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JiFeng Bookstore 迴響編輯部
歷史的創傷可以遺傳嗎?
從蘇聯移民到美國的作家Alex Halberstadt開始尋找並重新審視家族遺留下來的創傷。這一切都始於他的祖父,祖父曾是史達林的保鏢,血淋淋的工作使他遠離自己的妻子和孩子;Alex Halberstadt的父親Viacheslav為此而感到羞恥,於是他開始在黑市中兜售電影碟片、搖滾樂和爵士樂的唱片,在這個地下世界中尋求庇護;而Alex Halberstadt的祖母作為猶太人在二戰後倖存了下來,為蘇聯高層的妻子們設計服飾,而他的母親則在精神病醫院給異見者餵藥片……他自己則在10歲的時候飄洋過海來到紐約,度過了孤立無援、惶恐不安的童年。
Alex Halberstadt在Young Heroes of the Soviet Union這本書中重新審視了家庭形成過程中的創傷,國家和人一樣,都會形成創傷,這些創傷會滲透到公民生活最隱秘的角落。在Alex Halberstadt自己的生活中,那些怨恨和傷痛,實際上變成了個人無法控制的巨大力量,暴政和不公正在歷史中不斷循環著。
除了這本講述歷史創傷的Young Heroes of the Soviet Union,本期書單還有討論社交媒體上是否應該抵制公共人物言論的We Will Not Cancel Us;試圖說服公眾傳統媒體值得信任的News and How to Use It;在戰亂、神權和父權的三重壓迫下一個女孩如何長大成人的Dancing in the Mosque;被提名21次諾貝爾獎的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傳記Russian Roulette……
(文末可打賞支持,謝謝各位~)
We Will Not Cancel Us:
And Other Dreams of Transformative Justice
我們不抵制我們:變革正義的另一種夢想
Adrienne Maree Brown / AK Press / 2020-11
·對公眾人物的抵制,是正義的呼聲,還是對言論自由的破壞?
「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是指由於對公眾人物的某些言行不滿,人們對其「不再給予支持」的現象,這已成為近年來美國社會衝突的焦點之一。抵制文化源於邊緣人群和無權無勢者的呼聲,他們希望藉助社交媒體的力量扳倒掌握權力的施暴者,但也有人認為他們行為過激,是另一種暴力,而且將會傷害這個國家的言論自由。為彌合分裂,左右兩派的公共知識分子曾籤署過一份臭名昭著的「哈珀之信」(Harper's Letter),但事與願違,這封公開信引發了更激烈的爭辯。
本書作者試圖重構公共討論的方式,指出超越這一僵局的可能路徑。許多對抵制文化的批判來自於外部,包括抵制的對象本身,而作者試圖從黑人、同性戀和女權主義的角度探討該議題:什麼是「過界」?當社會運動中的人們將正義的怒火指向彼此時會發生什麼?這種做法對於弱勢人群究竟有多大作用?它是否能指向我們想要的生活和世界?如果不能,我們該怎樣在遵循價值觀的同時,承擔起責任,彌補已經發生的傷害?
Mediocre:
The Dangerous Legacy of White Male America
平庸:美國白人男性的危險遺產
Ijeoma Oluo / Seal Press / 2020-12
·那麼平庸,那麼自信
自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和性別歧視問題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美國白人男性把滿腔怒火發洩到黑人、女性、外來移民等弱勢群體之上,並希望重新張開在歷史中早已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義大旗。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搞清楚白人至上主義的歷史根源到底是什麼?作者認為,許多白人男性相當平庸(mediocre),但卻輕而易舉地維持著他們在美國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地位。而許多優秀的女性和黑人卻要付出數倍的努力,勉強才能在社會結構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現象之所以能夠維繫,是因為白人男性製造了系統性的歧視,從而把女性和黑人推向了社會鄙視鏈的底端。今天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皆源自於美國歷史中的種種禍根。
Young Heroes of the Soviet Union
蘇聯的年輕英雄們
Alex Halberstadt / Random House / 2020-3
·歷史災難和創傷,會在代際之間傳遞,直到滲透到公民生活最隱秘的角落中
歷史的創傷可以遺傳嗎?
