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界限的親情,終將招致惡果

2020-08-09 小薩育兒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家庭都會在孩子三五歲的時候開始與孩子分床睡,就算是晚一點再孩子十歲左右肯定是會分床或是分屋的,這樣無論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是孩子自身成長所需的獨立空間多是有好處的。

可是還是有一些父母對這方面不是很在意,覺得這是我的孩子,有什麼不可以呢?可是自古就有「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如果父母不在意,長此以往,定會導致孩子性格形成中出現問題,甚至影響一生。

王女士就是這樣,由於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導致自己成了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拉扯著孩子,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因為一開始生活的艱難,王女士和兒子就一直擠在一張小床上,長久以來也就習慣了,可是直到兒子十五歲還依然和媽媽擠在一起睡。

王女士的思想就是,這是我的親兒子,有什麼關係呢,心裡這麼認為,行為上也就從不忌諱什麼,在兒子面前穿著很是隨意,兒子上廁所也是沒有顧忌的進出,甚至自己洗澡換衣服都不關門。


這種對「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一點意識的思想,終於有一天孩子在學校闖下了禍事,她兒子居然在遊泳課後跑到女更衣間偷看,嚇得所有女生都在恐懼尖叫。

「可是平時我媽媽換衣服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看著啊,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看別的女生就不可以呢?」

王女士聽到兒子的辯解,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


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是很正常的,可是要適度,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邊界還是要有的。

父女情,母子情,哪怕是親情,也還是要有界限的,否則勢必會引來可怕的惡果!

1.道德界限

道德界限這點是非常關鍵的,也是最不容許冒犯逾越的,無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違背人倫天道,綱常禮法,無論是以前,現在,還是未來,都是絕不可丟棄的。

2.隱私界限

道德界限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極少有人會去觸碰,可是隱私界限很多父母往往會忽略。

尤其是中國的父母,認為我就是孩子最親的人,最愛我的孩子,我就是孩子的天,所以孩子有事情不需要瞞著我,更不需要隱私和自己的空間。

可是,每一個孩子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體,孩子在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就會有自己的隱私,就會想要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時如果父母過度的幹涉,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重,損害親子關係甚至產生矛盾。


3.心理界限

有好多的家長教育孩子都是控制型的,認為孩子是我的,我就要掌控孩子的一切,所以就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獨斷專行,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

這麼做會侵犯孩子的心理界限,造成的結果甚至要比侵犯隱私還要嚴重,會導致親子關係的嚴重緊張,甚至反目成仇。

陌生人之間需要界限,親子之間也需要界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請不要成為毀掉孩子人生的禍源。

不知道各位家長們有沒有觸碰到孩子的這些界限呢?

