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別是影視教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們所看到的任何現代影視作品,都是由不同景別的畫面按照影視敘事規律組合而成。景別是影視敘事造型的重要手段。
景別是指由於拍攝機器(攝像機、攝影機、照相機等)與被攝物的距離而造成被攝對象物在畫面中所呈現出的範圍大小的區別。
景別的形成取決於以下兩者中的任一因素:一是攝影機或攝像機的機位與被攝對象物的距離,即視距。二是拍攝時攝影機或攝像機所使用的鏡頭焦距的長短,即焦距。
區別景別有兩種方法:
一是被拍攝對象物在畫面中所佔比例的大小,通常適用於景物或物體的景別區分
二是以畫框截取人體部位的多少為標準
在實踐中,我們一般把景別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即五分法。
有時,還會精細地區分出大遠景,大特寫,加上前五者,便成了景別區分的七分法。
有時,也有人將介於全景與中景,中景與近景之間的中間狀態的景別分別稱之為中全景、中近景。
下面我們合併五分法與七分法來論述每種景別的類型。
遠景
遠景是用來交代事件發生或人物所處的外部環境。其表現內容包括人工環境與自然景觀。遠景包括大遠景與遠景兩類。
大遠景鏡頭,以景物為主,人物在畫面所佔的面積非常小甚至不出現人物。大遠景的功能主要用來表現宏大、遼闊、深遠的敘事背景,範圍極小,甚至畫面中沒有人物出現。如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觀,像莽莽的群山、浩瀚的海洋、無垠的草原等。
大遠景所表現的景物範圍大。一般看不清景物主題的細節。大遠景就是通過大範圍的景物信息來交代事件發生或人物活動的環境。
大遠景以空間的敘事定位為主,有時,也會兼以時間、氣候、情緒、意象等各類信息的傳達。如日落時分的雪後城市遠景,告訴觀眾接下來的事件就發生在城市的黃昏,剛剛下了雪。再如還瀰漫著硝煙的戰場遠景,可能會向觀眾傳達出有關戰爭殘酷的情緒信息等。如較長時間的靜態大遠景或緩慢的平搖鏡頭,可能給觀眾帶來某種特定的敘事感覺與想像,如靜穆、曠遠、宏大、憶想等。
如果伴隨著相應的音樂,大遠景的意義就更加明確,其指向性與音樂有關。
遠景,與大遠景相較,被攝主體對象在畫幅中的比例增大。大遠景與遠景的區別並不明顯。如有人物的話,遠景中的人物比例要大一些,大遠景中的人物幾乎看不清。
遠景的敘事功能與大遠景相似,交代環境,概述活動或場面的規模,渲染氣氛,傳達某種情緒等。與大遠景一樣,遠景由於表現的信息內容多,細節不突出,觀眾接受的時間長,於是大遠景與遠景在影視作品中的時間長度比其他景別要長一些。
拍攝大遠景,要注意大線條的運用,尤其要注意地平線、山嶺、河流等大線條在構圖中的運用。
航拍是特別形態的大遠景敘事。航拍給觀眾帶來的從空中俯瞰地面的上帝式感受,使景物敘事更顯出宏闊、遼遠、一覽無餘的境地。有時,以航拍景物為主題構件的敘事,如有關亞馬遜流域的一些紀錄片,其開始常常以航拍鏡頭貫穿,讓人產生時空穿越的夢幻感覺。
全景
全景是指用來表現被拍攝場景的全貌或被拍攝人物全身的畫面景別。
全景畫面用來交代與說明一個相對窄小的活動場景裡人與周圍環境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大遠景與遠景畫面表現的是更大範圍裡人與環境的關係。較遠景畫面來說,全景畫面描寫功能增強,人物活動信息更加突出,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格局更加明晰。
全景具有相對性。有時,一些在較大範圍裡展現場景與人物關係的畫面,可以好像是全景,也好像是遠景。如獲得普立茲獎的黃功吾的《火從天降》從人物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全景畫面;從表現環境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遠景畫面。然而,從畫面的表現意旨來看,《火從天降》的畫面主題顯然是為表現戰爭帶給人們尤其是少年兒童的痛苦,爆炸起火而濃煙四起的遠處村莊只是背景與陪襯,因此,這是一個全景畫面。
全景畫面有時只是幾個人物甚至一個人物的活動,這樣的全景畫面是比較容易區分的,這樣的畫面重點就是體現人物之間的關係。
在攝像要求上,人物在畫框中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近似等高,全景畫面的人物頭腳要帶全,頭上要注意留空,忌諱「頂天立地」。
一個場景中的全景畫面往往會統領一系列中小景別的鏡頭,也就是說,全景畫面中的內容構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是相關中小景別鏡頭的敘事依據。比如說,一個蔬菜大棚裡的室內全景沒有把角落裡的噴灌器納入其中但後來又出現噴灌器噴水的特寫,將會使觀眾感到疑惑。全景畫面的鏡頭機位,也在一定程度制約著相關中小景別的視角。全景鏡頭常常是某個鏡頭系列的主鏡頭或關係鏡頭。
中景
所謂中景,是指用來表現被拍攝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活動情形或局部場景情況的畫面景別。人體上半身,包括面部與手,人物大部分信息都來自於此,這部分傳達的信息具有強烈的特徵性。
中景的功能可以清晰地表現人物上半身的形體關係、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物的關係。比如,有一個中景畫面是這樣的:一間咖啡屋的小桌上擺著一盒錄音帶,左邊站立的女人聲色俱厲地斥責,男人低頭不語地默默抽菸,旁邊一人卻是幸災樂禍式地微笑。這個中景分別用各自富有特徵性的形體語言表現了三個人物之間的關係、整個的交流格局以及各個人物所處的交流地位,還清晰地表現了人物與物(即錄音帶)的關係等。較全景而言,中景更能細緻地推動情節發展,表達情緒,營造氛圍。中景是影視作品運用頻率較高的景別類型,常用做敘事性的描寫。
近景
所謂近景,是指用來表現被拍攝物體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的畫面景別。近景重點表現人物的頭部、面部眼睛、手勢等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大米德
近景的功能主要用來細緻描繪人物的面部表情與細微動作。面部表情是人類最關鍵的內心信息流露,因此,近景畫面對表現人物心理、傳達人物情緒、刻畫人物性格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近景畫面中,由於觀眾主要關注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所以周圍環境的信息變得次要了。
特寫
所謂特寫,是指用來表現被拍攝人物肩以上的頭像或被拍攝物體局部細節的畫面景別。人物佔據了整個畫面。
特寫的功能是將被拍攝人物或物體從環境中強調出來。較近景而言,特寫對於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現更加細緻與集中,尤其是人物眼睛。如曾經的希望工程宣傳畫中小女孩那雙渴望的大眼睛,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寫強化對人物某種性格的刻畫或某種情緒的表達。
影視作品中,如果出現一個對某個物件的特寫鏡頭,那麼一定是告訴觀眾這個物件具有特定的含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敘事關聯作用,是一種修辭性的敘事強調。在特寫畫面中,環境空間被虛化。
大特寫,是指用來表現被拍攝對象某種特定部位或被拍攝物體細部的畫面景別。如暴筋突起的手臂、飽含深情的眼、招風耳、出舊鞋的腳趾等,都是大特寫畫面,傳達出最細微的人物特徵與動作變化。
大特寫畫面有時被用作主觀鏡頭,即成為某個人物主觀視點對象。如前面一個鏡頭是某個人物很驚訝地看到走進門的鄉村孩子下一個鏡頭就是鄉村孩子露出腳趾的大特寫,後者成為前者的主觀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