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琳妹育兒(專注於原創優質文章,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身高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父母身材高大,通常孩子身高也同樣挺拔。但反之,如果父母身高普通,孩子是否就「低人一等」呢?答案也不絕對。
籃球運動員林書豪1.91米的大高個惹人羨慕,但林家父母的身高都沒有超過1.7米,林書豪出眾的身高並非靠先天基因優勢,而是靠後天努力!現實生活中,林書豪也並非個例,只要抓住了身高增長的「黃金期」,人人都可以成為下一個「林書豪」!
高大夫妻的下一代竟是「小矮人」,罪魁禍首是誰
鄰居趙姐兩口子身高都是「出類拔萃」,但偏偏夫妻倆的獨生子——童童,個頭卻很矮小。其實佔有遺傳身高優勢的童童,之所以後天發育「不給力」,全然是因為夫妻倆錯過了生長的黃金期。
小時候,童童很喜歡吃煎炸等高油脂食物,趙姐夫妻倆認為孩子吃得是福,也沒有引起重視。後來小學三年級,童童就比同齡人提前出現了嗓音變化,大大咧咧的趙姐當作是自然成長現象,絲毫沒意識到嚴重性。
一直到上初三,同齡孩子都比童童高出了大半個頭,趙姐才忙帶孩子就醫。沒想到醫生的話如同一盆涼水:太遲了!孩子小時候吃得高脂肪的食物多,導致第二性徵出現早,家長也沒有及時調整飲食習慣,如今孩子骨骼線都基本閉合,基本沒有長高的可能性。
生活中還有不乏很多趙姐一樣的「糊塗家長」,盼望著孩子長高,又不懂得掌握科學的方法。
骨科醫生曾做過這樣的知識普及:從出生到成年,人身高生長速度並不是勻速,而是在幾個關鍵點拉開與同齡人的差距。孩子身高成長有三個黃金年齡段,只要把握時機,那麼生長潛力就會增加。
孩子身高發育的三大黃金年齡段,家長要替孩子把握
1、4歲
4歲是孩子成長的一道「分水嶺」,他們的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在這個年齡孩子逐漸形成其個人固有的規律,吃得健康、睡眠充足的孩子,無疑佔領了童年時期身高發育的第一道優勢。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體內的生長激素、甲狀腺素也基本成形,對孩子日後成長發育奠定了基礎。
所以4歲以前,家長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規律、飲食、運動習慣等。
2、7-9歲
7-9歲是孩子完成性發育時期的關鍵,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提早發現第二性徵,那麼對孩子的身高發育就會存在「後期阻力」。
在這個年齡段,家長注意檢查判斷孩子的實際年齡與生理年齡是否相符,如果提早出現了性成熟現象,那麼一定要帶孩子去正規專科醫院檢查。以排查出現性早熟的原因,遵醫囑合理調整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
3、12-13歲
這個年齡段是從少年兒童往青少年的過渡階段,家長可以對孩子成年身高進行預測。孩子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那麼未來身高增長的空間與潛力也就越大。相反,如果孩子骨骺接近閉合,那麼無異於關閉了孩子成長的通道。
要想孩子長得高,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長高的「最後末班車」。在膳食上可以多給孩子補充蛋白質、鈣質,減少高脂與碳酸飲料等食品攝入,多鼓勵孩子參與戶外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與充足的睡眠,為孩子的身高發育創造最佳的「軟性條件」。
最後還要提醒廣大家長,孩子生長發育階段不能只是聚焦於絕對的生理身高,還要關注每年的生長速率。
嬰幼兒期與青春期是身高成長的高峰期,如果與同齡平均身高相比,每年低於6cm的時候就判定為生長速度緩慢,需要儘早進行醫學幹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