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淮安市淮安區 發展優質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
4月22日,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舉辦「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媒體推介會。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食品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多家中央新聞媒體的記者齊聚淮安區,關注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與發展。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京杭大運河和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區),數次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區),2016年被表彰為江蘇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區)。
2017年11月淮安區正式被省農委確定為全省第二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創建試點單位以來,淮安區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重點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培訓、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全面推行農產品自檢和質量監督抽檢。實現生產、流通、銷售全程監管,確保淮安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些舉措符合我國經濟新時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農產品的發展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食品安全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優質農產品、提升農產品質量就至關重要。近年來,淮安市淮安區以「調結構、促轉型」為主線,以城鄉統籌發展為統領,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譜寫了農業發展的新篇章,開啟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新時代。
一,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產業
在媒體推介會上,淮安市淮安區農委主任吳雪瑞介紹了淮安區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的舉措:
1,特色種養業蓬勃發展
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求,依據淮安區「十三五」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和三年農業發展計劃,立足各區域發展基礎和產業特色,進一步引導和優化種植業、養殖業、觀光農業等產業布局,發展壯大特色高效產業。種植業方面,著重打造「南水」、「北園」兩個板塊,「南水」即在水系較為發達的渠南和運西兩個片區,重點推進優質水稻、水生蔬菜、水產品等生產基地建設;「北園」即在地勢較高的渠北片區,重點發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農業產業園。養殖業上,重點圍繞「三豬、一鴿、兩雞」 (「三豬」指復興中慕生豬、茭陵溫氏生豬和順河光明生豬;「一鴿」即欽工天裔鴿業;「兩雞」即蛋雞和肉雞)進行規劃,帶動全區畜禽養殖產業快速發展。
2,農產品加工業不斷壯大
淮安區圍繞農業主導產業,通過強強聯手、企業重組,指導企業規範管理,推動企業技術改造,不斷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區共有農業加工類項目65個,其中投入在3000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42個。現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3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8家。形成以宏瑞米業、玉禾米業等企業為主要支撐的稻米加工,以蘇食肉品、外婆家食品等企業為主要支撐的畜禽水產加工,以傑翔羽絨、光華羽絨等企業為主要支撐的羽絨製品加工,以天康食品、慧寶食品等企業為主的蔬菜加工等四大產業集群,年加工稻米突破150萬噸,加工畜禽製品近20萬噸,加工水產品近5000噸,羽絨製品年銷售額突破18億元。
2015年12月,江蘇淮安經濟開發區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目前,集中區已入駐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0多家,主要形成五大重點產業,即以蘇食肉品為龍頭的肉製品加工業,以江蘇康乃馨織造為龍頭的棉紡加工業,以安佑飼料為龍頭的畜牧飼料加工業,以金都食品為龍頭的食品加工業,以奧斯忒食品、外婆家食品為龍頭的淮揚菜精包裝加工業。
3, 觀光農業快速興起
立足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一圈、一河、一蕩、一湖」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帶,多家觀光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初具規模。一圈」:即城郊都市農業圈,重點推進席橋都市現代農業園、季橋中瀚生態農業園建設;「一河」即古黃河高效園藝產業帶,重點打造欽工菜籃子基地、蘇嘴現代農業園、宋集苗木園、茭陵藍水灣等重要節點;「一蕩」即綠草蕩溼地農業產業帶,重點打造流均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仇橋恩賜山莊觀光農業園、施河中央廚房和生態農業園等重點園區;「一湖」即白馬湖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帶,重點打造好南閘現代漁業精品園、中草藥養生基地。
4,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始終堅持把提升農業科技和生產裝備水平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認真落實國家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積極實施農業三新工程、科技入戶工程和糧食高產創建等項目,加強與省農科院、南農大等科研單位和大中院校的合作,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品種、豐產種養技術和新型農業機械。淮安區年均推廣新品種20個、新技術12項;全區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3174臺,小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2900臺,全餵入(半餵入)收割機保有量達2900臺,插秧機保有量達到3830臺,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84%,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農村電商,蘇嘴、流均等園區建立了物聯網系統,淘實惠等企業建立了農業電商平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5,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農業新型經營體系初步建成。截至目前,淮安區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98個,其中,創建成國家級示範社8個、省級示範社8個、市級示範社63個。建設家庭農場159戶,農機合作社144家,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合作組織183個、專業防治服務隊25個,水稻育秧專業合作社35個,規模畜禽養殖和百畝以上規模種植大戶達1100多家,土地流轉面積達50%以上。
6,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彰顯
依據渠北片、渠南片、大運河沿線三條現代農業產業帶發展規劃,緊緊圍繞「規模發展、精緻建設、品牌打造、科技提升、規範運作」五大要素,全力推進農業園區建設。「十一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2個,建成流均、蘇嘴、南閘3個省級園區,引進入園區企業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5個、科研教學推廣單位11個,輻射帶動農戶近1萬戶。
二,全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同期舉行的淮安區爭創「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新聞發布會上,淮安區農委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1,新華社記者提問:淮安區為什麼要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有什麼現實意義?
淮安區農委主任吳雪瑞說:淮安區是農業大區,總面積約1510平方公裡,耕地面積98.8萬畝,已形成稻麥、園藝、畜禽、水產四大主導產業,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生豬調出大縣。2017年,省政府在淮安召開了全省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現場會,要求大力推進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之所以開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一是貫徹落實省裡「雙安雙創」現場會與有關文件精神的具體行動。二是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當前,淮安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市場上安全放心的優質農產品供應仍然不充足。還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的供給,確保廣大市民「放心消費」。
2,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記者提問: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創建指標有哪些?
