體量大,政策連貫性強,經濟增速下降較為平穩,變動幅度小於世界上主要經濟體;
3. 短時期內由於各種有利因素作用,經濟增速可能上升,但從中長期看仍呈下降趨勢,觸底時間初步預計在 21 世紀中葉。
疫情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得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之中。突如其來的疫情也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2020 年第一季度,中國 GDP 同比下降 6.8%,為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20 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迅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 3.2%;第三季度,經濟進一步好轉,同比增長 4.9%。
目前,中國經濟形勢向好,2020 年 11 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 PMI 產出指數(三大指數)分別為 52.1%、56.4% 和 55.7%,高於上月 0.7、0.2 和 0.4 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位於年內高點,且連續 9 個月高於臨界點。進入 12 月份,三大指數雖有所下調,但仍處於較高運行水平,經濟總體保持穩步恢復的良好勢頭。
中國成為疫情發生後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第一個全年經濟增速為正的國家。中國第四季度 GDP 增速有望達到 6.7%,即 2020 年末經濟增速基本上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2020 年全年經濟增速預計可為 2.4% 左右。展望 2021 年,中國經濟面臨著更加嚴峻、高度不確定的內外部環境,經濟走勢如何,是否能夠實現快速的恢復性增長,是黨和政府以及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受疫情影響,2020 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僅為 -6.8%,基數極低。
預計 2021 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為 16.3% 左右,2021 年第二季度增速可能為 7.3%左右,第三季度增速為 6.3%,第四季度為 5.9%左右。全年經濟走勢表現為前高后低。預測 2021 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 8.5% 左右,2022 年經濟增速將回歸 6%左右(表 1)。
表1 2019—2021年中國GDP增速和三大產業增加值增速
從三大產業來看,預計 2021 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約為 3.2%,比 2020 年提高 0.3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為 9.5%,較 2020 年提高 6 .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為 8.4%,比 2020 年提高 6.3 個百分點。
對 2021 年三大產業增速做出上述預測的主要依據包括:
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繼續。農業、畜牧業等轉型升級都將帶來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尤其是生豬等養殖業的恢復性增長將使得 2021 年第一產業增加值較 2020 年略有提高。
2. 第二產業將呈現恢復性增長。疫情導致的 2020 年生產經營活動停滯或將在 2021 年逐漸恢復,並有望取得更大的增長;同時,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仍將保持較高水平,研發和自主創新的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但外需方面可能會受海外疫情影響而增大不確定性。
3. 服務業將呈現疫情後的恢復性增長。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將恢復到原有或更高的發展水平,由此拉動服務業穩定的恢復性增長;同時,服務業發展新動能增勢或將保持穩定,為服務業增速提高注入新活力。
從三大需求來看,隨著國內疫情得到較好控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預期中國消費會持續復甦,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相關投資政策的影響延續,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下,高技術產業投資成為整體投資增長的驅動力,投資對經濟增長作用進一步鞏固。
外貿方面,2021 年新冠病毒疫苗上市,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疫情或將得到較好控制;中央充分認識到對外貿易失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大力促進貨物和服務進口,進出口將逐步趨於平衡,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正向拉動作用將有所減弱。
預計 2021 年消費對 GDP 貢獻率為 57.7%,拉動 GDP 增長 4.9 個百分點;投資對 GDP 貢獻率為 38.8%,拉動 GDP 增長 3.3 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 GDP 貢獻率為 3.5%,拉動 GDP 增長 0.3 個百分點(表 2)。
表2 2019—2021年中國GDP增長率和三大需求對GDP的拉動情況
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的前提條件和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021 年中國經濟運行、國際經濟形勢發展,以及中國的外需增長情況都有很大不確定性。本文在 4 個前提條件下,對中國 2021 年經濟增長進行預測:
1.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中國政府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 中國疫情繼續得到有效控制,不發生嚴重反覆;隨著疫苗的大規模應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疫情也開始逐步好轉。
3. 2021 年,中美在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技上不發生全面對抗和衝突。
4. 2021年,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南海區域、臺灣海峽等不發生大規模衝突和局部戰爭。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關係是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預計拜登將在 2021 年 1 月 20 日接替川普正式就任美國新任總統。總統的更換不會改變華盛頓對華政策的總體方向。無論誰入主白宮,美國都將對中國採取遏制和打壓政策,特別是在關鍵核心科技領域打壓中國,這是美國兩黨共識。但美國川普和拜登兩屆政府對中國的具體政策上或有重要差別:
1. 重點不同。川普認為中國是主要敵人;而拜登認為俄羅斯是主要敵人,是主要威脅,中國是主要競爭對手。
2. 策略不同。川普基本上單獨對付中國;而拜登主張聯合盟國力量,共同遏制和對付中國。
3. 「脫鉤」範圍不同。拜登上臺後,美國在關鍵核心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不會放鬆,但「脫鉤」的範圍有望縮小。
4. 政策不同。與川普不同的是,拜登的政策可能更穩健,更具可預測性。
5. 總態勢不同。川普主張的中美兩國關係總態勢是對中國全面對抗與遏制;拜登主張對抗、競爭與合作。
短期來看,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緊張局面或迎來階段性緩和。2020年中美之間部分矛盾激化,有大選作秀的成分;新總統上任後,相關需求將下降,主要矛盾會轉向美國國內,包括疫情等問題,對中國的打擊和指責會有所緩和。預計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仍將發揮短期「壓艙石」的作用。在疫情衝擊下,中國進口對美國的重要性大幅上升,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採購計劃對美國經濟恢復尤為重要,中美關係全面惡化可能性較低。預計中美將在氣候變化、貿易、抗擊疫情等領域恢復較為務實的建設性合作。總體來看,2021 年中美關係在短期內將有所緩和或改善。
