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有這樣一所高校
提起她的名字
「洋氣」的感覺就瞬間撲面而來
這裡的學生
仿佛上一秒還在教室讀書
下一秒就要在巴黎倫敦的街頭談笑風生
惹得旁人也忍不住感嘆幾句
you see see這棵tree
多麼green啊
還有這朵flower
wow!
簡直太beautiful了
說什麼並不重要
主要是讓自己international一點
舉手投足間
也透出點國際範兒
這裡
就是上海外國語大學
她帶著一堆你聽不懂的語言
來了!
從英國到日本有多遠?
一般人可能會說
喲,那得坐跨國飛機了
而上外人會告訴你
不遠啊
就五教到八教那麼點距離啊
一教:新聞傳播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二教: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國際金融貿易學院
三教:西方語系 德語系 法語系
四教: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五教:英語學院 語言研究院 語料庫研究院
六教: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
七教:東方語學院
八教:日本文化經濟學院
或拜佔庭,或伊斯蘭
或英倫格調,或東瀛風情
……
上外的每一棟教學樓
都是依據不同國家的建築特色
設計建造而成的
東西兼備,相映成趣
步入校園
仿佛走進了「萬國建築群」
建築風格只是一部分
在上外
與國際接軌已經悄悄滲透到了
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別人家食堂都叫一食堂二食堂
上外叫1A1B2A2B3A3B
而在這些食堂中間
最受歡迎的是……你猜
還有食堂裡的雙語菜單
仿佛天天都在拷問你
what would you like?
據說為了服務好師生
學校還曾經組織過培訓
教食堂的炒菜師傅、打菜大媽說外語
某位師傅表示
怎麼說不記得了
那種聽天書的場景倒還是歷歷在目
這種全方位、立體化、沉浸式
的薰陶也讓上外人快速成長
當你還在四級線上掙扎的時候
他們有人已經開始
給自己的專八證書擦灰了
但在這裡
光學好英語可是遠遠不夠的
學哈薩克語的少年
很可能下一秒用俄語侃侃而談
印尼語專業的姑娘
不僅會說馬來語
還掌握著你一聽就會頭大的爪哇語
與此同時
這些人也許還曾修習
拉丁語、梵語、巴列維語等古典語言
和世界語等國際輔助語言之類
數不勝數的神秘課程
學著二外、三外
甚至四外的他們驕傲了嗎?
不,他們沒有
因為有同時會英語 法語 德語 俄語 阿拉伯語 波斯語 韓語 泰語 希臘語 土耳其語……
等十多門語言的老師
分分鐘就把你即將翹起的小尾巴
給按下來
別人學外語
是哪裡不會點哪裡
這老師
怎麼點哪裡都會?
人們常說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不用辭職去環遊
挑個周末來上外吧
你就能體驗到異域的萬種風情
即便是在這麼令人羨慕的學校中
上外學子也有自己的「煩惱」
有些人就特別害怕
收到朋友突然的關心
剛開始有朋友熱情邀約自己
一起看劇、出國遊的時候還很開心
以為又多了個貼心好友
結果後來才發現
他追美劇的時候
跟英語專業的同學好
追日劇的時候
跟日語專業的同學好
總之就是追哪國劇
就跟哪個專業的同學好
沒想到啊
我把你當好朋友
你卻把我當成人肉字幕
和行走的翻譯機
在旁人眼中
上外人熟練掌握自己本專業的語言
好像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
但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
這其中的艱辛
在上外
每年新生剛入學的那段時間
學校裡總是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
比如
總有同學含著一口水
咕嚕咕嚕地好像在漱口
但有時一不小心就咕咚吞下去了
走在路上
還能看見有人噴口水
不知道是舌頭抽筋了還是在咳痰
當你看到這樣的場景
千萬別害怕
他們只是……在練顫音啊!!!
在上外現在教授的42種語言中
有一半以上都會用到顫音
因此對於許多上外學子來說
這絕對是他們語音課上的第一道下馬威
老師說,一點也不難啊
把舌頭抬起來,往外吹氣
它就rrrrrrr地抖起來啦
然而實際是
「一看就會,一學就廢」
強烈建議戳語言感受一下
↓↓↓
在德語裡
名詞還要分陰性陽性和中性
千萬別以為陰陽=公母
畢竟太陽是陰性,月亮是陽性
叉子是陰性,勺子是陽性
這上哪說理去?
就算你問德國人有什麼規律
他也只會告訴你兩個字——死記!