從蘇聯移民到美國的作家Alex Halberstadt開始尋找並重新審視家族遺留下來的創傷。這一切都始於他的祖父,祖父曾是史達林的保鏢,血淋淋的工作使他遠離自己的妻子和孩子;Alex Halberstadt的父親Viacheslav為此而感到羞恥,於是他開始在黑市中兜售電影碟片、搖滾樂和爵士樂的唱片,在這個地下世界中尋求庇護;而Alex Halberstadt的祖母作為猶太人在二戰後倖存了下來,為蘇聯高層的妻子們設計服飾,而他的母親則在精神病醫院給異見者餵藥片……他自己則在10歲的時候飄洋過海來到紐約,度過了孤立無援、惶恐不安的童年。
Alex Halberstadt重新審視了家庭形成過程中的創傷,國家和人一樣,都會形成創傷,這些創傷會滲透到公民生活最隱秘的角落。他甚至將「統治者的專制和人民的默許」歸因於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這引發了「不可阻擋的連鎖反應——恐懼、懷疑、悲傷、憂鬱和憤怒在代際之間傳遞,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新的歷史災難和新的創傷,傳遞給年輕人」。在Alex Halberstadt自己的生活中,那些怨恨和傷痛,實際上變成了個人無法控制的巨大力量。暴政和不公正的歷史循環將20世紀的家庭與13世紀的祖先綁在了一起。
The Free Speech Wars
言論自由之戰
Charlotte Lydia Riley (Editor)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2021-1
·誰可以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而誰沒有?
約翰·穆勒的那本《論自由》當然是經典,但書中的內容放在今天似乎不夠用了,畢竟約翰·穆勒生活的年代,沒有電視、社交媒體、如此蓬勃發展的身份政治和遍地的恐怖主義……今天言論自由作為一個口號、信條常常被各界人士引援,但事實上很少有人對「言論自由」的概念有清晰連貫的概念。
本書收集了評論家、活動家和學者們的對言論自由的探討,試圖回答:誰可以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誰沒有?當強大的聲音認為他們已經被壓制時,會發生什麼?為什麼一些問題會成為言論自由之爭的場所,而這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演講」的空間和結構——大眾媒體、網際網路、演講廳、公共活動、政治集會——是如何影響辯論本身的?這本書分為22章,幾乎所有人拒絕同樣經典的自由主義的看法,假定在一個意見市場中,所有命題總是會被公平、平等的對待。相反,他們探索混亂、社會不平等和內在矛盾,在一個聲音越來越多樣化的世界裡,共同思考我們對言論、行動、規則和身份的定義。
News and How to Use It:
What to Believe in a Fake News World
新聞指南:假新聞的世界中該相信什麼
Alan Rusbridger / Canongate Books / 2020-11
·幕後的「看門人」試圖說服公眾:為什麼傳統媒體值得信任?
一切皆有真相,一個不確定何為真的社會無法正常運轉。沒有事實,就沒有可靠的政府或法律。科學被忽視了,信任也不復存在。而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新聞和新聞製作者感到越來越不信任,所有人都正在經歷一場「信息混亂」的危機,不知道應該相信什麼。本書作者是名新聞工作者,出於對疫情期間新聞機構信任度下降的擔憂,他編著了這部由隨筆和短文組成的「新聞指南」,希望從內外兩種角度,向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解釋何為「新聞工作」,並告訴讀者如何在現代社會及時獲取可靠信息,分辨虛構與真實,促使當權者負責。
We Keep the Dead Close:
A Murder at Harvard and a Half Century of Silence
近在咫尺的死亡:
哈佛謀殺案和半個世紀的沉默
Becky Cooper /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 2020-11
·權力對女性施加的壓迫、暴力和歧視從未遠離
1969年1月,Jane Britton在她哈佛大學的公寓中被殺,她躺在床上,頭部被打碎,地毯甩在身上。Jane的周圍有很多謠言,同學們認為她是一個「自由奔放」的女人,與校內一位有名氣的考古學教授有染。教授才華橫溢、複雜善變,富有魅力但脾氣暴躁。對於Jane來說,教授可以幫助她,也可以摧毀她。由於揚言要公開與教授之間的關係,她被謀殺了。
四十年後,Becky Cooper第一次聽說這個真假難辨的故事,決定要揭開這個迷失於歷史的女孩的故事。部分謠言已被證偽,但學術界的性別不平等是真實的,有權勢的男性精英改寫了女性受害者的人生。作者分享了一些哈佛考古專業的性別歧視歷史:該專業退出的應屆畢業生中有87%是女性,70%的女性在挖掘過程中曾遭受性騷擾甚至毆打。本書是一份給這個備受尊敬的機構的備忘錄,提醒我們壓迫、暴力和歧視從未遠離。
Dancing in the Mosque:
An Afghan Mother's Letter to Her Son
起舞清真寺:一名阿富汗母親給兒子的信
Homeira Qaderi / Harper / 2020-12
·在戰亂、神權和父權的三重壓迫下生長的女孩,要經歷多少曲折,才能長大成人?