相關焦點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懂避諱的父母,毀掉的是孩子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當父母不懂得避諱的時候,最終危害的是孩子和整個家庭。01越來越多的人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偽西方化」在這個網絡發達的現實生活中,只要有一部手機,就能看到大千世界。04兒子12歲還沒戒奶,15歲仍然和媽媽睡一張床女大避父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就真切的展現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懷上了2019-06-11親子達人,優質創作者關注父母是孩子生下來最開始接觸的人,要是說起誰和自己最親近,大部分人想到的還是自己的父母。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案例張敏的兒子六歲了,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朋友多次勸張敏對兒子適當放手,告訴她「兒大要避母」,要與兒子保持距離,早點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否則,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媽寶男」。 張敏也發現兒子過於依賴自己了,總愛黏著自己,不僅性格軟弱,還比較愛哭。張敏聽取了朋友的勸告,不再凡事管著兒子,而是與兒子保持適當的界限。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就一起掰扯掰扯,特別是為人父母者,不妨在生活中多留意。「兒大要避母」大家都知道,因為傳統觀念中的「重男輕女」在我國某些地區依然盛行,這些家長對男生的教育方式,往往都非常偏激,他們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尤其是作為母親這一方,不願意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時間長就會養出大家口中的「媽寶男」。
  • 「兒大避母」,母子相處的這些雷區一定要避開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我卻只認可前半句。男孩漸漸長大,渴望自由渴望獨立渴望成長,母親屬於女性的特性常常會在無意中限制男孩的發展。而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是需要父親站在異性的角度,提供一些媽媽可能想不到辦不到的幫助。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但親子照如果只是呆板地拍照,和平時沒什麼兩樣,就顯得沒有紀念意義。所以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拍親子照的時候,會打開腦洞,想出很多創意親子照。但是,如果創意親子照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是不是有那麼一點點不妥呢?而董潔,就是因為分享了一組不適當的親子照,引起網友爭議。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兒大避母」要記牢,有些界限媽媽一旦越界,母子關係難收場
    執筆:檸兒都說「兒大避母」,但是具體怎麼避,何時避?很多寶媽還是搞不清楚。就比如,有些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不知道分房睡。還有些媽媽,在兒子面前毫不避諱,摟抱親吻,還被人誤會像戀人。這些,看似是媽媽疼愛兒子,但是礙於性別不同,還是要有所避諱。不然,容易影響兒子性別認知,也會導致母子關係界線模糊。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
  • 吳宗憲為女兒提抹胸,又揉又網友直呼辣眼睛,女大避父啊
    吳宗憲趕緊幫女兒提抹胸,只是他那又揉又捏的動作讓網友直呼辣眼睛,不知道女大避父嗎?雖然當時,吳宗憲故意把頭扭到了一邊,不看女兒的胸部,可還是引發了爭議。有網友說,女兒都20多歲了,不會自己用手提一下裙子嗎?之所以爭議很大,是因為吳宗憲之前在公眾面前就對大女兒吳姍儒又親又抱過,絲毫不避諱。
  • 「熱點」「兒大避母」,母子相處的這些雷區一定要避開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我卻只認可前半句。男孩漸漸長大,渴望自由、渴望獨立、渴望成長,母親屬於女性的特性常常會在無意中限制男孩的發展。而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是需要父親站在異性的角度,提供一些媽媽可能想不到、辦不到的幫助。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親子之間的親密舉動超過了限度,那麼孩子就會模糊性別界限感。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作為一句俗語,很多人只是過去觀念,過時了,但父母在生活中沒有性別界限感,很可能會在無意中給孩子帶來一些危害,影響著孩子整個發育和成長的過程。那麼,性別界限感模糊會有怎樣的危害?
  • 「兒大要避母」不是說說而已,這個年齡就該開始了,父母別不在意
    「文/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很多人可以接受女大避父這個觀念,但是對於「兒大避母」卻不甚在意,母親當然很偉大,為了孩子奉獻自己,對於孩子別無他求能,可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提起一根弦才好。
  • 心理學:女大不避父,後果很可怕,很有可能患上「性心理障礙」
    俗話講「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培養性別意識,要和父母中的異性保持距離,不能再像嬰兒期一樣親密無間。雖然這在常人看來有悖於孩子和父母親密的天性,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 女大不避父,長大後會怎樣?心理學家:父女關係變質,婚姻麻煩多
    文|秘籍君不知道何時起,網絡上開始流傳著「男大避母,但女大可不避父」的說法,尤其在著名球星貝克漢姆當眾親吻自己女兒後,大家對於父女關係之間應保持距離的說法就越發不以為然:連國際巨星都認為「女大避父」不可取,我們普通人為何要遵守?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趙女士感覺兒子的性格變得有點像一個文靜的女生,而不是一個活潑的小男生,但是兒子因為常年沒有父親的陪伴,性格變得非常軟弱,遇到困難只會找媽媽,而不是自己嘗試去解決,趙女士為此感到非常的困擾。周圍的鄰居給了趙女士建議,讓她和兒子適當的保持距離,不要太寵溺孩子了,以免孩子沒有辦法獨立,將來成為一個媽寶男。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則對比文章,講述的就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就自己帶著兒子,每天都不在乎「兒大需避母&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