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RCEP對貿易和投資的整體影響

2020-12-14 證券日報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康勇

大家下午好!剛才幾位老師做了非常好的分享,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了一下明年的一些主要的趨勢。

我來自畢馬威,畢馬威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和幾位老師的視角不太一樣,我更多是從企業的角度去研究一下宏觀經濟。今天的大會給我這樣一個主題,讓我講一講RCEP對投資和未來發展的影響,所以我從這個角度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首先要講一個背景,近年來全球化這個進程其實是受阻的,大家也看到了從18年開始,中美貿易摩擦等這些因素,造成了國際化的受阻,甚至倒退。但是其實我也想說,國際化整個進程受阻,並不僅僅是從18年,或者疫情之後才開始的,從18年以後,我們看到了國際化的進程,就已經比之前要放慢了。這一張圖用的是價值鏈的貿易,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全球化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產業的融合,跨國公司在不同的國家去設廠,所以價值鏈的貿易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去反映國際化的程度。

我們看到從70年代開始,這個價值鏈貿易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就一直在上升,從之前的30%多,到08年的高點,將近60%(是57%),非常高的水平。08年以後,這個比例甚至有點倒退,全球化的進程在08年次貸危機之後,就已經開始出現放慢,所以疫情也好,或者中美貿易摩擦也好,只是它的一個表現,或者加速了全球化進程放慢的過程,而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

另外一個指標更加直觀,我們看一下全球貿易的增速,和GDP的增速,這個圖是GDP的增速體現的是全球貿易的增速,貿易的增速通常要快於經濟增速的,貿易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通常貿易的增速是GDP增速的1.5倍,全球過去經濟增速是3.5%,貿易的增速就是在5.2%左右,所以貿易增速通常是GDP1.5倍。

但是近年來全球貿易的增速比GDP增速要放慢了,反映了近年來整個全球國際化的進程在放慢。全球多邊的談判沒有進展,甚至還有一些瓦解的跡象。還有中美貿易摩擦深層次的原因,全球化雖然帶來了全球經濟效率的提升,增長的貢獻,但這一部分增長的貢獻並沒有很好的在各個社會階層,各個國家之間去很好地分配,所以造成了一些發達國家傳統製造業的群體,他們並沒有從全球化當中得到相應的好處,而且過去多少年的工資和收入也沒有很大的變化,他們成為這個反對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種聲音,中美貿易摩擦也在這個背景下,被一些政府,被一些政客所利用,所以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

當然現在新冠疫情可能會加劇這樣一些困難,比如說現在整個全球人員的流動,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未來全球化的進程還是會面臨一些挑戰。

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趨勢,雖然全球化的進程有所放慢,但是區域化經濟的結合在加強,因為我們看到今年整個中國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說今年東協和中國的貿易得到迅速的增長,東協首次超過了美國,超過了歐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這是我覺得中國經濟有很多的特點,有跟全球不太一樣的發展軌跡。東協的貿易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這是今年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現象。

在過去東協只佔中國貿易的8%左右,近年來不斷在提高,最近的數字超過了14.5%的水平,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和東協的貿易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中間品的貿易,有一些是原材料和最終產品的貿易,但是中國進口很多東協的產品,其實是一些中間產品的貿易。今年中國和東協增長最快的貿易是半導體貿易,中國現在出口還是非常不錯的。宅經濟的興起,在家裡辦公,需要很多的平板電腦,中國這一方面的增長很快。像馬來西亞向中國買了很多的晶片,中間品的貿易,這是中國和東協貿易中間非常有意思的特點。

RCEP的籤署我們覺得非常重要,我也做了一下比較,RCEP是全球非常重要的一個自貿協定,其實全球還有幾個自貿協定,我們看得比較多的是美墨加協議,歐盟也是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所以我們把三個自由貿易區來比較,人口方面,RCEP佔了全球30%左右的人口,歐盟只有6%,美墨加協議只佔了6%左右的人口。從GDP來說,RCEP佔了30%,歐盟佔了18%,美墨加協議佔的是28%。出口來說,RCEP還是最大的,歐盟也不小,佔了31%左右,美墨加地區是13%。所以未來全球經濟很有可能形成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這三個地區有點像三國演義,可能成為未來經濟三個最重要的核心引擎。

