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環保行|臺灣把垃圾焚燒發電廠變社區公園

2021-01-14 高要發布

在高塔的肩膀上,旋轉餐廳靜靜地轉動著。你打開谷歌地圖,把眼光投向臺北市北投區的北投捷運站,垂直下來是一條寬大的洲美快速道,在道旁距離基隆河與五分港不遠的地方,標註了一個「北投焚化爐景觀臺」。切換成實景圖模式並拉近,一個完整的「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就呈現在眼前,旁邊還依附了一個小的「士林垃圾焚燒發電廠」。靠近基隆河一側的那個巨大高塔,總是在清晨把燦爛千陽投影到洲美快速道上。這裡不僅標出了「北投焚化爐景觀臺」,而且還標註了「摘星樓旋轉觀景餐廳」。


▲ 這個高塔,其實就是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巨大煙囪。


樓能摘星,謂其高聳。

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造者,

把這樣的廠區建成旅遊點、景觀臺,

其認知與思維的水準,亦是高可摘星。


2014年的春末,我所居住的當年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華美的城市」杭州,在城西,在餘杭區,一場反對擬建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公眾行動,震動國人,波及境外。這幾乎就是2009年廣州番禺大石鎮民眾反對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的翻版,當年大石鎮附近各大樓盤的30萬居民,絕大部分表示反對,抵制很堅決。杭州餘杭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號稱要建成「亞洲第一」,主要抗議者是附近村民,杭州市區也有人舉起了反對的雙手。

垃圾圍城,不處理當然是不行的。埋了,或者燒了,這是我們處理垃圾的主要手段。在分類回收之外,其他處理方式都是有利有弊,其弊主要就是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附近直接或間接受影響的人,自然而然就會反對,就像公廁不要建在我家隔壁、垃圾桶不要擺在我家門口。於是,「歡迎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反對建在我家門口」的「鄰避困境」就產生了。

所謂「鄰避困境」,源於公眾的「鄰避思維」、「鄰避主義」,即英文的「Not In My Back Yard」——「別在我家後院」。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性」帶來的後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在國際社會已確實已成普遍現象。不僅是垃圾焚燒發電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

「我反對」的「鄰避行動」,臺灣在二十年前就經歷過了。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了一場大火,從而促成臺灣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內湖焚燒發電廠興建,於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處理垃圾為900噸。垃圾焚化技術有個成熟的過程,就在1991年,行政院科技會議訂下了「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垃圾處理政策。但在那個年代,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毫無疑問也遭到周邊居民的反對。不僅如此,有關非政府組織積極介入,就焚化爐會產生「世紀之毒」二惡英,臺灣綠色和平組織最早發出警告;而反對焚化爐的社團則不客氣地說,焚化爐並不如鼓吹者所聲稱的那麼乾淨,反而製造了更多汙染;而且,垃圾焚化處理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臺灣焚燒發電廠的興建,多為本土大財團與國外焚化爐公司合作,龐大的利益都流向大資本家和外國資本,焚化爐無法提供較多的當地工作機會。

「焚化爐不只汙染住在周邊的居民,而是會透過食物、飲水進入每一個臺灣人身體裡」,變成了公眾的共識,這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威脅,這就不僅僅是「鄰避」,而是幾乎成了「全避」了。

面對風起雲湧的反對浪潮,對抗還是疏導?對立還是溝通?政府組織很快明白了,懶政是不行的,一意孤行更是行不通的。由此,他們集思廣益,推出了敦親睦鄰政策,制定了嚴格環保標準,建立了回饋機制,進行了認真的政策宣導。從「對立抗拒」到「和平共處」,事情總歸是起了變化。

臺北的內湖、木柵、北投三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分別在1991、1994、1999年建成使用,在廠區或周邊,建有網球場、溫水遊泳池、健身房和圖書室等設施,免費或低價供周邊居民使用。北投焚燒發電廠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文體中心,外部請藝術家來美化,內部甚至設有SPA區水療按摩池;不僅是北投區,周邊的內湖區、南港區、文山區及士林區的區民,都可憑身份證明免費入場。臺南市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由臺灣環保署負責興建,完成後由臺南市環保局管理和營運,這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回饋了一個巨大的休閒設施——水上樂園,佔地面積達1600平方米,園內設施有:室內水療SPA區、藥浴溫泉區、烤箱蒸氣區、親子戲水區、360度高空滑水道、25米遊泳池、50米遊泳池,以及戶外人工造浪設施等等。類似的「回饋設施」,已成了建設焚燒發電廠的慣例。

