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2021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2020-12-14 第一財經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隻黑天鵝,對2020年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臨近年末,可以從很多角度回顧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如果從內外循環的角度概括一下,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有兩個「超預期」: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

今年前10個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4%,而WTO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貨物貿易下降了14%,並且預測全年將下降9.2%。此消彼長之下,我們測算中國出口在世界的份額較去年年底提升了2.7個百分點,達到16.7%。另一方面,年初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各界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是外資是否會大規模撤離中國,一些國家推出某些優惠政策鼓勵本國企業轉移投資,也加大了大家的擔心。但事實上,今年中國利用外資實現了難得可貴的逆勢增長。1-10月中國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4%,最近幾個月更是錄得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而聯合國貿發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商投資幾乎下降了一半,並預測全年將下降30-40%,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兩個超預期背後的邏輯其實是類似的。中國通過採取有力的措施控制住了疫情,並率先開始復工復產。而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遲遲不能有效、徹底的控制疫情傳播,導致生產受限。而同時很多發達國家為了穩定經濟,紛紛推出了巨額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依然較為強勁,但生產不足,所以反而加大了對中國生產、投資、出口的依賴。

在此背景下,我們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全年GDP增速將達到8.8%。同時,我們認為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呈現以下十個主要趨勢:

1.消費、服務業繼續回暖,成為下階段經濟復甦的主力

2.製造業投資增長提速

3.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總體保持強勁

4.貨幣和財政政策逐漸正常化,但需要關注調整的步伐

5.中國仍是外商投資的重點,供應鏈韌性成為重要考量

6.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

7.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但仍將受疫情和疫苗進展制約

8.中美經貿摩擦短期內將有所緩和

9.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加強

10.創新、安全、環保成為政策關注重點

正文:

2020年就要結束了,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隻黑天鵝,對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臨近年末,可以從很多角度回顧和分析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如果從內外循環的角度總結一下,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特點可以用兩個「超預期」來概括: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

外貿超預期

今年前10個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了2.4%,10月份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達到兩位數,為2019年3月以來新高。相比之下,WTO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貨物貿易下降14%,並預測全年下降9.2%。此消彼長之下,我們測算中國出口在世界的份額較去年年底提升了2.7個百分點左右,達到16.7%。

外資超預期

年初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各界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是外資是否會大規模撤離中國,一些國家推出某些優惠政策鼓勵本國企業轉移投資,也加大了大家的擔心。但事實上,今年中國吸引外資實現了難得可貴的逆勢增長。1-10月中國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4%,最近幾個月更是實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與此同時,聯合國貿發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商投資幾乎下降了一半,並預測全年下降30-40%。

圖1 2020年中國經濟的兩個超預期,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UNCTAD, WTO, Wind,畢馬威分析

這兩個超預期背後的邏輯其實是類似的。中國通過採取有力的措施,首先控制住了疫情,並率先開始復工復產。而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遲遲不能有效、徹底的控制疫情傳播,導致生產受限。同時很多發達國家為了穩定經濟,紛紛推出了巨額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政策,海外消費需求依然較為強勁,但生產不足,所以反而加大了對中國生產、投資、出口的依賴。

在此背景下,我們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全年GDP增速將達到8.8%。同時,我們認為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呈現十個主要趨勢。

1. 消費、服務業繼續回暖,成為下階段經濟復甦的主力

製造業、投資、出口是拉動2020年中國經濟復甦的主力,但是消費,尤其是和服務業相關的消費恢復較慢,落後於生產端。三季度以來我國就業形勢不斷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實現正增長。餐飲收入同比增速也在10月份實現年內首次轉正。經濟的修復正在逐漸從企業端向居民端轉移。我們認為經濟持續復甦將帶動消費者信心回升,同時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常態化,線下消費潛力得到釋放,消費、服務業將繼續回暖,並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

圖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餐飲收入,當月同比,%

數據來源:Wind,畢馬威分析

2. 製造業投資增長提速

疫情後製造業率先回暖,政府推出的減稅降費等措施也幫助了工業企業利潤回升,企業開始補庫存周期。近期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保持在擴張區間並不斷上升,11月財新製造業PMI更是創10年來新高,預示了製造業將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增長趨勢。從中長期看,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製造業是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提出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建設製造強國。我們認為,製造業投資,尤其是產業升級帶動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將繼續快速增長,成為拉動投資的主力。值得關注的是,民營經濟是製造業投資的主體,製造業投資中大約90%來自民營企業。製造業投資走強也顯示了民營經濟情況的改善。

