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寶寶之後,手機種草清單從零食化妝品變成了奶粉、尿不溼、嬰兒車等母嬰產品。
就想讓寶寶吃得好,穿得好,母嬰店成了寶媽們進出最多的地方。
看著裝潢溫馨、琳琅滿目商品的母嬰店,寶媽們瞬間就挪不動腿,再加上導購員的熱情推薦,出門手上絕對是大包小包,仿佛找到了沒娃前買買買的激情。
之後寶媽回到家中覺得這些東西好像也沒多大用處,如果出現這種感覺,那說明,你十有八九被母嬰店套路了。
現在母嬰店的導購人員身上都背負著一定的業績,因此,會給消費者推薦一些回報高,但不一定對寶寶有效的東西。
雖然並不是每位母嬰店的導購員都如此沒良心這樣做,但確實無法避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母嬰店通常出現的一些小套路,寶媽們學起來,防止下次再進母嬰店讓你的錢包大出血。
套路一:缺缺缺 補補補
從你帶著孩子進入母嬰店的那一刻起,導購員的眼睛猶如X光機般精準。
看孩子頭上出汗這是是缺鈣了、手上出現倒刺這是缺鋅呀,一會兒孩子哭了,導購員會說這是缺DHA啊,需要買口服液......
這時作為媽媽的你,被導購員這麼分析一通,早就羞紅了臉,汗了滿身,自責自己怎麼是這麼不負責任的媽媽。
既然缺,那麼就補,於是花了大幾千買了各種營養補品。
其實,只要正常的餵養孩子是不會這麼缺乏如此多的營養物質的,更不能憑母嬰店的導購員肉眼的評斷,他們甚至都不是專業醫生。
因此如果想知道寶寶是否缺乏某種營養元素,最好的辦法是帶他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並根據醫囑進行相應的服藥。
套路二:母乳沒有營養,要給孩子換成奶粉
很多母嬰店都會採用這樣一種說法:「母乳到一定階段,通常6個月以後就不再有營養了,你該給孩子換成奶粉,奶粉有更多的營養,孩子才能長得更快」。
但首先,母乳6個月以後就不再有營養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母乳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營養也會變化,相反,母乳一直是嬰幼兒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並且美國兒童兒科協會也是建議可母乳到孩子兩歲。
顯然母乳沒有營養要選擇奶粉是商家設下的消費陷阱,寶媽們一定要擦亮眼睛。
包括市面上流行的牛初乳、羊奶粉、固體飲料等,號稱比一般的奶粉更具營養價值,喝了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其實,並無科學的證明牛初乳、羊奶粉等有比母乳更高的營養價值,只是價格比普通奶粉要高。相反,不適當的給寶寶添加還會引起寶寶的一些不良反應。
套路三:要買兒童專用食品
不管寶媽去母嬰店還是去超市,都能看到多了一種商品類別:「兒童食品」。
這聽起來像是一件好事,更細緻的分類,帶來更專業的建議,父母在為孩子選購商品時也能省時省力,這不失為一件好事。
然而,很多像餅乾、醬油、奶酪前面加上兒童兩字,很多食品和普通食品並無任何區別,除了,價格更貴了。
我們選擇兒童食品,是希望這些食品能更綠色更健康,就像兒童牛奶,裡面的含糖量反而比普通牛奶高。
那麼兒童食品的出現還有什麼意義,不能說沒有正規的兒童食品,而是很多兒童食品只是打著兒童的旗號,挑起媽媽們的焦慮,進而掏腰包購買,真的不一定對孩子的健康好,甚至還有危害。
如何才能不被母嬰店套路呢?
我覺得第一要明確孩子需要什麼,如果孩子只是缺紙尿褲,那麼到母嬰店直奔紙尿褲主題,減少其他商品以及導購員的推銷分散注意力。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試想,如果寶媽對育兒知識得心應手,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任憑他人說的天花亂墜,自己也能屹立不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