2020 年 11 月 15 日,包括東協 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8 年,RCEP的 15 個成員國人口總數為 22.55 億人,GDP 總額為25.22 萬億美元,出口總額為 6.54 萬億美元,是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RCEP 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必將為促進地區的發展繁榮增添新動能,為世界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貢獻新力量。預計今後 15 個成員國之間 65% 以上的商品貿易將實行零關稅。這對中國也是一個重大利好,預計將推動和促進中國製造業乃至中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2020 年 12 月 30 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中國與歐盟的投資與經貿關係將有大幅提升,有助於強化中歐經濟合作,推動雙方構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價值鏈,從而為雙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十四五」規劃的背景下,中歐投資協定達成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合作、高端服務業發展和中國高質量對外開放水平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
充分發揮中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優勢,以外貿促發展,開創對外貿易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截至 2020 年底,疫情在全球範圍仍處於失控狀態,預計 2021 年全球短期經濟前景仍趨悲觀。相比之下,中國以「快於預期」的速度實現了經濟復甦。
1. 出口。出口快速增長,給全球提供防疫物資等多種產品,堅定不移地以實際行動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為支持其他國家穩定市場作出了中國貢獻。2021 年,中國外貿仍有望延續快速發展的態勢,將為全球市場提供更多中國產品。
2. 內需。2020 年受疫情影響中國消費形勢持續低迷,在疫情防控獲得階段性勝利的同時,消費復甦速度卻遠不達預期。2021 年,在保證疫情防控有序的前提下,建議中國採取多種措施進一步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在驅動雙循環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作用。
穩增長、促發展,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20 年初,疫情的突然暴發和大規模、高強度疫情防控措施使得眾多企業特別是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經營難以持續。儘管當前隨著疫情防控取得初步勝利,中國經濟進入復甦周期,但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仍未平復,實體經濟運行仍存在局部風險。因此,仍應當把「穩增長、促發展」作為中國 2021 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1. 2021 年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保證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將財政赤字總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保持合理的地方專項債規模,並加大對科技、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的保障力度;
2. 貨幣政策基調宜保持穩健,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為社會融資和貨幣信貸提供便利;
3. 確保各部門的經濟政策共同發力、聚焦使力、著力於根本,更好地發揮各種政策的協同效應,舒緩疫情給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
繼續建設科技創新型國家,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中美經貿摩擦將在中長期持續的情況,已基本成為共識。未來中美在科技領域摩擦和競爭只會增多,不會減少。近年來,美國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發起制裁。例如:美國對華為公司的晶片斷供,打壓其 5G 發展;利用金融霸權打擊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對涉及核心技術專業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採取限制入境等措施,進行學術封鎖,以各種方式打壓遏制中國的高端科技發展。當前,在科技領域,中國仍與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
1. 面對美國的封鎖,中國應打破幻想,發展核心技術,攻關「卡脖子」技術,堅持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針不動搖,合理布局核心產業;
2. 從高端製造業全產業鏈角度,集中優勢力量聯合攻關、攻克核心領域相關重點、難點技術,增加對基礎學科領域研究支持,加快科教體制改革,建立貼近實際的產學研協作體系;
3. 以多種形式扶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切實追蹤評估扶持政策的有效性;
4. 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引進力度,不僅引進產業技術人才,而且引入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一套以我為主、多渠道吸收境外技術的安全的產業技術體系;
5. 增強科技自主創新在未來支撐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信息通信技術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促使全球價值鏈發生重大變革,推動全球價值鏈向智能化、服務化方向調整。疫情造成的世界經濟衰退和貿易受阻使全球化出現退潮趨勢,部分產業開始向區域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同時,中國的人口紅利已逐漸減弱,原有的以低成本勞動力優勢融入並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的發展模式不再適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1. 利用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經濟區建設為契機,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 結合 RCEP 區域和中歐經濟一體化合作的新契機,吸引全球優質生產企業,打造世界級高端區域產業鏈集群;
3. 充分發揮中國在 5G、量子通訊等新興產業領域的現有技術優勢,與製造強國戰略結合,挖掘信息技術支撐製造業發展的結合點;
4. 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的新發展中向中高端攀升。
陳錫康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投入產出協會會士,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名譽理事長。我國投入產出技術早期開拓者之一,國際投入產出協會創建人之一併任三屆理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創立了投入佔用產出技術,得到包括投入產出分析的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列昂惕夫教授等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好評;率先提出農作物產量的系統綜合因素預測法,連續40年成功應用於年度全國糧食產量預測中,預測提前期為半年以上,提前期長;預測精度高,40年平均預測誤差為抽樣實割實測產量的1.8%。研究領域:經濟預測、宏觀經濟與產業經濟、數量經濟模型。
楊翠紅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崗位教授,中國科學院管理、決策與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曾任國際投入產出協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投入產出技術與經濟預測、全球價值鏈與貿易利益研究、宏觀經濟分析與政策。
文章源自:
陳錫康, 楊翠紅, 祝坤福, 王會娟, 李鑫茹, 姜青言. 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分析與政策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1, 36(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106002
總監製: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筱小鹿
長按二維碼 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刊」 微信號CAS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