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書言
海水乾涸,雜草遍野,星辰日月,歲月變遷,唯一不變是我期盼您回歸的心情。與您重逢,是我一生所求,父親。
於2001年上映的英國、荷蘭、比利時合作的作品《父與女》,講述了就是這樣一個父女之間極致情感的故事。該影片榮獲最佳動畫短片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安錫等多項大獎。
《父與女》的導演Michael Dudok de Wit(麥可·度德威特),沿襲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保留版畫黑白對比的形式感,採用常規的繪製手段來完成這部情感短片,他不但是一名動畫導演,更是一名漫畫家和插畫家。
《父與女》是一部感人溫情類動畫短片,短片講述了父親帶幼小的女兒騎自行車去海邊,父親獨自出海後再也沒有回來,女兒從年幼到老年一直風雨無阻地去海邊等待父親歸來的故事。
畫面唯美,故事溫馨動人,淡彩的畫面色調,構圖講究,融入了插畫風格,動畫片的鏡頭以一名觀望者的角度講述了一個女人濃縮的人生故事,全片沒有一句對白,沒有人物特寫和中近景,而是採用了景物特寫、遠景和全景鏡頭,給觀眾帶來一部溫馨而又哀傷的父女情深的動畫短片。
本篇文章以《父與女》的三個影視景別藝術:1.景物特寫,2.人物遠景,3.融合全景,分析父女親情超越了生和死的界限,是情感世界的永恆。
1.景物特寫,借景喻情,女兒對父親回歸的期盼和堅守
《父與女》短片中,導演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攝影為零,而是以景物為特寫鏡頭,借景物烘託出女兒對父親的深厚感情。其中景物特寫的場景有:反覆滾動的車輪、波濤洶湧的海面、隨風擺動的樹葉和草叢等。
①滾動的車輪,是情感的輪迴,是女兒對父親回歸的期盼
短片中,導演對自行車的特寫景別有幾個,都是女兒去往海邊的經過。父親帶年幼女兒騎自行車去往海邊;父親離開後,年幼女兒獨自騎自行車艱難上坡;成人後,女兒與同伴一起騎自行車經過海邊;已為人婦的女兒,騎自行車划過小水坑;老年的女兒推著自行車去往海邊。
這些以車輪滾動,鏡頭向上或向左移動的特寫攝法,都是女兒去往海邊盼望父親歸來的場景,表達了女兒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和期盼。車輪的滾動象徵著周而復始的輪迴,就像女兒騎著自行車去海邊看父親的每一個來回,更意象著女兒對父親深刻依戀的感情,是生生不息,永恆不滅。
②波濤的海水、擺動的樹葉和草叢,是女兒對父親回歸的堅守
導演除了給短片安排自行車特寫外,還巧妙構思了其他景物的特寫情境,波濤的海水、狂風搖擺的樹葉和草叢。這些特寫情境,在短片中很好地說明了,地點和時間的變化。
波濤的海水:短片的故事地點是那一片海,從片頭到片尾,一直都沒有變化,導演也是以那一片海和出海未歸的父親來延續故事的發展。狂風擺動的樹葉和草叢:短片中的景物遠景,比如空中的太陽,與後面擺動的樹葉和草叢,就是隨故事發展,在時間上也發生了春夏秋冬的變化,是歷經時光流逝,女兒對情感的執著。
滾動的車輪、波濤的海水、狂風中搖擺的樹葉和草叢,這些所有的景物特寫,都是導演精心的設計,是表達女兒對父親深厚的感情,亦是對父親回歸的期盼和堅守。
2.人物遠景,刻畫主要人物情感,貫穿其一生的歷程
《父與女》中的女兒,並沒有任何的特寫鏡頭,觀眾可以通過短片看到,導演對片中主要角色女兒的行為表現使用的一直都是遠景鏡頭,給觀眾一種觀望的視角,展現一個女兒的一生。從幼童到老嫗,終其一生她的成長和對父親的等待,是一個女兒對父親深厚情感的極致。
①稚齡幼童的孤獨等待,是對父親的依戀
《父與女》中,在父親離開後,女兒目送父親駛向大海遠處的船隻消失在盡頭,直到夕陽西下,才騎車離去。次日,幼小的女兒艱難地騎車上坡,往海邊而去,好似父親就在那裡等著她,可現實卻是父親並沒有回來。