這張圖是世界銀行很有意思的研究,看了一下全球的價值鏈貿易的幾大核心,左邊這張圖是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全球的價值鏈貿易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在歐洲的德國,另外一個是在北美的美國,這是2000年的特色。在2017年,從兩個核心變成了三個核心德國、中國和美國。另外一個特點,仔細看,跟德國最緊密的國家都在歐洲,像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中國的貿易夥伴主要是在亞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美國主要是在北美和南美,像墨西哥和加拿大,所以未來的區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那麼再看一下RCEP具體的成就,RCEP經過八年,31輪談判,內容非常豐富。但是最重要的幾個貢獻,是在這五個方面,第一,超過90%的貨物最終會實現零關稅,「最終」兩個字還是很關鍵的。畢竟是大多數的產品和很大一部分產品的關稅,在未來會有消減,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貢獻。

第二,在中日和韓日之間,首次建立了自貿關係,大家知道RCEP是10+5,15個國家,東協五個國家,再加上其他五個國家。RCEP是由東協發起的,我們國家是大力的支持,或者積極的配合。我們一直強調是由東協發起的,但是這裡面可能會有一些政治上的考慮,為什麼要說東協發起的呢?因為東協也是在這15個國家當中,除了澳大利亞以外,唯一一個國家或者是區域,和其他所有國家之前都建立了自貿協定關係的地區,在這個基礎上推進整個自貿關係的整合,東協有很大的優勢。這一次RCEP是在中日和韓日之間,首次建立的一個自貿關係。

第三個是區域累計和原產地的結合,對原產地是非常關鍵的,去年美國制裁中國就是根據原產地來定的,你的東西通過中國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原產地還是在美國,也需要受到美國關稅的制裁。原產地原則在貿易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從越南進口一系列的原材料,賣給日本,附加值累計達到了40%,就是RCEP的原產地,會享受優惠的關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更加靈活推動產業鏈的配合。

第四,統一各個國家的市場準入規則,就像現在的負面清單,之前中國和東協有這樣一些協定,中國和澳洲之間有新的協定,非常分散。但是RCEP把之前的準入規則做了統一,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第五,推動服務貿易,尤其是金融、電信和專業服務領域的貿易,這也是跟我們今天非常契合的,這個金融貿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過去大家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的貨物貿易雖然發展放慢了,但是服務貿易的發展還是非常快的,這也是跟出口經濟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這一張圖想進一步講一下RCEP推動之後,可能會推動區域內的增長。這個圖是比較和東協和RCEP之間的關係,拿東協的經驗來借鑑,東協最早開始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協議,有點像北約,或者其他的國際上的安全聯盟。

但是在21世紀以後,尤其是這十年,非常加速的推進區域內的經濟協作。東協之內的投資的增長是非常迅速的,佔投資的比例,從2010年的10%增長到現在的超過20%。如果我們要拿東協的經驗作為借鑑,那在未來隨著RCEP的籤署,也會帶動整個RCEP投資的增長。

開始說的RCEP非常重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是不是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呢?我覺得也不是,網上對RCEP非常興奮,非常的關注,這是很好的一個事情。而且RCEP確實實現了很大的突破,但是RCEP還有再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講一下RCEP在關稅減免上,仍然可以做得更好。這張圖是畢馬威稅務的團隊,做了很有意思的研究,比較了一下中國和日本之間,在RCEP協議籤署之後,中國再去進口日本的汽車,或者汽車零部件,關稅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中日之間是首次建立了自由貿易協定,非常重要,日本非常想對中國出口汽車,這是很大的訴求,中國想出口農產品,豬肉、羊肉、牛肉和蔬菜,其實看到這兩個方面,中國出口的農作物,日本出口中國的汽車,關稅的減免並不是特別的明顯,但是有一些。