更有意思的是,新竹市環保局還真的把全局的辦公室都搬到了垃圾焚燒發電廠,目的就是與居民「拉近距離」,讓社會消除疑慮。

通過長時間平穩運行、所有信息公開、邀請居民參觀、歡迎社團監督,焚燒發電廠和社區居民建立起了信賴關係。而且,焚燒發電廠每燒1噸垃圾,就要拿出200元新臺幣,作為給居民的回饋金,用於支持當地建設和民眾福利。這就是逐漸把「鄰避困境」變成了「鄰喜效應」。公眾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無大害和無大礙,他們就能夠承受;如果利弊相權,只要利大於弊,或者利弊相抵,他們臉上就綻放笑顏。

把「鄰避」變成「鄰喜」,當然需要投入,需要支付成本,而且要真正尊重公眾。一旦變成權貴利益、政績工程,那麼主事者通常是不願意支付這樣的成本的,更不會對相關的公眾有什麼尊重可言。

▲ 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大煙囪,做成了旋轉餐廳和觀景平臺。


與早期相比,後來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阻力要小很多。進入21世紀後,郝龍斌出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任職期間提出了「一縣市一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政策,是在原建設的基礎上,想繼續興建一批焚燒發電廠,累計達到36座。不過,反對的社團依然有民間的制衡力量,政府方面也懂得讓步與妥協,從而減少了新建焚燒發電廠的數量。最終,全臺灣累計只興建了26座。有意思的是,其中有2座因為地方反對,加上沒有多少垃圾可焚燒,建成後就一直沒有運轉。

計劃36座,完成26座,完成的還有2座沒運轉,這個折扣打得有點大,不止四分之一,官方竟然沒有覺得這是「面子掉了天塌了」。

環境問題,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它更是倫理問題,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僅僅懂得「環境經濟學」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弄清「環境社會學」。環境的博弈,畢竟是人的博弈、社會的博弈。

對於杭州的垃圾焚燒項目,官方壓根就沒有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更沒有事前的協商動機和協商機制。因為沒有評估、缺乏協商,所以嚴重出乎意料,沒想到事情搞這麼大。

好事做不好,乃是官僚體制下官方懶政的一個特點。針對杭州「5·10」事件,白巖松在央視《新聞1+1》欄目中,毫不客氣地批評地方官員「智商很高情商很低」。

拋開「鄰避困境」之說,對於「垃圾焚燒」,一直來有「支持派」與「反對派」。「支持派」主要的理由是:焚燒不僅能減少垃圾體積,徹底消毒,還能附帶發電的作用。在發達國家,垃圾焚燒是處理垃圾的常規方式,日本有高達70%的垃圾通過焚燒來處理,其他國家的比例則多在30%上下。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城中約一半的地方,以及多數學校所用熱能,都來源於燃燒垃圾;在德國紐倫堡,垃圾焚燒發電廠就建在市區,不到300米就是居民樓,全城的垃圾都在這裡燒,因為不夠燒,還到臨近地區收集垃圾。現代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可以做到很好的無害化,對市民威脅並不大。

曾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的趙章元,是國家環保總局評估中心組專家,他持有堅定的「禁焚」立場。這位「反對派」說:那些焚燒大國都出了問題,當地居民得癌症的機率大了很多,而且空氣和土壤中的二惡英和其他有毒物質的含量都高了許多,焚燒發電在國外慢慢變成夕陽產業。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焚化爐生產商在本國已經沒有市場,所以大舉進攻中國,和既得利益者相勾結,然後宣傳說「垃圾焚燒嚴格控制的話,不會產生二惡英」,實際上不可能「根本不產生二惡英」。垃圾焚燒實質上就是把固態變成了氣態,表面上這個固體減量了,其實只是假象。1噸的垃圾焚燒後會轉變成4000-7000立方米的氣體到空中……

垃圾焚燒不是「一把火燒了」那麼簡單。仔細分類是前提,國際標準是根本,立法籤約是基礎,常態監督是保證,這幾條如果做不到,好事大抵都會變成壞事,想擺脫「鄰避困境」很困難。

