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店大概是生完娃以後每個媽媽的常駐場所了。
從玩具到衣服,再到各種補劑母嬰店都能安排的妥妥噹噹。
(此圖來自網絡)
不過很多「老手媽媽」留言說對母嬰店的印象並不是太好,不知道媽媽們碰沒碰到過類似的情況,一進門還沒怎麼著呢,就讓測測這、測測那,說孩子缺鈣吧,缺鋅吧,然後各種推薦買買買。
你不想買,她就一直給你推薦,大可印證了那句話: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你。
咋地,難不成這母嬰店比當媽的還了解娃?
今天,就來給媽媽們細數一下那些「黑心母嬰店」的經典賺錢套路,如果碰到這樣的店,媽媽們還是趕緊出門左轉吧。
推薦的這些東西,營養、寶寶又愛吃
一、羊奶粉比牛奶粉好,買它
現在好多母嬰店都號稱羊奶粉比牛奶粉要好。
所以每當媽媽們去挑奶粉的時候,這些店員就打著「羊奶粉比牛奶粉營養價值要高」的幌子,讓媽媽們買價格更高一些的羊奶粉。
事實上,羊奶的營養價值並不比牛奶高,而且在二者被加工成奶粉後,都是按照科學配比進行了「母乳化」。
所以除非是奶粉中的其他基礎營養素有很大差別,否則單純只是將牛奶換成了羊奶,媽媽們還真不用再多花那點錢了。
二、寶寶不愛吃輔食?加點兒童醬油就好了
之前我去母嬰店買東西的時候,就有店員給我推薦某品牌的兒童醬油,號稱是低鹽且營養價值高,非常適合小寶寶。
(此圖來自網絡)
我們之前提到寶寶輔食的時候,也說過鹽是在寶寶小的時候不吃(1歲前)/少吃(1歲後)的東西。
而醬油中的鈉含量基本上都超過了5000mg/100g,妥妥的就是隱形鹽啊。
(此圖來自網絡)
所以媽媽們碰到和我一樣的情況,一定要拒絕,想給寶寶輔食提提味,用些天然的食材調味就可以了,讓隱形鹽離寶寶遠一點吧!
寶寶身體絕對缺點東西,得補
一、看看娃身體咋樣,做個微量元素檢測就知道
很多媽媽說,帶娃去母嬰店,店員會給娃做微量元素檢測,然後「發現」娃某項元素缺乏,進而推銷一堆營養品。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母嬰店,還是繞道走開吧。
首先,微量元素檢測比較準確的只有靜脈取血。什麼握個檢測棒、剪個頭髮都不靠譜。
其次,微量元素檢測本身,根本就沒太大意義。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不能代表體內該元素的含量。
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不是均勻分布的,有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
比如:身體中的鈣99%沉著於骨骼和牙齒,剩餘的1%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血清鈣水平不代表骨骼內鈣質水平。
再比如:60%的鋅儲存在肌肉中,30%儲存在骨骼中,血液中含量很少, 不到總鋅量的0.5%。通過驗血判斷全身鋅元素的營養狀況同樣是不準確的。
此外,檢測結果只代表寶寶近期體內微量元素的情況。
比如:最近海產品吃得多,也許碘的含量就會增高;
再比如:最近比較偏食,可能,某一項微量元素的含量就會比較低。
所以,即便檢測報告單上出現異常,也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唯一依據,也不能因此就給予補劑治療,它只能作為醫生的參考之一。(血鉛除外,如果鉛含量提示鉛中毒,一定不要去專業門診確診)
所以明白了吧,就算你「擅做主張」,給娃查到缺某項微量元素,臨床上也不可能僅憑這一紙報告作出診斷,你只能自己糾結到底要不要補一補,這不是給自己找彆扭嗎?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衛生計生委早就下發通知:
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
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二、想要寶寶健康,營養保健品少不了
營養保健品一直紅紅火火,很多媽媽怕娃缺各種元素而選擇給娃服用補劑。
增高的、補腦的、補充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的。
很多商家都把產品吹得神乎其神,身為當局者的家長自然深陷其編織的幻夢之中。
早有研究表明,正常發育、合理進食的孩子並不需要保健品,有些還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少了會影響寶寶健康,但是多了同樣對寶寶有害。
比如:
過量的鈣會給腎臟帶來很大的負擔,這與日後腎結石的發病率是正相關的。
日常飲食只要保證奶和高鈣食材(豆製品、海產品)的攝入,正常的寶寶一般都不會缺鈣。
過量的鐵攝入,是有毒的,會傷害肝臟和心肌。
1-3歲每天平均需要7mg,4-8歲每天平均需要10mg。
美國醫學研究食品和營養委員會建議:13歲以下兒童攝入鐵的安全量為每天40mg以下,不能再多了。
什麼概念?
每100g牛肉就含2.8mg,每100g豬肝就含17mg,每100g燕麥就含3.8mg。
稍微吃吃就不會缺。
過量的鋅,會引起噁心、嘔吐、腹部痙攣和頭痛等不良反應。長期過量還會引起毒性作用。
正常飲食情況下缺鋅的情況也很少見,1-3歲每天平均需要3mg,4-8歲平均每天需要5mg。
75g豬肉裡就有3mg鋅;120g燕麥就含2.5mg。
所以,對於大多數健康孩子來說,每天只要吃正常的蔬菜、肉蛋奶完全可以滿足身體需要的營養,不需要額外補充。
所以別總琢磨著娃缺啥了,如果真的有所懷疑,也別被街邊育嬰店或私人小診所忽悠了,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這些日常護理的東西,得給寶寶備上
一、小寶寶容易發燒,退熱貼得備上
在我國發布的兒童發熱指南《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裡關於孩子發熱處理部分,退熱貼並沒有位列其中。
央視也曾點名退熱貼:退熱貼無法達到退燒效果。
退熱貼小小的一片,只能使額頭的一小塊皮膚降溫,並不能使全身溫度都退下來。
所以退熱貼只是媽媽們給自己的安慰劑罷了,感覺貼上退熱貼好像有用,來緩解這個時候的焦慮感。
二、寶寶頭型不太好,買個定型枕
有很多母嬰店都會不負責任的給媽媽們推薦定型枕,說是可以讓娃睡出好頭型。
哪個媽媽不想讓娃變得更好看呢,有的時候也就盲目聽從了。
不過定型枕沒有用!而且寶寶不僅不需要定型枕,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在1歲以前給孩子用枕頭,以防孩子口鼻捂住引起窒息。
所以媽媽們改善頭型不要寄希望於定型枕。
那天跟閨蜜還聊,頭胎媽媽掉的坑簡直比走的路還多,最後的結果,都成了:經驗不夠,人民幣來湊。二胎之後,簡直不要理性更多,頗有種看破一切套路的趕腳。
希望我們用經驗填平的這些坑,你都能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