這一段女兒騎車去海邊的場景,導演使用了遠景鏡頭,搭配相對濃烈的色彩,使得女兒弱小的背影在天色暗沉的黃昏下顯得更加孤獨無助,展現了一個幼童對父親的無限依戀。
②少年到成年的風雨前行,是女兒的信念和情感依託
在短片中,女兒的少年和成年時期,對於去海邊等待父親回歸的仍未消減。頂著秋天的狂風,艱難的騎車去往海邊;寒冷的冬天冒雨前行,環境的惡劣,也不能阻止她對父親回歸的嚮往。
這些遠景鏡頭,導演對人物、景物和時間的巧妙安排,發揮了其故事主人公的真切情感,充分表達了女兒對父親鍥而不捨的堅定信念,也是女兒的情感依託。
③垂暮老嫗的執著期盼,是對從小缺失父愛的渴望表現
短片描述了女兒從幼童到少年、青年再到垂暮老年,這部僅有八分鐘的動畫短片,濃縮了一個女人的一生。如果說年少時是對父親的依戀,是情感的依託,那麼年老女兒的執著期盼,就是對缺失已久的情感的渴望,是情感的歸屬,畢生所求。
從短片的那些遠景鏡頭中,老年的女兒推著自行車走在那條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的路上,最後停在了海邊,年久的自行車三番倒地,就如年老的她,再也經不起時光的消磨。遠景鏡頭的固定攝法,讓觀眾可以看到其佝僂的身軀、失修的自行車還有逝去的青春。
導演對短片中的主要人物採用了排比式的線性敘事手法,從最初的幼年到最後的老年。這幾個排比敘事的劇情,反映了相同的一件事,就是父親離開後,女兒騎車去海邊,停在樹下眺望父親是否歸來,然後騎車離去。同樣的一件事,在創作者以特寫景物和遠景人物兩種景別攝法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和情境說明,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內心情感。
3.融合全景,客觀展現深刻父女情,烘託影片主題
在短片《父與女》中,導演並沒有給人物設計任何的特寫鏡頭,在表情和情感上的刻畫是缺乏的,他更傾向用景物的特寫、遠景和全景的鏡頭描述故事劇情,以此烘託人物的內心情感。而短片裡的全景鏡頭裡有景物的全景鏡頭,也有人與景的融合大全景鏡頭。
①景物全景鏡頭,女兒對父親的情感超越了時間的界限
從春雨到冬雪,這些景物全景鏡頭,在導演的精心安排下,使故事劇情起到了重要的時間推移和事件發展的作用。除此之外,四季的景物全景鏡頭,描述了女兒在每年的四季輪迴中,重複地做著相同的一件事。為了這一件事,女兒堅持了一生,這是女兒對父親回歸的執著,亦是父女情感深厚的證明,這超越了時間的界限。
②人和景物的大全景鏡頭,融合故事幾要素,是突出短片主題的基石
短片中的人景融合大全景鏡頭有幾個,片頭的父女二人騎著自行車由遠及近。廣闊的天地,一大一小並列而來,畫面溫馨和諧,觀眾仿佛看到了父女倆一生相伴的場景。然而接下來卻是以父女分離展開全局故事,在父親離開後,女兒獨自站在海邊,眺望逐漸遠去的父親。從父女騎車去海邊到父親離開後女兒駐立眺望的大全景鏡頭中,觀眾可以感受到其中溫馨卻又悲涼的意境。
景物的全景鏡頭給觀眾展現了兩方面的時間性,一是故事事件的時間性,二是短片敘述本身的時間性,這是推動劇情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人與物的大全景鏡頭更注重故事的意境,鏡頭中的無盡大海、海天一線的夕陽、岸邊的高大樹木還有那靠著大樹的自行車,以及大樹映襯下墨點般的小小孩童。全景鏡頭中的地點、時間、人物、事件疊加構述,溫情又哀傷,是故事後續發展的基石,也突出了事件的主題。
後語
《父與女》的創作者以漫畫線性式構圖,客觀的景別描述,規避了主觀的人物情感,讓觀眾更好地掌握了解讀作品的主動權,發揮了其作品的最大演繹空間。短片的展現,是創作者精心謀劃的一場情感真理,傳遞了父與女之間的深刻情感,是超越了時間和生死,是生命輪迴中人物情感的永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