圖3 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和製造業投資,當月同比,%

數據來源:Wind,畢馬威分析

3. 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總體保持強勁

防疫、醫療物資和「宅經濟」帶動的計算機、家居家電、健身設備等相關產品是我國今年出口的兩大主力。此外新興市場受疫情衝擊,產能受到影響,中國作為最先復工復產的製造業生產基地,一部分全球訂單轉移至中國,也帶動了今年出口增長。由於疫情依然在很多國家蔓延,未來一段時間海外市場產需缺口依然存在,預測明年我國出口依然可以保持較高增長。同時,明年出口增長速度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下半年隨著疫苗的推廣幫助世界經濟逐漸正常化,防疫物資和暫時性出口替代訂單將有所減弱。加之高基數的對比,下半年出口增速將放慢。

圖4 我國主要商品出口增速及份額,%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畢馬威分析

4. 貨幣和財政政策逐漸正常化,但需要關注調整的步伐

與很多國家推出巨額的財政、貨幣刺激不同,中國政府這次應對疫情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刺激政策相對謹慎。例如,目前美國政府針對疫情推出的財政刺激已經累計達到近3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的14%。相比之下,中國推出的財政刺激只有不到GDP的6%。我們預期隨著中國經濟逐漸恢復,明年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將逐漸正常化,例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赤字率從未超過3%,但是今年為了應對疫情,首次將赤字率設定在「3.6%以上」。我們預期明年赤字率將回調到3%左右。貨幣政策方面,三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將從今年的「明顯高於去年」,轉變成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需要關注的是,目前經濟的復甦依然比較脆弱,不確定性很多。財政和貨幣政策依然需要保持靈活性,退出不宜過早、過快。企業也需要關注宏觀政策調整的速度和節奏,控制風險、做好相應籌劃。

圖5 主要經濟體應對疫情所採取的財政措施佔本國GDP比例

數據來源:IMF,畢馬威分析

5. 中國仍是外商投資的重點,供應鏈韌性成為重要考量

我國巨大並且快速增長的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以及不斷深入的開放政策,使得中國對外資具有很大吸引力,是跨國公司在全球重點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以往企業在布局供應鏈時,對成本、反應速度等因素關注最多。新冠疫情期間很多行業的產業鏈受到衝擊,供應鏈較長、較複雜的行業受到的影響尤其明顯。這也讓企業重新思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性。供應鏈韌性將成為企業全球布局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並帶動相應調整。

圖6 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當月同比,%

數據來源:Wind,畢馬威分析

6. 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

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大幅震蕩,但並這未阻礙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一系列政策加快落地。例如實施近18年的QFII限額正式取消、繼續引入國際評級公司、全面取消金融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我國國債加入國際指數等,這些措施使得外資有更多方式投資中國資本市場。同時,中國經濟在疫情後率先復甦,也加大了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例如近期中美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利差已經擴大至240個基點左右。這些都使得國際投資對中國金融資產的熱情不斷高漲,今年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和債券合計有望超過6萬億元。我們預期2021年我國將繼續推進金融市場開放,提升金融市場流動性,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金融資產投資。我們預期明年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穩定,並有一定升值動力。

圖7 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我國境內人民幣股票和債券,十億元

數據來源:Wind,畢馬威分析

7. 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但仍將受疫情和疫苗進展制約

我們對世界各國經濟復甦速度和其疫情防控情況的研究表明,二者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疫情防控好的國家,其經濟復甦也將較快。明年全球經濟的復甦也將依然取決於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發的進展。近來全球新冠疫苗研發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止12月2日全球已有51支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13支進入臨床三期,包括來自我國的5支。12月2日,英國對輝瑞和BioNTech研發的新冠疫苗給予了緊急授權使用批准,成為首個為新冠疫苗放行的西方國家。受疫苗進展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有望於明年上半年逐漸放開疫情防控措施,帶動經濟復甦。也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大批量的生產、分發和注射依然需要一定時間,各國仍需緊密配合,共同應對這次全球疫情危機。

圖8 部分新冠疫苗研發進展,支數(截至12月2日)

數據來源:WHO,畢馬威分析

8. 中美經貿摩擦短期內將有所緩和

美國大選已經基本塵埃落定。按照美國憲法規定,拜登將於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不過在此之前,中美關係仍有一定不確定性。例如,近期美國國會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可能對在美上市中概股造成影響。不過拜登政府上任後,其面對的首要任務將是控制國內疫情、重啟美國經濟,中美經貿摩擦或將迎來一定緩和。目前信息顯示,拜登政府更傾向於回歸傳統政策思路,重視多邊主義,利用現有國際組織推動其政治訴求。總體來看,明年中美雙邊對話有望加強,不確定性有所降低。但是也應看到,短期內中美關係也恐難出現根本改善,基準情景是維持現狀,取消之前加徵的關稅和限制措施難度依然較大。

