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很多學校開通了網課,有一群特殊兒童也享受了免費的在線課程。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的一群醫護工作者、特教老師克服重重困難,精心設計12節課程,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在疫情期間堅持康復訓練。
特教老師用手機寫出實訓課件
1月23日,受新冠肺炎影響,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的300多個特殊兒童的康複課程也暫停了。
眼看著疫情逐漸嚴重,兒保科主任汪鴻決定開通免費線上課程和答疑諮詢。「我們的特殊兒童主要是孤獨症患兒、智障患兒和發育遲緩的孩子。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比普通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堅持,一旦中斷,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極大影響康復治療效果,1月27日晚上,省婦幼兒保科特教醫療組的主管醫生、護士長和教師,通過網絡會議,籌備課程。
日常的特教課是家長和孩子同上,面對面教學。特殊時期,兒保科決定「授人以漁」,讓特教老師給家長們上課,家長再去指導孩子訓練。特教組結合日常教學內容和疫情防控知識,精心制定了學習、生活和心理等12節課,由該科10年以上教學經驗的教學骨幹及臨床醫師認領題目,準備課件和教案。
完成這個課件,不是件易事。當時不少醫生和教師滯留在老家,沒帶電腦,資料也不在手邊,全靠老師們多年豐富的教學及家長授課經驗,完成此次家長課堂。特教教學組長張華當時在安徽老家,「什麼都沒帶,只能用手機一點點寫PPT,完成課件。」
每位老師的課件完成後,都會發到群裡,大家一起探討和修改。此外,主管醫生吳梅榮還要求大家將講課的內容一字一句寫下來,發給她審核,通過後再開始授課。幾乎具體到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使用。「特教比較專業,我們力求這些課程要簡單易懂、操作性強,讓家長迅速上手。」特教醫療組長吳梅榮說。
線上授課 300多個患兒家長共同學習
課件完成後,兒保科病區護士長王婷在奔赴方艙醫院前線救治工作前,加班加點通知在訓的370餘特殊兒童家長集結到微信群,通知課程內容和要求。
2月3日上午9時,特殊兒童線上課程正式開始。第一節課是汪鴻主講的《特殊防疫時期的兒童健康管理》,她在群裡一邊播放PPT,一邊語音講解,家長可以就講課內容在大群裡提問。其他助教老師會收集問題,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每一至三天在大群裡集中答疑一次。
隨後,穿衣吃飯類的生活訓練,居家運動訓練,語言訓練,注意力發展,情緒控制,親子閱讀等11節實操性很強的課程依次上線。
一些具有實操性的課程之後,老師還會給家長布置「家庭作業」。除了大課的作業,個訓老師還會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再布置一些單獨的作業。
除了科室在訓的孩子,兒保科還將一些已經確診但還沒來得及報名康復的患兒準備了免費課程。兒保科醫護通過門診日誌查詢患兒家長聯繫方式,挨個打電話通知,又建起了另一個100多人的線上特教群。
堅持訓練 萬餘份家庭作業見證兒童成長
為了這些特殊兒童的康復,兒保科的特教醫生、教師每天義務開課、答疑、收作業、改作業,常常夜晚還在群裡點評作業,回復家長,比平日上課還忙。「這些患兒家長們也很珍惜學習機會,促使我們更加感到任重而道遠,想全力以赴幫助他們。」特訓組長周旭方說。
每次線上授課,家長們都非常認真地記筆記、提問,熱心家長還將在課後將整理好的筆記發到群裡共享,共同學習。
整個線上課程總計布置了10次作業,家長們用視頻、語音、文字等方式「交作業」,個訓老師查看後點評,再讓家長修改完善。加上個訓老師給每個孩子布置的不同的作業,整個課程期間收到了萬餘份家庭作業,「優秀作業佔到了70%。」周旭方由衷地感到成就感。
「這些課程都非常精彩實用,老師們把專業知識講的通俗易懂,並且點對點地跟我們鼓勵打氣、溝通指導,讓家長能夠上手教孩子。」孤獨症患兒小童的媽媽陳女士說,疫情之前,5歲的兒子在兒保科已經上了半個月的課,進步很大。但「封城」停課後,她對孩子的康復教育無所適從,「比如我看到他發脾氣扔東西出現問題行為,卻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怎麼去幫他面對和處理這個情緒和行為。我也很擔心之前的訓練成果『前功盡棄』,是這些雪中送炭的線上課程幫助孩子堅持訓練。」
目前,線上教學互動仍在繼續,這場疫情並沒有讓特訓停下來,反而讓家長掌握了更多家庭訓練的方法。「我們都盼著武漢趕緊好起來,孩子能早日恢復正常的教學,接受更加專業的訓練指導。」陳女士說。
通訊員 周建躍 溫紅蕾 黃潔瑩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