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宮主體從60多米的礦坑中「長出」,建設難度國內外罕見;施工周期歷時3年、高峰時每天5000名工人同時作業;補天闕、藏地宮,牛首山雙峰、雙塔奇觀再現;100多位大師、專家、學者集結,打造世界級震撼景觀……
自10月31日試運營以來,短短幾天時間,牛首山文化旅遊區已接待海內外遊客數萬人次,其核心建築佛頂宮更是獲得各方盛讚。南京旅遊界一名專家讚嘆說:「佛頂宮將建築、文化、科技、藝術、佛教完美融合,堪稱世界佛教文化新遺產、當代建築藝術新景觀,更是一處教科書般的佛教文化藝術殿堂。」
生態修復60多米深礦坑,施工難度國內外罕見
走進牛首山文化旅遊區,經蜿蜒山道攀向西峰,遠遠可以看到佛頂宮的金色圓頂在大片綠色中熠熠生輝。從更遠處眺望,宛如從西峰礦坑內「長出」的佛頂宮和牛首山東峰遙相呼應;西峰新建的佛頂塔莊嚴聳立,東峰弘覺寺塔穿越900年時光依舊雄偉,牛首山雙峰、雙塔奇觀終於盛世再現。
時光倒回到3年前,佛頂宮原址仍是一處直徑200餘米、深60多米的巨大礦坑,坑內雨水深達30多米,底部沉積20多米厚的淤泥層。礦坑的起因則需追溯到1937年至1958年,經過兩次長達21年的開礦,牛首山西峰被削平並下挖形成深坑。
1958年,西峰上的闢支佛塔被拆除,牛首山雙峰、雙塔從此「形單影隻」。生態修復牛首山西峰、在礦坑內建設佛頂宮,挑戰難度是世界級的。
一系列難題擺在項目設計方、承建方面前——佛頂宮是國內首個建在廢棄礦坑內的大型公共建築項目,如何保證建築採光、通風?尾礦渣形成的邊坡以鬆散的凝灰巖和泥層為主,如何確保施工期安全及項目使用期穩定?
經過一年多反覆論證、10多次調整完善,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最終將佛頂宮設計成一個橢球形建築,其建築主體由礦坑底部支撐,但和周邊山體保持較大間距。「佛頂宮和山體保持距離,可以確保建築結構的安全和穩定。」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李威說,佛頂宮東側設置了淨高超過36米的下沉庭院空間,有效解決了觀景、採光、通風等難題。
佛頂宮動工前,工作人員花了近4個月抽水、清淤,並在兩側護坡打下500多根防滑樁,使用長達150公裡的錨索固定山體。
為了自然修復牛首山西峰歷史人文景觀,設計人員在佛頂宮小穹頂之外又設計了一處大穹頂,大穹頂採用材質輕盈的全鏤空鋁合金屋蓋,修復西峰天際線效果。
將設計方案從圖紙變成建築,難度更超乎想像。佛頂宮鏤空鋁合金大穹頂跨度220米,為當今世界第一。施工人員安裝曲面鋁合金板時,採用了高空散裝、吊裝、整體滑移技術,其中曲面整體滑移技術在全世界首次採用。中建八局總承包公司副總經理陳斌說,在建設佛頂宮項目中,中建八局共申報了27項技術專利,目前16項已獲得授權。
隨著難題被一一攻克,一座從深坑中長出、總高89.3米的佛頂宮恢宏亮相。
100多位文化工藝大師集結,攜手打造精品力作
遊客在佛頂宮除了感受建築的精巧、震撼外,還能欣賞到一大批精美絕倫的頂級藝術珍品,這些藝術珍品由全國100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攜手創作,每一件都為佛頂宮量身打造。
在佛頂宮地下5層的舍利大殿,矗立著一座高達21.8米的舍利大塔——今後每逢重大節日,佛頂骨舍利將從最底層的藏宮迎請到舍利大塔,供市民瞻禮。
舍利大塔由安徽佛光集團、掐絲琺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金林集合多位工藝美術大師歷時7個月打造。大塔通體為青銅鑄胎鍛造,使用了青銅、鎏金、掐絲琺瑯、雕塑、鏨刻等數十種傳統工藝。