9. 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加強

今年中國外貿的一大變化是東協取代美國、歐盟,首次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經過8年、31輪的談判,亞太地區15個國家近期正式籤署了RCEP協定,被認為是「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近20年來最重要的成果」。RCEP也是中日之間、韓日之間籤署的首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協定中關於關稅、原產地區域累計、投資負面清單、電子商務等規則也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經貿聯繫,更加靈活地進行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加強經濟合作。當然也應看到,亞太地區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各國的政治、社會、文化也存在一定差異,區域經濟一體化依然任重道遠。但是區域合作的大趨勢已經形成,未來世界經濟有可能形成亞太-北美-歐盟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1 全球主要自貿區經濟數據概覽

數據來源: IMF, UNCTAD, World Bank, WTO, 畢馬威分析。2020-2025經濟增速預測來自IMF WEO,以PPP GDP加權計算。註:括號內為相應指標佔全球比例

10. 創新、安全、環保成為政策關注重點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具有特殊意義。十四五規劃有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三大特點,為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方向定下了基調。我們認為明年政策方面有三個關鍵詞值得關注:創新、安全、環保。加強自主創新、實現在核心科技領域的突破無疑是我國在今後發展的核心,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有望獲得更大政策支持。同時,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十四五建議也提出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經濟、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科技、金融、生態等各個方面。在環保領域,我國提出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推行綠色發展迫在眉睫。我國將進一步大力推動產業、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提倡節能低耗。智慧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行業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圖9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

數據來源:IEA,畢馬威分析

作者:康勇,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一財號】是什麼?——實踐第一財經內容平臺化戰略,開放旗下全媒體平臺的資源,依託多年來在財經領域積累的專家資源,與專業意見領袖共同致力打造一個財經領域高質量的思想交流、價值傳播、能力成長的生態。

第一財經一財號獲作者授權首發

版權及入駐合作請聯繫陳老師:

