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全國政協的「雙周座談會」制度,是由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的,對國家方針政策及各項工作提出批評建議的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建立了。
黨的十八大以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提出要恢復雙周座談會議制度,為了突出協商的特點,俞正聲表示可以叫做「雙周協商座談會」。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每兩周俞正聲都會主持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由於雙周協商座談會具有「小切口、大問題」的特點,堅持協商平等,鼓勵「講真話、講諍言」,再加上民主黨派人士的參與,所以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可以說,雙周協商座談會還是全國政協繼承優良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之舉,為新形勢下人民政協溝通思想、增進共識、協調關係、凝心聚力提供了有效平臺,已經成為人民政協推進協商民主的重要陣地和品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這樣表達自己的設想:「我們不是決定某一部法律、某一部法規應該怎麼做,是提供一個平臺,讓有關部門的同志和我們政協的同志一起交流意見,大家充分發表意見,使有關單位在制定法律法規中間更多的聽取意見、面對面的聽取意見。開會的辦法,一般先請主管部門同志介紹一下相關議題的考慮,然後有5位預約的同志發言,最後參加會的其他同志自由發言,誰舉手誰發言,發言之後還有幾個部門參加的同志,他們也可以講一講。」
為確保協商成效,會前,各民主黨派中央和政協各專門委員會都要提前做好大量調研;會上,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場與委員對話,直接聽取意見;會後,座談會上形成的重要成果還會以書面形勢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為決策提供參考。
2013年10月22日,全國政協召開了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回顧已經召開的46次會議議題,大部分選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大上」,相反有些出人意料得「小」。比如,「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廢棄物」、「建築工人工傷維權」、「《快遞條例》的制定」等。但在這些「小切口」的背後,卻是諸如化解落後產能、保障農民工權益、產業升級等大戰略、大問題。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佳義說:「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3個小時,題目太大就沒辦法協商,所以,用政協領導的話來說,就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問題我們不安排在雙周協商座談會協商。」
從一開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定下了一條原則,即「堅持廣開言路、求同存異、民主協商、集思廣益,鼓勵各界別委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發表意見和建議。」這條原則被正式寫入了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辦法。全國政協社法委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認為,雙周協商座談會不是一個做決策的地方,但它真正做到讓各方面的利益訴求都能充分表達,各種觀點不僅有碰撞,有交鋒,並且逐步通過交流和碰撞,能夠讓大家形成對於某一個方面的共同認識。
全國政協委員胡亞東說:「座談會一開始,政協領導就講,大家盡可以暢所欲言,我們政協是參政議政的,並不是立法決策,我們只是聽取意見、參政議政。這樣一上來使大家放下顧慮。在這個場合通過這樣的方式把這些意見表達出來,對立法的相關部門來講他們一定會重視,這些好的建議將納入新制定的條例中。」
最終,一些多部門十幾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在政協這個平臺上得以推動解決。2014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要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600萬輛,這個「600萬」的數字,就來自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建議。
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最終通過「商量」把所有人擰成一股繩。按一年20次左右雙周協商座談會計算,一年有400多位政協委員與全國政協領導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面對面的協商。一屆5年就有2000多位政協委員參與協商。全國政協辦公廳副秘書長劉佳義感慨:「我們可不要小看這2000多人,這2000多人每一個人的背後都聯繫和代表著一部分社會群眾。由他們去做群眾工作,比我們可能更直接更有效。這就是毛主席說的「一根頭髮」與「一把頭髮」的關係。雙周協商座談會通過平等協商尋找社會最大公約數,這種形式就是我們人民民主的實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