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幾分鐘,就可講出書中的內容,連具體的數字也能複述出來?這種「瞬間記憶」的大腦「路線圖」究竟是什麼?他與人類的智商到底有什麼關係?「最強大腦」是先天本能還是後天習得?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課題組採用先進的光遺傳方法,證實了「瞬間記憶」的幕後「操縱者」為大腦內側的前額葉—額頭後面的一片大腦區域。當「瞬間記憶」正在進行時,內側前額葉負責信息的「暫時存儲」,而當「瞬間記憶」任務基本完成後,信息的「續存儲功能」就會轉交給其他腦區,這時,內側前額葉會轉而負責發出抉擇行為的指令。該研究成果已於24日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
「瞬間記憶」的學名為「工作記憶」,是一種用「秒」來衡量的短時記憶。「它好比電腦裡的『臨時緩存』,負責存儲思維的中間結果。例如,做心算28×71時,工作記憶強的人,就能把中間過程的計算結果預存在大腦裡,最後完成相應運作。」李澄宇說,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項智能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工作記憶的參與,這就是為什麼身患老年痴呆、中風等疾病和衰老的人,他們的工作記憶會出現缺陷。
李澄宇說,大腦前額葉佔人腦皮層總量的30%,現有研究已初步證實,「瞬間記憶」的好壞與人類的智商存在著相關性,與先天的基因也有相關性,但後天的學習和訓練也能提高「瞬間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