任何關乎公共利益的事項,決策過程都需要程序正義。在香港特區,應對「鄰避困境」有一套既定程序,包括選址、環境評估、地區諮詢、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等等,整個過程中公眾都被告知,他們的意見都能充分表達。特區政府要興建任何厭惡性的設施,都做到公開透明;無論最終能否興建,都經過充分的社會討論,尊重民意。

這是常識: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問題是,許多當政的地方官員,往往是長官意志洋溢,不把當地百姓放在眼裡,不顧基本的程序正義不願意在事前多花點工夫多費點口舌,而處處是好大喜功的政績觀,處處是不負責任地糟蹋錢。

極而言之:不尊重民意、不依照程序的所謂改善民生都是耍流氓。而對於公眾來講,我不願讓好事落在我身邊,這也是我的權利。

▲ 臺灣垃圾焚燒發電廠位置圖


作為報人,我在臺灣每天都會買一兩份報紙看看。2014年五一前後,我是第三次到臺灣,休閒自由行。到臺北的第二天,早上我出門就在便利店買了份厚厚的報紙,然後鑽進捷運站。要出站時,我把手頭的厚報翻了個大概,要將其中一疊分類廣告的版面丟棄。我差點就順手丟進那個可回收的不鏽鋼垃圾桶,旁邊一位捷運工作人員見狀喝了一聲,我一驚,住手,回過神來,才把廢報擱在一個專門收集乘客丟棄報刊的籃筐架上。旁邊的柱壁上,就貼著亂扔報紙的罰款告示,乖乖。

臺北的街道,是比較清潔的,也很少見到垃圾桶。臺灣施行「垃圾不落地」行動,除了捷運站、旅遊點,街道上基本上就不擺垃圾桶了;平常的垃圾,是要拎在手上,帶回家裡,分類後統一回收。臺北市有180條垃圾回收線,跟公交車路線很相似,每天下午4點半開始開始運作,每條線路上有二三十個停車收集點,市民必須等待垃圾車隊來,才能從家裡拿出經過分類的垃圾,直接放到垃圾車及資源回收車上——這是真正的「垃圾不落地」。

這種定時扔垃圾,有時也很不方便,比如有事錯過了扔垃圾的時間,就會面臨家裡垃圾發臭而扔不出去的局面。臺北市內湖區的大湖公園家,有200住戶,為了避免「錯時」帶來的尷尬,社區管委會在徵集全體業主意見後,在2010年建了個垃圾收集室,建在地下停車場的一個房間。他們改造了地漏,地面和牆面都貼了瓷磚,還裝了消毒用的臭氧機。可回收的垃圾,分裝在十幾個密封垃圾桶裡,分為紙品、泡沫、塑料瓶、金屬瓶、玻璃瓶等等,分得異常細緻。讓你想不到的是,他們買了個大冰櫃,用來貯存廚餘垃圾,真是極富創意!冰櫃裡面有兩個垃圾筒,一個裝「養豬廚餘」,另一個裝「花肥廚餘」;冰櫃密閉性好,加上低溫不易腐爛,就把廚餘垃圾很好地貯存起來了——人家的廚餘垃圾,可是擱在冰櫃裡的,這真是夠級別的「垃圾不落地」啊!

馬英九做臺北市長的時候,在電視宣傳片中出鏡宣傳、竭力推動,實際上成了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行動的「形象大使」。

垃圾分類利用,在臺灣已全面深入人心,成了每個公民的基本習慣。2014年第2冊《讀庫》,在頭條刊出綠妖考察臺灣現代農業的《果蔬吟》一文,其中寫到臺灣小販素質非常高,攤位在結束後總是清掃得乾乾淨淨——

擺攤自由,但有嚴格的垃圾控制。臺灣鄉下和城市一樣,實行垃圾分類。1996年至今,臺灣推行「垃圾不落地」及「三合一資源回收計劃」,包括:一、垃圾費隨袋徵收,丟垃圾要用專門垃圾袋,袋子費用包含了垃圾費,垃圾越少,花費越少,不用指定的垃圾袋丟垃圾罰款;二、垃圾強制分類,丟可回收垃圾(包括飲料罐、紙類、玻璃瓶、廢光碟等共三十三種)免費,變相鼓勵垃圾分類;三、取消小區門口及街道上的垃圾桶,每天定時有垃圾車來收。家庭垃圾不許丟棄路邊,被拍到舉報將罰款一千二百至六千元,舉報者可獲罰款的百分之五十。

