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20日電(記者馬鍇、曹志恆)誰都想不到,做過「村長」(村委會主任)的麥麥提圖爾蓀·努爾頓會變成無所事事的懶漢;誰也沒想到,懶漢麥麥提圖爾蓀眼下又成了一名巧木匠。
麥麥提圖爾蓀家住新疆英吉沙縣薩罕鄉託萬塔格瓦孜村。這個沙漠村莊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半,沙地肥力不足,種地致富基本沒指望。全村313戶有163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到今年還有最後的29戶143人要摘帽。
10多年前,初中畢業的麥麥提圖爾蓀算是村裡為數不多的文化人,被村民們選為村主任。當時,村裡不少年輕人整天閒著,不是嗑瓜子諞閒傳,就是曬太陽打撲克。身為村主任,他總得勸幾句「年輕人要外出打工掙錢」什麼的,可遇著較真的追問「去哪兒」「做什麼」時,他又回答不上來。
「不僅是我回答不了,其他幹部也很難回答,那些年就業機會真不多。」麥麥提圖爾蓀回憶說,全縣都沒幾家用工多、待遇好的企業,農民只能幹點摘棉花、建築工地打短工的活,想找份幹得長、收入穩的工作很不容易。
過了五六年,村裡的高中生多了起來,還有了大學畢業生。村民大會上,麥麥提圖爾蓀沒能連任,變回普通村民。母親年邁體弱、4個孩子都在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妻子常勸他、催他、甚至趕他出去打工,但他總說,「我也是當過幹部的人,怎麼能跑去給別人幹活?」
和朋友合作過一次牛羊生意沒效益後,他就再沒心思撲騰了。家裡地少、農活少、時間卻多得是,他過起了自己曾經看不上的懶漢生活,「一把瓜子就能耗掉一天」。往後幾年間,他的生活像是按了「暫停鍵」,但身邊的人和事卻在不停變著。
縣裡自主招商、援疆省市支援,合力建起了一個個服裝廠、電子配件加工廠。村裡的幹部帶著企業招工指標挨家挨戶地動員,也不怕再被反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工廠,按點上下班、按月拿工資,用自己賺的錢買了智慧型手機、電動車。
脫貧路上,村裡人都在往前趕,麥麥提圖爾蓀卻落在後面晃悠。鄉裡、村裡的幹部替他著急,隔三岔五地上門介紹工作,可他都以「媽媽年老需要照顧,自己不能出遠門」為由推脫。
前兩年,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給懂木工、會經營的村民吾吉·圖爾蓀劃了場地、撥了資金,支持他在村裡辦起了家具合作社。合作社的工人基本都從本村招收,第一批就招了30來人,麥麥提圖爾蓀的妻子也在其中。在這打工既能賺錢,又能顧家,可麥麥提圖爾蓀卻還是左推右推不肯來。
「你一個大男人閒在家裡,全家開銷都靠老婆,你可真好意思!」好話說了幾籮筐的扶貧第一書記王強有點冒火了,「你睜眼看看村裡其他人過得是啥日子?」
幾句重話讓麥麥提圖爾蓀開始關注村裡的變化:陪自己閒聊的年輕人少了,有時遇到也是在人家上下班的路上;同樣是貧困戶,別人家不是搭起了葡萄架,就是在門口擺上了花草,自家門前卻空蕩蕩的;鄉裡趕集,別人給孩子買這買那,自家孩子只能眼巴巴瞧著。
去年,大兒子考上了一所在烏魯木齊市的大學,每個月得要1000元的生活費。村幹部按政策送來了3000元補助,但家裡的日子還是更加緊巴了。
外面得花錢、家裡有絮叨,再加上幹部苦口婆心,麥麥提圖爾蓀臉上開始掛不住,在家裡也坐不住了。去年底,家具合作社要擴大規模、增加工人,村幹部硬把他「塞」了進去。好在合作社做的家具不複雜,他很快學會了切割、安裝木料的技術,轉為正式員工。
合作社按勞分配,計件算工資。頭一個月,他就拿了2000元出頭,比做貼膜熟練工的妻子還高。打那以後,他幹活越來越上心,幾乎不遲到、不請假,也很少「抽支煙聊半天」了。
因為上手快,活又幹得細,小半年下來,村裡已經有人誇他手巧。王強說,只要能保持這股想脫貧、肯努力的勁頭,麥麥提圖爾蓀一家就會越過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