淮安區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負責人王燕說,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考核評價標準,由工作考核、質量安全水平和群眾滿意度三部分組成,共53項指標,其中包含3個否決項,必須符合要求;15個關鍵項,要求90%以上的關鍵項均符合要求。工作考核部分涉及50個考核要點,包括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落實到位,農業投入品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及監管體系建設等8個方面。質量安全水平以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組織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結果為依據,群眾滿意度考核由省級主管部門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
3,經濟日報記者提問:農藥的使用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淮安區在農藥使用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淮安區農委副主任張正功說:為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淮安區切實抓好農業投入品監管工作,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廣泛開展宣傳。印發了《農業部公布的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農藥名單》、《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告知書》及《農獸藥休藥期(安全間隔期)規定》等宣傳資料,發放給廣大群眾、農產品生產者和農資經營者,有效提升了他們的農藥安全使用知識水平。
二是規範經營行為。實行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製度,區農業執法部門對於農業投入品市場實行準入管理。加大市場檢查力度,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主產區的高毒農藥經營門店,重點檢查是否有專櫃銷售、實名購買、臺帳記載,掌握高毒農藥進貨來源和銷售去向。
三是加強使用監管。對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及統防統治組織農藥使用記錄進行檢查,檢查是否存在違規使用高毒農藥情況,是否存在超劑量、超範圍、縮短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問題。加強農藥殘留檢測,對檢出禁用農藥和殘留超標的,及時採取召回、銷毀等措施控制風險,並追查源頭、追蹤流向,依法追究相關責任。同時,大力推廣生物農藥、物理防控技術,有效降低了農產品農藥殘留。
3,發揮媒體力量,開創新時代農產品質量安全新局面
在媒體推介會上,中國食品報社副社長、總編輯李振中博士做了題為「踐行十九大精神,開創新時代農產品質量安全新局面」的主題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對如何推動和落實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具體部署。政府將通過推動高質量的發展、加大改革開放、打好三大攻堅戰,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淮安區全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作非常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李振中還從媒體人的角度談到,媒體應該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知識普及、抵制食品安全謠言、農產品品牌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認為,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是食品安全健康的重要保證。媒體應該充分峰會作用,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方面,在引導消費者健康消費、健康飲食方面,在利用媒體平臺及時、客觀、公正傳播農產品安全信息方面發揮作用。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以及移動客戶端、微視頻等方式,全方位傳播農產品安全常識、食品安全知識,引導廣大消費者合理飲食、健康膳食,進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國人食品安全健康素養。
同時李振中強調,中國食品報成立30多年以來,在食品行業具有很大權威性,影響力和公信力都很強,具有政策資源、行業協會、區域協作、輿論監測以及品牌傳播等優勢。現在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食品報必將是新時代的親歷者、感受者、參與者、報導者。中國食品報一定會在新時代努力講述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助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升和中國食品產業發展。
在媒體推介會上,中共淮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闖表示,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淮安區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的供給,確保廣大市民「放心消費」。全面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助力三農事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開啟我國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新聞連結:
爭創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
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在「安」字上動真格
4月23日,淮安市淮安區召開「爭創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新聞發布會。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是西遊記搖籃、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全國商品糧基地,先後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全國生豬調出大區、全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等榮譽稱號。全區現轄27個鄉鎮(街道),耕地面積近100萬畝,形成了稻麥、園藝、畜禽、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
近年來,淮安區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建立健全了區鄉村三級監管體系,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機制,全面落實了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實現全覆蓋,全區未發生一起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連續兩年在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績效評價中獲得一等獎。
2017年11月,淮安區正式被省農委確定為全省第二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單位,創建時間為期一年。截至目前,各項創建工作推進有序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3月底,共出動執法人員1251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企業312家(次),監測場所118家(次)。區級開展蔬菜例行檢測92個,各鄉鎮(街道)速測蔬菜41222樣本,農貿市場檢測地產農產品33600個。下一步,淮安區將在鞏固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整改提升,重點抓好宣傳培訓、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等工作,確保到年底創建目標如期實現。
在發布會上,淮安區農委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就「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的現實意義」「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創建指標達標情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等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淮安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新聞發言人表示,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淮安區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的供給,確保廣大市民「放心消費」。
中國食品報社總編輯李振中博士認為,淮安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符合我國經濟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李振中還從媒體人的角度分享了「發揮媒體力量,助推淮安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的體會。他認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加快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是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手段,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李振中說,農產品品牌建設離不開媒體支持,發揮媒體在食品安全宣傳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作為一個媒體人,在普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抵制食品安全謠言過程中應主動作為、客觀公正、數據全面。嚴禁斷章取義、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主動澄清謠言。
江蘇省淮安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闖、淮安區副區長彭凱、淮安區農委主任吳雪瑞、淮安區農委副主任張正功、淮安區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負責人王燕、淮安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副所長董曉君等領導出席了媒體推介會和新聞發布會,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食品報、農民日報、中國網、紫荊雜誌社以及江蘇省新聞單位的30多家媒體記者參加了新聞發布會。會後記者們還來到蘇食食品、外婆家食品等淮安區食品生產企業參觀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