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影視景別
電影那些事兒【第七期】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人們所處的環境不同,與事物的距離遠近不同,加上不同的心理狀態,人的精力會時而集中在這裡,時而集中在那裡,因此觀察事物的注意力和視野常常會發生變化。
電影和電視為了客觀地反應這種變化,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也為了讓拍攝出的影視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最大的藝術感染力,攝影師在攝製時便自然地產生了和人類視覺、心理相適應的影視的景別。
那麼,影視作品的景別有哪些?它們又有什麼樣的功能呢?下面我們對各個景別及部分景別的特殊功能做一下具體的介紹。
一、大遠景
界定:指表現相當廣闊的場面、浩茫的自然景色和大範圍的背景。人物出現在這種大遠景中一般只見黑點,除了巨物的移動,其他都看不清楚。
功能:大遠景在特定的情況下,是刻畫人物心理的一種巧妙手段。
慄子:影片《人生》中描寫黃土高原、綿延起伏的群山,便用了許多大遠景。
二、遠景
界定:指拍攝全身人像及人物周圍的空間、環境、自然景色或廣大群眾的活動場面。
功能:它主要用於交代環境與渲染氣氛。
慄子:影片《甲午風雲》裡炮火連天的海戰場面;影片《英雄兒女》中,公路遠處,志願軍押送俘虜的場景。這些都是有整體感的遠景鏡頭。
(圖為《英雄兒女》)
三、半遠景
界定:一般拍攝人物的全身活動,以及相當於這個範圍的背景。畫面上下不留空隙。
慄子:如下圖所示
四、全景界定:指拍攝人物及其周圍環境或拍攝自然景色,專用於表現一定範圍的情景。它表現一個景的全部,相當於我們在劇場裡看到的舞臺框內的那種景別。
慄子:一幢房子、一處院落。
五、中景
界定:指表現人物膝部以上的活動情形。這是在電影、電視劇鏡頭中所佔比例較多的一種景別。
功能:它能給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動的空間,同時人物又不會因此與周圍氣氛、動作地點脫節。
六、半近景
界定:指表現人物半身活動的情形,比近景稍遠些,又稱半身景。
慄子:影片《陳毅市長》中,陳毅市長帶著秘書深入基層,為支持上海第一家國營百貨公司開張營業在櫃檯買藥的那場戲,採用的基本是半身景,令人感到自然、舒服。
七、近景
界定:指表現人物胸部以上活動的情形,能使觀眾看清楚人物面部表情的景別。
慄子:電影《茶館》一開始就是一個近景——「茶館牌樓上掛的幌子」,猶如中國畫「竹鎖橋邊賣酒家」之招客標誌。
八、特寫
界定:指兩肩以上的頭部,或突出地把所要強調的「物」,使之佔滿屏幕的一種景別。
功能:特寫是獲得影視藝術效果最強有力的表現手段之一。它不僅可以細緻地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或突出某個事物的局部,或強調事物的某個細節,而且是影視畫面的重點,猶如音樂中的重音一樣。
慄子:《紅色娘子軍》中第二個鏡頭是瓊花從燈柱後悄悄探出的臉部特寫。她在伺機脫險,打不死就要逃出去。瓊花機警的眼光、堅定的信念、求生的欲望,一開始便給觀眾留下了懸念。
九、大特寫
界定:又稱細部特寫,指人的臉部或拍攝對象的某一局部,將它拍得很大、很突出。
慄子:如下圖所示
總之,景別的產生,是影視藝術的一大進步。它由固定位置的攝影變成了移動攝影,由單一視點變成了多種多樣的視點。大至宏觀世界,小至微觀領域,都能盡收眼底。但就每個鏡頭來說,它又規範了觀眾的視線,導演讓你看什麼,你就得看什麼,帶有很強的制約性。當然還應該指出的是,景別的劃分沒有絕對的統一標準,也沒有刻板嚴格的界限,其劃分只是相對而言。
最後用一張圖來總結一下吧(●''●)
註:文章首發自公舉號影小醬
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