中國在RCEP之前,我們現在對汽車進口關稅的情況。2018年的時候,中國做了非常大的一輪進口汽車關稅減免,把小汽車進口的關稅降到了15%。大家如果看RCEP協議下,中國和日本汽車進口的關稅,現在是在15%-25%,換句話說,甚至比我們現行的最惠國的關稅不低,甚至還要低一點。這一次RCEP本身對日本出口中國汽車關稅減免並不很明顯,18年以後,我們也是把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關稅降到了6%,但是這一次大部分的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在RCEP的協議下,並沒有太大的改善,有些汽車關稅可能降到0,可能需要16、17年的過渡期,要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才能把關稅降到很低,這個時間也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的。

總結一下,我們覺得在全球化進程受阻的前提下,加大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是一個非常大的發展趨勢,這也是和我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相一致的。我們也看到中央不只一次的表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不是閉關鎖國,而是更加有序的循環,加強和東協國家和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合作,也是符合經濟發展的趨勢,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利益。

RCEP有很大的歷史意義,也是很大的突破,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籤署RCEP本身的意義還是非常明顯的。

再就是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任重道遠,亞太地區各個國家的經濟和治理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深化,去談判,RCEP也是一輪一輪談的,不是談完之後,這個事就鎖在柜子裡,不是這樣的,需要進一步加深RCEP的談判。