在臺灣,資源回收已不是「底層職業」,「酒幹倘賣無」——有沒有空瓶子賣,已然如歌聲那麼美麗而自然。

大陸許多人對臺灣的垃圾管理處置的方式方法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思考,借鑑,這「三步曲」最後一步可惜沒有在大陸用上,不知道是不懂得借鑑,還是根本就不想借鑑。

垃圾是資源,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在增長的資源。但垃圾是特殊資源,必須經過細緻的分類,才能真正實現「物盡其用」。如今的臺灣,民間與政府的共識是:不是更多的焚化爐,而是更少的垃圾,乃至「零垃圾」。反觀我們的城市,到處都是「垃圾圍城」,這是作為一種資源的垃圾,真的被放錯了位置。垃圾分類後,垃圾量大減,臺灣那些大多是日處理垃圾為幾百噸的焚燒發電廠,都面對垃圾不夠燒的窘境。事實上,在嚴格分類後,也沒有多少可以燒的了;分類後不燒塑料,二惡英的產生就會大大減少。

而我們身邊的垃圾去哪裡了呢?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製片人@小裕老黃在微博上說:杭州一些社區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推行垃圾分類,儘管最多只分「藍可可(可回收)、綠廚廚(廚房)、黃其其(其他)、紅危危(危險)」4類,但居民垃圾分類後,每天前來回收的垃圾車卻仍然是混裝運走的。杭州,可否就機立法推行垃圾分類,從政府到民眾都行動起來,使杭州成為國內率先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

看起來比較難,因為這是個很麻煩的事,不如建個亞洲第一或世界第一的焚燒發電廠來得簡單。

▲ 臺灣師範大學本部校園內的垃圾箱 藺桃/攝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是個老掉牙的口號,我們耳熟能詳。民間的力量,用得好了,那一定是環保正能量;用不好,卻成了對抗的硬暴力。大陸久來對民間的非政府組織另眼相看,或者根本就不放在眼裡,一心想的是「我為你服務」、「我重視民生」,「社會管理」變成了「管理社會」,「社會治理」變成了「治理社會」,結果往往就是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為了保護環境,臺灣的民間團體恰恰是發揮了組織的力量,他們主要幹兩件事:一邊致力於推行垃圾分類,一邊深入監管垃圾焚燒。臺灣有個著名的環保團體,名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於1987年,以女性為主導,而且多為熱心的「媽媽」。主婦聯盟是製造臺灣第一隻環保袋的社團,她們倡導的是「行動與生活結合」,常年到學校、社區倡導垃圾分類,敦促政府回收廚餘,還真是「民間先喊」,然後「政府推動」。

北投焚化爐開始營運後,附近居民組織了一個名為「唭哩岸環保志工團」的環保團體,長期對北投焚燒發電廠進行監督,目的是不讓違法的垃圾送進焚化爐。《南方都市報》曾報導說,召集人王培英「他經常半夜帶著團員和檢察官去突擊北投焚化爐,被查獲的非法垃圾,包括廢輪胎、廢電纜、土壤,甚至有醫療廢棄物」,因此,「那些違法業者,現在『跑路』的『跑路』,被抓的被抓。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很踏實地監督焚化爐,這樣我們所吸的空氣才會新鮮一點」。現在臺北的焚燒發電廠,不用任何事先通知,就可進入焚燒發電廠。有了民間有效的監督,方才換來真正的達標;有了焚化的真正達標,方能換來公眾的真正滿意。

美國著名的環境保護主義理論家比爾·麥克基本在《自然的終結》一書中,說過如此發人深省的話:「我們已經意外地使大氣變得如此之壞,以至於我們所熟悉的自然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在做,天在笑。在沒有汙染的原初社會,「天人合一」是容易做到的;而今我們放眼看去,那是汙染遍地,「天人」想「合一」那是做不到了。人與霧霾,中間註定要隔著一個口罩,甚或是個防毒面具,否則只能是「肺霾合一」。現在更嚴重的問題是:看看我們身邊,在政府與民間之間,就隔著一個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的巨無霸的「防毒面具」。

