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寫一粒米
——獻給我最親愛的祖國和人民
戴 瑀
是一個叫春奎的詩人,在一粒米裡寫下他的故鄉——純潔,剔透,精悍是一個叫漢字的倉頡,在一粒米裡刻下我們的姓名——炎黃子孫是倉頡的倉,囤積了太湖的軟太行山的的勁道,中國人軟硬適中的情懷是一擔擔經過如琢如磨的風、雅、頌的傳唱,碩鼠碩鼠勿食我黍是管鮑之交,倉廩實而知禮儀是一個叫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漢子,在一條大河九曲迴腸處種下的內斂,含蓄,五穀豐登是我的華夏啊,你有多少米粒,就有多少脫穎而出錚錚如米的骨氣,赴湯蹈火的豪情是十五座城池的春種秋收,舉起的犁鏵用一塊叫藺相如的和氏璧是百金之資裡包裹的漂母的恩情用一介國士的布衣是一位叫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相父,在蜀道上留下的日月星辰和七粒米臣本躬耕於南陽是被一扇朱門遮住的酒肉臭讓一葉扁舟想起的小邑猶藏萬家室是性本愛丘山在縣衙大堂如釋重負的五鬥粳米是一個叫儒家的朱子,在江南魚米之鄉立下的家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是我的國啊,你有多少米粒,就有多少風調雨順和青黃不接就有多少斬木為兵,揭竿而起是一次次沸騰的大澤鄉,米脂縣,金田村和鳳陽花鼓是一個青年在井岡山上用來著色星星之火的一碗紅米是一個烈士在獄中蘸著發黴的米湯寫下的我可愛的中國是一個叫農民的中國,用來打下江山的一支步槍和一袋小米是一支叫雄赳赳,氣昂昂的軍隊捧一把炒米就一把雪,就能灑出一腔熱血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血脈相連的親人啊燻黃的皮膚,潔白的牙齒,你有多少米粒就有多少含辛茹苦就有多少蒸蒸日上和生生不息是一條叫父親的扁擔,在一隻籮筐裡許下的承諾——顆粒歸倉是一個叫糟糠的妻子,在一粒米裡褪下青春是一粒米十月懷胎留給娘一輩子的牽腸掛肚是一粒用大骨熬香的米,留在嘴角的痣是一粒用水化開的米,貼上的春聯、門神和一張張孩子的笑臉是一粒粒米擠在齋飯裡,接納祖先,天地鬼神,叫團圓是一粒粒米醉倒在酒裡,叫夢裡不知身是客是一粒粒沒有石頭堅硬卻比石頭更加堅強的米是一粒粒生亦倔強,死亦柔軟的米是你是你還是你是無數個你的你,是每一個你的你是我的故土啊,你有多少米粒就有多少炊煙一望無垠的田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民我也是十四億粒米中的一粒純潔,剔透,精悍,飽含深情……
詩人簡介
戴小寶,筆名戴瑀,江西永修人,南昌大學史學碩士。1995年起在《中國校園文學》《巨人》《文學與人生》等刊物發表作品。2008、2016及2019年三次獲南昌市文聯穀雨詩會一等獎。詩作《一塊石頭也有春天》於2016年5月31日上榜中國詩歌網「每日好詩」,並獲2016年度十大好詩入圍作品。現居南昌。
「松 籬」的點評
這粒米是人,是城,是國,是文化。米上寫下的是鄉愁,寫下這個國家與人民的特點,像米一樣的純潔,剔透,精悍。
這首詩共五個小節,前四個小節以時間順序敘寫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物和事,又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性格——溫軟又勁道,有骨氣與豪情,堅強與柔軟並存……從倉頡創造漢字、寫下炎黃開始,我們便有了起點。我們一步步發展,有了詩三百,有之後的繁榮,就像稻禾的生長。不斷用典:管鮑之交,大禹治水,完璧歸趙……進一步歌頌中國這片土地的內在文化。
每一小節文末的感嘆都是下一小節的主題。由第一小節所述的文化起始——軟硬適中的情懷,進而感嘆中華民族具有的骨氣與豪情。轉入第二小節,完璧歸趙,一飯千金,鞠躬盡瘁…等典故來印證,節末「風調雨順和青黃不接/就有多少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引出中國人民的變革。大澤鄉起義等古代史起義,以列錦的形式略寫,緊接著著重敘寫了近代史的變革之路: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革命烈士的英勇無畏,長徵路上的鬥志昂揚……筆鋒一轉,引出下一小節「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血脈相連的親人啊」。
父親,妻子,母親都是無數親人的代表,是一個又一個中國人的具象化。我們是誰的兒子,誰的父親,誰又是誰的妻子或丈夫。而「是一粒用大骨熬香的米,留在嘴角的痣……是一粒粒生亦倔強,死亦柔軟的米」則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傳承千年的「米」。
米就是人,人的性格也是米的特點——純潔,剔透,精悍,飽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