同時加強亞太地區的合作,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管歐洲,可以不用跟美國談了,一定不是這樣的。我們還需要加強和歐洲的合作,包括像我們在跟很多歐洲企業接觸的時候,大家也非常關心中歐投資協定,包括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籤署,這會對英國和歐洲的企業,對他們的投資信心帶來非常大的幫助。這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快跑之後,大數據治理怎麼破壁?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大數據在公共衛生事件及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得到體現,同時政府數據共享也成為新的突破點,實現了收集疫情相關數據和發布疫情統計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2019年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達到36.2%,中國尚未制定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專門法。
  • 一財首席經濟學家調研:一季度GDP大概率負增長,降準降息仍可能推出
    2020年4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47.81,高於上月,但仍低於50榮枯線,經濟學家們預計未來一個月新冠病毒仍將對我國經濟帶來較大衝擊。3月經濟數據較2月有所復甦,但仍顯著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其中CPI和PPI同比增速低於上月,投資與消費數據出現好轉但仍為負值,貿易數據將由逆差轉為順差。
  •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2021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臨近年末,可以從很多角度回顧和分析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如果從內外循環的角度總結一下,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特點可以用兩個「超預期」來概括: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外貿超預期今年前10個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了2.4%,10月份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達到兩位數,為2019年3月以來新高。相比之下,WTO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貨物貿易下降14%,並預測全年下降9.2%。
  • 一財首席調研:今年GDP增速預測均值8.81%,「雙循環」新格局料將...
    投資方面,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預測均值由2020年的2.98%升至7.35%,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至6.55%。消費方面,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13.57%,高於2020年。貿易方面,2021年進口和出口預期分別上升至7.76%和7.45%,年貿易順差升至5160.35億美元。
  • 8月一財首席調研:經濟延續「弱復甦」 三季度現階段性高點
    預計8月CPI同比增速下降,PPI同比增速回升,「剪刀差」縮小,投資與消費同比增幅均高於上月,貿易順差將收窄。經濟學家們表示,隨著經濟持續復甦,未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加快落地,貨幣政策回歸中性。8月M2同比增速以及新增貸款和社融總量均有所上升,9月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均將維持不變。
  • 一財2月首席經濟學家調研:防範輸入性風險,加大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
    2020年3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跌至歷史低值44.96,首席經濟學家們均認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將給我國經濟帶來較大壓力。2月經濟數據將充分體現疫情的影響,CPI和PPI同比增速將低於上月,投資與消費都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進出口數據轉負,貿易順差低於去年12月。
  • 7月一財首席調研:「六保」「六穩」基調不變,三季度經濟穩步復甦
    來源:一財網2020年8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2.85,連續五個月反彈並創兩年來新高,所有經濟學家均預計未來一個月我國經濟將繼續好轉。預計7月經濟投資與消費同比增幅均好於上月,另外CPI和PPI同比增速回升,貿易順差預計收窄。
  • ...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江原規由日前在東京接受...
    【專訪:中日經貿合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作貢獻】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江原規由日前在東京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世界經濟正在放緩,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和依靠貿易立國的日本加強合作,將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他說,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在中國的主要貿易對象國排名靠前。
  • 一財11月首席調研:信心指數創年內新高,債券違約潮將重塑投資邏輯
    2020年12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3.57,創年內新高,經濟學家們均預計未來一個月我國經濟將持續向好。經濟學家們對11月CPI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低於上月,P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較上月上升,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預測均值有所下降,投資預測均值高於上月,消費預測均值持續上升,貿易順差預測均值縮小。
  • 一財12月首席調研:信心指數上升,未來經濟壓力有所緩和
    貿易方面,2020年進口和出口預期分別上升至2.68%和1.73%,年貿易順差降至3950億美元。政策方面,經濟學家們預計今年底一年期LPR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將下調至3.95%(預測中位數)。同時他們預計央行在1月6日下調存準之後將繼續降準。2020年新增貸款增至18.17萬億元、社會融資總量預計增至23.64萬億元,M2同比增速也將升至8.37%。
  • 畢馬威發布2019中國領先金融科技企業50強榜單
    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鵬在近日的「2019中國領先金融科技企業50頒獎典禮」上表示。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在畢馬威第四屆中國領先金融科技企業50強評選中,微眾銀行、百信銀行、新網銀行榜上有名。
  • 8.8%,畢馬威看好2021年中國經濟
    畢馬威中國12月9日發布《2021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報告。報告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中國經濟表現超出預期。這讓其對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充滿信心,預計全年GDP增速將達到8.8%。 「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特點可以用兩個『超預期』來概括: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
  • 5位首席經濟學家「會診」宏觀經濟: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疊加效應...
    要聞 5位首席經濟學家「會診」宏觀經濟: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2019年2月1日 07:56:52本文轉自財聯社中證協近日組織召開第一次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季度例會,中泰證券李迅雷等8位首席經濟學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參加會議。
  • 畢馬威:「無協議脫歐」將使英經濟在明年陷入衰退
    原標題:畢馬威警告:「無協議脫歐」將使英國經濟在明年陷入衰退 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核心提示:會計公司畢馬威9日警告,一旦出現「無協議脫歐」,英國經濟將在2020年衰退1.5%。新華財經倫敦9月10日電(記者楊海若)會計公司畢馬威9日警告,一旦出現「無協議脫歐」,英國經濟將在2020年衰退1.5%。畢馬威稱,「無協議脫歐」導致的貿易中斷會傷害英國商業,潛在的進口食品和藥物短缺可能打擊消費者信心,而通關延遲和規則的混亂還會損害出口。
  • 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明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領頭雁
    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經濟復甦有力,中國這艘巨輪正破浪前行。」外資機構施洛德近期在評價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時稱,中國經濟正透出新意和活力,新經濟、新業態中蘊藏著的消費潛力和發展格局備受關注。
  • 畢馬威深度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但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和2003年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整體經濟增速依然處於下行周期,內外部壓力較大;目前經濟結構中消費、服務業佔比更高,而這兩個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恢復時間也將較長;此外本次疫情的爆發時間和傳播方式也使其比「非典」更難控制。因此,受疫情影響,1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很大下行壓力。  2.但是歷史數據表明,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通常都是短期的,經濟常呈現出V型走勢。
  • 從學者到網紅 首席經濟學家的「盛世嘉年華」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首席經濟學家的「盛世嘉年華」□本報記者 餘世鵬學者與網紅共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外資投行就開始在中國設立首席經濟學家職位。圈內熟知的,有胡祖六擔任高盛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擔任摩根史坦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等。
  • 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西安分所)正式成立
    畢馬威落戶西安後,將致力於與西安市政府打造聯動效應,共同推動區域商貿服務業優化發展,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化走向新高度。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聯席主席陶匡淳表示:「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樞紐中心,同時也是我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具有承東啟西、連接中西部地區的重要作用。
  • 首席經濟學家談疫情衝擊下的中國增長:3月25日內部視頻會議摘要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3月25日內部視頻會議摘要2020年3月25日晚,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夏斌主持,連續開了長達三小時的內部視頻會議。會上來自海內外金融機構的二十幾位首席經濟學家,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對策,暢所欲言,熱烈討論。現根據會議發言摘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