那麼同樣,從「鄰避困境」到「鄰喜效應」,中間也隔著一個巨大的「防毒面具」。

相關焦點

  • [工業旅遊策劃]藝術,讓垃圾焚燒發電廠成為最環保的風景線
    一提到垃圾焚燒廠你是不是腦海中浮現出臭氣燻天的髒亂畫面,立刻有掩鼻而逃的衝動。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傳統惡臭的垃圾焚燒廠搖身一變成為最環保的風景線,甚至是城市的地標,吸引了大量遊客參觀。———————————————————————————————————————————[ 中國臺灣 ] 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擁有現代化的焚燒設備,沒有垃圾山,沒有刺鼻的臭味,120公尺高的彩虹煙囪上設計了旋轉餐廳
  • 臺灣把垃圾焚燒廠變社區公園
    這幾乎就是2009年廣州番禺大石鎮民眾反對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的翻版,當年大石鎮附近各大樓盤的30萬居民,絕大部分表示反對,抵制很堅決。杭州餘杭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號稱要建成「亞洲第一」,主要抗議者是附近村民,杭州市區也有人舉起了反對的雙手。垃圾圍城,不處理當然是不行的。埋了,或者燒了,這是我們處理垃圾的主要手段。
  • 垃圾焚燒發電廠——環保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中國十處超美垃圾焚燒發電廠環保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超乎你的想像 ,這麼多的垃圾堆積,那垃圾廠會有多髒,但沒想到垃圾焚燒發電廠也有這麼美的時候。下面小圈就帶大家一起看看中國十處超美垃圾焚燒發電廠,環保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超乎你的想像: 」 1 寧波明州垃圾焚燒發電廠
  •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臺灣走了多遠?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臺灣走了多遠?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到2016年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
  • 臺灣: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走了多遠?
    從1991年到2008年,臺灣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現在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2014年彰化溪州垃圾焚燒廠開工的時候,認定工廠選址是黑箱操作,當地近3000名居民聚集在現場激烈抗爭,臺灣警方出動了3000多名警力強力彈壓,才保證順利動工。2個多月後,抗議民眾才陸續退場。
  • 【組圖】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的臺灣模式
    垃圾焚化廠回饋了一個水上樂園2014年的春末,我所居住的當年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華美的城市」杭州,在城西,在餘杭區,一場反對擬建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公眾行動,震動國人,波及境外。這幾乎就是2009年廣州番禺大石鎮民眾反對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的翻版,當年大石鎮附近各大樓盤的30萬居民,絕大部分表示反對,抵制很堅決。
  • 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的臺灣模式
    這幾乎就是2009年廣州番禺大石鎮民眾反對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的翻版,當年大石鎮附近各大樓盤的30萬居民,絕大部分表示反對,抵制很堅決。杭州餘杭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號稱要建成「亞洲第一」,主要抗議者是附近村民,杭州市區也有人舉起了反對的雙手。垃圾圍城,不處理當然是不行的。埋了,或者燒了,這是我們處理垃圾的主要手段。
  • 【圖】走近臺灣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在煙囪上喝咖啡、看風景……
    北極星固廢網訊:臺北市環保局興建的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目前臺灣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廠區面積為106000平方米。地址位於臺北市洲美街271號,是臺北市第三座垃圾發電廠,於1998年完工投產,24小時作業可以處理垃圾1800噸。由於擁有現代化的焚燒設備,北投垃圾發電廠沒有垃圾山,也沒有刺鼻的臭味,其中120公尺高的彩虹煙囪上的旋轉餐廳——摘星樓,是臺北市的一大觀景點。
  •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 臺灣走了多遠?
    北極星固廢網訊:從1991年到2008年,臺灣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現在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2014年彰化溪州垃圾焚燒廠開工的時候,認定工廠選址是黑箱操作,當地近3000名居民聚集在現場激烈抗爭,臺灣警方出動了3000多名警力強力彈壓,才保證順利動工。2個多月後,抗議民眾才陸續退場。
  • 揭秘:在煙囪上建旋轉餐廳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組圖)
    揭秘:在煙囪上建旋轉餐廳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組圖)北極星固廢網訊:臺北市環保局興建的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目前臺灣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廠區面積為106000m2。地址位於臺北市洲美街271號,是臺北市第三座垃圾發電廠,於1998年完工投產,日處理垃圾1800噸。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北極星固廢網訊:為有效解決大中型城市「垃圾圍城」問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下稱「焚燒廠」) 成為了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設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首選。十九大明確提出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為奮鬥目標。