13761712038/或郵件1000V@yicai.com

相關焦點

  • 8.8%,畢馬威看好2021年中國經濟
    畢馬威中國12月9日發布《2021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報告。報告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中國經濟表現超出預期。這讓其對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充滿信心,預計全年GDP增速將達到8.8%。 「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特點可以用兩個『超預期』來概括: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偉,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RCEP對貿易和投資的整體影響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康勇大家下午好!剛才幾位老師做了非常好的分享,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了一下明年的一些主要的趨勢。我來自畢馬威,畢馬威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和幾位老師的視角不太一樣,我更多是從企業的角度去研究一下宏觀經濟。
  • 5位首席經濟學家「會診」宏觀經濟: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疊加效應...
    要聞 5位首席經濟學家「會診」宏觀經濟: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2019年2月1日 07:56:52本文轉自財聯社中證協近日組織召開第一次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季度例會,中泰證券李迅雷等8位首席經濟學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參加會議。
  • 畢馬威深度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核心觀點:  1.去年年底以來,中國爆發2019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 「非典」疫情相比,「非典」對當時中國宏觀經濟影響有限,2003年全年GDP增速甚至快於2002年。但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和2003年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整體經濟增速依然處於下行周期,內外部壓力較大;目前經濟結構中消費、服務業佔比更高,而這兩個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恢復時間也將較長;此外本次疫情的爆發時間和傳播方式也使其比「非典」更難控制。因此,受疫情影響,1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很大下行壓力。  2.但是歷史數據表明,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通常都是短期的,經濟常呈現出V型走勢。
  • 一財首席經濟學家調研:一季度GDP大概率負增長,降準降息仍可能推出
    十幾年未調整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都調整了,往前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對積極政策還是可以有更多期待。京東金融沈建光表示,疫情衝擊下,中國自身「經濟暫停」導致的經濟損失空前。宏觀經濟熱點問題預測與判斷在本次調研中,有14位經濟學家對今年政府經濟預期目標的部分指標進行了預測,他們對2020年GDP增長預期目標的預測均值為4.09%,中位數為4%。其中有12位給出了低於5.5%的預計值,有兩位經濟學家預計今年GDP增長預期目標將定為5.5%。
  • 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 來源:中國證券業協會2020年12月2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
  • 萬神殿宏觀經濟首席英國經濟學家Samuel Tombs:英國就業表現稍微讓...
    2020-02-18 20:03:49來源:FX168 萬神殿宏觀經濟首席英國經濟學家職位空缺率的下降趨勢顯示出就業市場繼續受到去年夏季以來就業人數增長的影響。此外,12月不包含獎金的季度工資增長年率與11月相同,為2.1%,繼續在近31個月的地點徘徊,而平均工時下降至2018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跡象或許暗示,目前近期的就業群體規模可能會出現疲軟現象。
  • 不要相信宏觀經濟學家
    事實上,我想總要等到塵埃落定之後,才能用回顧過往的口吻,告訴你這段時間究竟算不算是經濟衰退。記得嗎?2010年、2012年的衰退,或者1981年、1982年的嚴重衰退,都是等到事過境遷之後,人們才會給予這段時間一個代表衰退的標籤。在此之前,任何短線的猜測都只是猜測,意義不大。
  • 4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這樣看需求側改革、經濟復甦及宏觀政策
    在隨後舉行的「首席問道經濟」分論壇上,來自廣發證券、中國銀河證券、中銀證券,以及平安證券的4位首席經濟學家,圍繞需求側改革、全球經濟復甦、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等話題展開討論。1.如何理解和推進需求側改革?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沈明高表示,需求側改革的提出應該是和雙循環格局連在一起的。「外循環更多是求穩,在外需相對穩定、求穩的情況下,需求側改革和雙循環中的內循環是連在一起的,需求側的改革實際上是要求增量——這一增量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力度,如果沒有這一增量,我們的經濟增長在放慢。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今年宏觀槓桿率可能上升25個百分點,我們預計明年有望下降2個百分點。考慮到企業營收修復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調整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應相對有限。不過,明年信用違約事件可能會增加,銀行不良貸款可能會上升。我們此前的基準情景假設2021年3月底之前至少有一種疫苗獲批,到2021年底全球20%的人口可以接種疫苗。鑑於最近有多隻疫苗的臨床數據結果比較樂觀,現在我們新的基準情景假設2021年中開始新增病例數量會大幅下降,2021年底約一半的全球人口擁有抗體。此外,新的基準情景依然假設1月份拜登順利就職,美國國會由兩黨分治,且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存在持久影響,加劇脫鉤壓力。
  • 2021:中國經濟將強勁復甦專訪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
    為此,《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教授。  現任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世界經濟史協會中國執委、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主要的學術研究方向是宏觀經濟學、中國經濟和經濟史。
  • 從學者到網紅 首席經濟學家的「盛世嘉年華」
    從中金出來後,彭文生相繼在中信證券和興業證券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則先後擔任過野村證券中國區和德意志銀行中國區的首席經濟學家。今年11月,張智威回歸中國本土私募保銀投資,繼續他的首席之路。他們的宏觀策略分析刪繁就簡,觀點結論也通俗易懂,還會以直播和公開課等方式,對市場進行基礎的投資理念教育。其中,楊德龍自2016年擔任首席以來,通過高頻的觀點輸出在市場中形成了廣泛知名度,且一度被稱為「網紅首席」和「小巴菲特」。夏春在美國拿到經濟學博士後,曾在香港大學金融系有過7年的任職經歷。到了諾亞後,他通過網絡課程的方式,將艱深的行為金融學和經濟理論轉化成了股民樂見的投資知識。
  • 一財2月首席經濟學家調研:防範輸入性風險,加大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
    2020年3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跌至歷史低值44.96,首席經濟學家們均認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將給我國經濟帶來較大壓力。2月經濟數據將充分體現疫情的影響,CPI和PPI同比增速將低於上月,投資與消費都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進出口數據轉負,貿易順差低於去年12月。
  •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2021年貨幣政策應更加突出穩健基調
    (原標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2021年貨幣政策應更加突出穩健基調)12月9日,A股午盤大幅跳水。大盤衝上3500點的美好希冀,在當日上證綜指1.12%的跌幅中顯得有些艱難。
  • CMF年度論壇(2020-2021)啟幕,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即將...
    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即將在京隆重舉行,本期論壇聚焦「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將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多位政界、學界、企業界知名經濟學家將就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展開研討,敬請關注!
  • 首席經濟學家談疫情衝擊下的中國增長:3月25日內部視頻會議摘要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3月25日內部視頻會議摘要2020年3月25日晚,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夏斌主持,連續開了長達三小時的內部視頻會議。會上來自海內外金融機構的二十幾位首席經濟學家,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對策,暢所欲言,熱烈討論。現根據會議發言摘要如下。
  • 一財11月首席調研:信心指數創年內新高,債券違約潮將重塑投資邏輯
    12月份的經濟活動可以完全恢復到去年同期的活躍程度。預計四季度GDP增速5.5%,全年GDP增速2.6%。傳統的三駕馬車均發揮了顯著的提升作用,尤其是出口的帶動作用明顯,但這種趨勢將在2021年下半年逐步減退。
  • 8月一財首席調研:經濟延續「弱復甦」 三季度現階段性高點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8月一財首席調研:經濟延續「弱復甦」,三季度現階段性高點2020年9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2.23,低於上月,但仍位於兩年內高位,本月經濟學家們均給出了高於50榮枯線的預測,他們認為未來一個月我國經濟將持續好轉。
  • CSL資證國際外匯宏觀展望:2021年全球趨勢
    本網訊 2020年第四季我們的專業分析團隊共同制定了《 2021年全球外匯投資宏觀展望》。 2020年,全球經濟陷入動蕩,因為冠病疫情大流行通過封鎖迅速影響了經濟,封鎖阻礙了經濟活動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