塔身的藍色覆缽部分整體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迄今為止,國內掐絲琺瑯藝術品最大高度只能達到1米,而舍利大塔掐絲琺瑯部分高達2.8米,是國內外高度最大、工藝最複雜的大塔。」王金林說。
在舍利大殿約26米高的天幕屋頂,4幅佛國世界彩繪完美融入佛國背景和萬道佛光。彩繪創作者是四川工藝美術大師楊國榮,畫面從佛教故事創作、圖案設計、審核、定稿用了3個多月時間。楊國榮率領45人的彩繪團隊,攀爬到20多米高的腳手架,仰頭面壁,一筆一畫全部手工描繪。
在20多米高的天幕創作彩繪,不能太突兀、搶鏡,色彩、濃淡極難拿捏。楊國榮每描好一個圖案就爬下腳手架,從地面觀眾角度觀察整體效果。「一幅80平方米的彩繪,需要耗時45天才能完成。」楊國榮說,雖然創作過程充滿艱辛,但大家把最好的彩繪作品獻給了佛頂宮。
美輪美奐的藝術品並非簡單堆砌,而是大師們共同創新、創意、創造的結晶。舍利大塔四周設置了4座1.2米高玉雕佛像,4尊玉佛由25噸重整塊白玉一切為四,然後整塊雕成,極其罕見。設計方邀請了福建莆田工藝大師佘國珍造形,莆田工藝大師吳立波彩繪、鑲嵌,兩位大師嘔心瀝血,合力將4尊玉佛打造成了獨一無二的頂級傳世作品。
佛頂宮內還展示了200多幅經文、楹聯,110幅大幅面美術作品,全國罕見的大量木雕、石雕、銅雕、漆畫等。其中,楹聯部分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牽頭,江蘇省楹聯協會21位楹聯專家、國內40多名書法名家聯合創作並書寫。
在佛頂宮,看得見的是傳世傑作,看不見的則是背後星光璀璨的大師級專家,更是牛首人放眼世界的文化眼光和廣闊胸懷。牛首山文化旅遊區管委會文化宗教處處長胡勇表示,牛首人從籌建項目之初,就用世界眼光聚攏文化精英,廣邀文化學者、工藝大師結合南京地域特色,設計、創作藝術精品。
文化為魂建築為體藝術為表,佛教工程世界典範
在南京師範大學旅遊系教授、博導,三江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院長沙潤看來,佛頂宮將建築、文化、佛教、工藝美術等巧妙融合,打造了一個輕盈靈動、氣勢恢宏的世界級佛教工程。
佛頂宮小穹頂下方是由56座飛天菩提門組成的蓮花寶座,上下輝映,體現「蓮花託珍寶」的神聖意象。在佛頂宮一側,長度為220米的大穹頂如同佛祖袈裟覆蓋在小穹頂之上,寓意袈裟護持舍利聖物。大穹頂代表「戒定慧」三學之「戒」,小穹頂代表「慧」,寓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在地面一層禪境福海,中心為一尊全長7.5米釋迦牟尼臥像,臥佛周邊是巨型蓮花舞臺,沒有演出時,蓮花片收起,舞臺化作一個巨大的公共空間。有演出時,巨大的蓮花葉從地下緩緩升起,臥佛同時徐徐下降,聲光影電,瞬間讓人進入一個神秘而又動人心魄的佛國奇觀。
整個佛頂宮更是巧妙再現佛教傳承脈絡。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說,9層佛頂宮設置了三大空間,分別對應原始佛陀、古典佛教、當代人間佛教三個佛教時期,其建築形式、工藝美術、藝術作品對佛教從印度到中國,從南京佛教文化到牛頭禪宗起源,都進行了全面體系化表現,可以稱得上是一座綜合性的佛教建築藝術空間。
牛首山文化旅遊區是南京「十二五」期間的重點文化項目。南京牛首山文化旅遊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嘉清告訴記者,3年來,管委會秉承「文化為魂、建築為體、藝術為表」理念,通過精選隊伍,精心策劃組織,高水平開發、建設、管理,再現南京佛教聖地的恢宏氣象。佛頂宮不僅是一座古典與現代結合、當代建築和佛教文化相融、獨一無二又精美絕倫的藝術殿堂,更是一個弘揚和展現中國優秀文化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