  • 西門子PLC在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應用
    本文介紹了垃圾處理的特點及處理方法,詳細介紹了垃圾焚燒發電廠控制系統的特點及相應的控制系統的組態、邏輯控制及PID控制迴路。  1 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醫院衛生廢棄物、淤泥和廢橡膠輪胎等垃圾焚燒處理技術,利用垃圾焚燒的餘熱發電,變廢為寶,將是今後環保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種垃圾焚燒日處理廢物能力為1~350t,餘熱鍋爐的熱容量小,發電機組小,一般為20兆瓦以內。因此,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控制系統比大型電廠簡單得多。
  • ...在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不僅技術先進 而且還有咖啡廳、遊泳池...
    北極星固廢網訊:垃圾焚燒技改是好事,我們必須朝更環保的方向去做。」在金華義烏市華川垃圾焚燒發電廠老項目焚燒爐的拆除現場,19年前參與建設,現在又「親手」進行拆除的電氣主管程芝見感慨萬分。近日,隨著義烏市華川垃圾焚燒發電廠老項目1、2號焚燒爐的正式拆除,新投資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提升改造項目也進入了試運行階段。這不僅標誌著義烏垃圾焚燒技改項目的成功實施,而且也意味著老百姓關注的又一環保實事順利落地。
  • 垃圾焚燒發電廠工業風扇通風除臭
    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焚燒發電在大城市的普及,不僅僅因為其對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更因為其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再利用的環保理念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其他發電廠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中每種燃料的組成不同,通風設備的設計要求也不同。
  • 某垃圾焚燒發電廠改擴建實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摘要:通過對垃圾焚燒發電廠改擴建工程設計分析,提出改擴建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案。近些年,城市垃圾處理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突破,業內認可度較高的為爐排型焚燒爐技術。[1] [2]早些年的城市生活垃圾量較低,建設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規模較小,或者規劃較大規模分期建設(預留生產線)。
  • 天津新區兩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發電2.4億千瓦時 「吃」垃圾...
    濱海新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廠區一隅超前謀劃布局高標準垃圾焚燒發電廠環漢公司成立於 2010 年 3 月 26 日,註冊資本 1000 萬元,是由天津濱海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出資註冊的國有全資子公司,隸屬於濱海建投集團。
  • 臨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線路檢修 南浦上演「垃圾潮」
    環衛工一等就是五六個小時,有的人等得不耐煩,就將垃圾「就地解決」。鹿城區南匯街道市容科科長朱月華介紹,原本每天來南浦垃圾中轉站的有9輛垃圾轉運車,但這幾天由於臨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線路檢修,每天來的車只有5輛,直接導致南浦站垃圾無法處置。8月19日,市區南浦垃圾中轉站外的道路上堆滿垃圾(詳見本報8月20日A4版報導)。
  • 垃圾焚燒發電:將「渣渣」吃幹榨淨
    北極星固廢網訊:「渣渣」是成都方言裡對垃圾的稱謂。常住人口1400餘萬人的成都,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達9000噸左右,其中近2000噸的「渣渣」會被運往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瘦身」處理並「發光發熱」。遭人嫌棄的「渣渣」是如何化身綠色能源的,請跟隨科技日報記者的腳步,走進祥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探究竟吧。
  • 江北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日前,南京大學與浦口區籤約成立「南京南大—浦口開發區國際低碳環保研究院」。該研究院計劃在明年建立世界首條二氧化碳礦物封存全流程示範生產線,並將該技術運用於江北垃圾焚燒發電廠、南京燃煤電廠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實現重點企業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 淺談垃圾焚燒發電廠總圖設計
    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排放量越來越多,生活垃圾危害眾多,合理化處理生活垃圾迫在眉睫。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處理生活垃圾技術也進一步提高,有衛生填埋、機械堆肥、機械自動化焚燒發電等等,目前焚燒發電技術成熟普遍,接近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可持續發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