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是一場狂歡通過「範電影」這個任務的很多細節;反應出那個物質與精神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仰望星空的快樂。——張藝謀
張藝謀的新電影《一秒鐘》自從上映後便面臨著兩極分化的評論,有些人覺得劇情有所刪減,很多地方的邏輯無法自洽,但是其實電影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小細節,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故事。
這個世界上是存在著一秒鐘都不能修改的電影,就像張藝謀的《一秒鐘》。
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邏輯無法自洽的原因就在於此,影片中張譯飾演的父親張九聲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從膠片電影中看女人?因為他的女兒已經離開了。
他只能從膠片電影中看到女兒,哪怕只有一秒鐘。
這也是電影名的由來。
這部電影是張藝謀給膠片電影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時代眼看落幕,但人類的情感卻永遠不變。
這些用於一生記住的,其實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一秒鐘積累起來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往往太少了。於是在漫長的痛苦中,我們只能靠回憶那些一秒鐘的快樂去渡過!
而對於張藝謀來說,這部電影更像是圓夢。
他想把膠片電影的時代展現出來,讓大家不要遺忘這段過去。
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沒有見過膠片,因為他們有了更好的觀影方式,膠片電影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但是它代表著一代人的青春,對於那一代人來說,膠片電影的消失也是一種殘缺。
而這部電影就是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致敬。
趙彥斌到影視評中這樣評價這部電影:
我覺得《一秒鐘》在當今數字電影引領的時代,它的出現更具歷史和某種特殊的意義,這是一部尋夢電影,更是一部值得思考的電影。
另外作為一個愛好電影的觀眾,我是非常敬佩那些具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藝術家。
《一秒鐘》如期熱映,一個有關熱愛、膠片與電影的故事被徐徐道來。
沒有以往大紅大綠的顏色,全片影響質樸,踏踏實實講了一個懷舊的故事,雖然不夠震撼,但相對而言,比較精緻。
70歲張藝謀在「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回歸初心。
雖然手法質樸保守,人物都灰頭土臉的農村戲,規避政治,不夠犀利,卻拍了關於「膠片電影」的好故事。
尤其大家合力修復膠片,眾人同心協力、有條不紊去搶救,真是一種致敬。
張藝謀曾在採訪裡說道:「其實我也不是想拍那個時代、反思、批判現實主義,也不可能。」在瞬息萬變的浮躁時代裡,或許這便是他做出無奈掙扎吧!
張藝謀整個電影生涯,經歷過輝煌的巔峰,也淪落過低谷。
他拍出了很多經典,也曾拍出爛片,但是他的電影是值得人去慢慢深入體會的。
就如同《一秒鐘》,雖然看上去沉悶平靜,但是仍然值得人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