為了讓祖國也能享有和平、自由、平等,被奪走孩子,流亡海外,又要承受多少痛苦?阿富汗作家、活動家、教育家Homeira Qaderi出生於蘇聯佔領時期的喀布爾,少年時代與所有其他女孩一起被新的佔領者塔利班剝奪了受教育權,因此當起了地下學校的小老師,也因其教學活動而不得不遠避他國。為了上大學,Qaderi以17歲的低齡結婚,但因其活動威脅到了丈夫所謂的男子氣概而被單方面通知離婚並被奪走了孩子。
在回憶錄Dancing in the Mosque中,Qaderi講述了自己的成長與鬥爭經歷,講述了她所見所感的阿富汗女性的艱難生活,並向被奪走的兒子傾訴了思念之情以及營建全新的阿富汗的革命理想。
The National Road
國家路
Tom Zoellner / Counterpoint / 2020-10
·既是歷史上第一條橫貫東西的主動脈,也是社會未來的出路
國家路是美國第一條橫貫東西的主動脈,也是美國人高遷徙率的象徵。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美國人變得越來越安土重遷,或者說社會底層的美國人遷徙越來越困難。這就使得他們被固定在發展不平衡的各個地區。與此同時,當今美國的社會圖景是種族歧視、性別對立、宗教衝突……所有這些現象都深深地撕裂著美國社會,從而讓美國人的身份認同變得模糊不清,美國夢逐漸破碎了。這是個分裂的時代,這是個仇恨的時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作者背上行囊,踏上了美國國家公路之旅。他在這條公路上探訪名勝古蹟,打撈美國人共同的歷史遺產,然後把旅途上的所見所聞訴諸文字。他提醒美國人,無論形形色色的美國人如何千差萬別,他們都屬於同一片土地,這是所有美國人的共同身份和共同出路。
Russian Roulette:
The Life and Times of Graham Greene
俄羅斯輪盤賭:格雷厄姆·格林的生活和時代
Richard Greene / Little, Brown / 2020-9
·「我寧願死於爆頭,也不願死於前列腺癌」
格雷厄姆·格林被提名過21次諾貝爾文學獎,他寫過《戀情的終結》《命運的內核》《權力與榮耀》,他說「我寧願死於爆頭,也不願死於前列腺癌」,以為自己會英年早逝,卻活到了86歲。他熱衷於俄羅斯輪盤賭,雖然有人說他的手槍並沒有上子彈。這本傳記展現了小說家與冒險家的兩個面向。格林一生遊歷於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東等戰亂之地,他早年在賴比瑞亞之旅,調查現代奴隸制,終其一生也是一個反對全球不公正的社會活動家。格林知道有危險,在這些地方探險可能會被士兵射擊,被蛇咬,或者感染黃熱病——但這一起都促使他繼續前進。他也曾在英國軍情六處任職,從事間諜工作,同情後來被發現是雙面間諜的同事Kim Philby,創作了不少間諜小說。他關注人靈魂深處的掙扎與救贖、內心的道德和精神鬥爭,被譽為20世紀人類意識和焦慮最卓越的記錄者。
往期精彩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那些代代相傳的歷史遺留問題 | 海外風向書單201215》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