在阿拉伯語裡
「駱駝」這個詞竟然有幾百種表達
公駱駝和母駱駝、站著的駱駝和臥著的駱駝、春天出生的駱駝和夏天出生的駱駝、剛懷孕的母駝和懷孕超過四個月的母駝、孩子夭折了卻仍在尋找它的母駝和孩子夭折了並且已經忘記它的死亡的母駝、每天喝一次水的駱駝、每兩天喝一次水的駱駝、日夜各喝一次水的駱駝和很少喝水的駱駝……千奇百怪的分類
每種都不一樣
最後阿拉伯語學沒學會不知道
只知道阿拉伯人真的很喜歡駱駝
原以為看看韓劇就可以學會韓語
不曾想當你要背一個單詞時
你得記住它的
固有詞說法、漢字詞說法
還有外來詞說法
就同一個詞
哪來這麼多說法
背得你只想讓韓國人給你一個說法
……
每種語言都有每種語言無法言說的痛
從零起步的這條路
或許沒那麼平坦
但上外人依然從
每一個字母單詞、語調升降出發
走出了一條光芒絢麗的大道
語言只是工具
重要的是
你的收穫與表達
在上外
一年一度的多語種同聲傳譯接力賽
堪稱「神仙打架」
播放一段外文
一位同學將其同傳為中文
另一位同學再將中文同傳為另一種外文
在翻譯的小黑屋裡
各路大神行雲流水般的操作
簡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項由上外自創的大賽
一改國際上以英語為中繼語的賽制
首次以漢語為「接力棒」
從外文到中文,再從中文到外文
這個過程的傳遞
不僅體現了上外學子
紮實的基本素質
同時也是上外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
1949年
新中國剛成立之際
為了學習和借鑑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在急需大批俄語人才的情況下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
應運而生
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
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
次年增設英語班
45名學員志願組成的
「抗美援朝語文工作組」奔赴朝鮮戰場
為配合國家外交外貿工作需要
學校後又建立了東方語言文學系
至1952年學校已初具規模
有5個語種
1956年
經國務院批准
學校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學院」
之後發展雖歷經坎坷
但所設語種專業也在逐漸豐富
直到1994年
才正式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
國內首批設立緬甸語、越南語
印尼語、希臘語和葡萄牙語專業的高校
首批設立對外漢語專業教學的高校
首批設立翻譯專業碩士的高校
培養了新中國首批英語、俄語博士
……
70年來
上外一直敢為人先
從當初的單語種教學
到多語種多學科
再到如今「多語種+」的辦學戰略
上外正不斷輸送著大批專業人才
一路走來
上外湧現出了許多優秀師生
他們與上外同進步、共成長
共同描繪著上外的美好明天
提起上外,有一個人不得不說
1949年12月3日
他以自己名字的署名落款
在《解放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招生廣告
為上外成功招收到了第一期學員
他就是上外創校黨委書記、校長
著名的俄語翻譯家姜椿芳
他不僅編寫了最早的俄文教材
甚至還能將俄語與上海話直接互譯
組織編纂了
中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
填補了中國在這類大型工具書上的空白
被譽為「中國大百科之父」
如今
大師劇《尋找<姜椿芳>》正在校內上演
無數上外人走進劇場
從中領略先生的風骨
也探尋上外創校之時的精神內涵
高爾基名著《在人間》大家都很熟悉
但你知道是誰
將它首次譯介到中國的嗎?
她就是新中國俄語教育的開創者之一
著名外語教育家、翻譯家王季愚
今年,上外與商務印書館
整理收錄了王季愚
創作和翻譯過的許多優秀作品
和其它一批影響學界和社會的譯作
合力打造了一套學術文庫
——《季愚文庫》
這也成為了上外
以學術文脈傳承經典的
一張全新名片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中國駐日本大使、中國駐韓國大使、中國駐朝鮮大使、中國駐捷克大使、中國駐沙特大使、中國駐阿曼蘇丹大使、中國駐葉門大使、中國駐古巴大使、中國駐象牙海岸大使……
這幾國大使一會面
瞬間就變上外校友會
他們雖身在不同國度
但都是代表國家形象
發出中國主張
為捍衛祖國利益而奮鬥
在各類國際盛會上
活躍著上外人的身影
他們也立志踏遍
世界的各個角落
用自己的專業所長
用上外所教授的42種語言和文字
書寫出一張讓人滿意的答卷
七十載櫛風沐雨
七十年春華秋實
無數學子滿懷憧憬
讓夢想從這裡起航
那些經歷也成為了
青蔥歲月裡最美好的記憶
學遍了世間言語
也無法準確地找出一種文字
來概括她全部的魅力
也沒有一個詞句
可以說盡她所有的別致
心中那份最誠摯的愛意
是我和我的西索(SISU)
一刻也不能分割!
上海外國語大學
Happy birthday
Bon anniversaire
С Днём рождения
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
Buon Compleanno
¡Feliz cumpleaños
생일 축하합니다
สุขสันต์วันเกิด
……
生日快樂!
來源:新華網、上海外國語大學(文中圖片等資料由上海外國語大學統籌提供)
總策劃:郭奔勝
策劃:劉洪
監製:周庚虎 陳璟春
統籌:梁甜甜 商亮
作者:張玲琳 錢俊妮 蘇娟
動圖:吳瓊 李磊 陳詩怡
編輯:董雨菲 盛瀾馨 崔藝凡 曾心鈺
校對:董靜雪
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