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
很多人可以接受女大避父這個觀念,但是對於「兒大避母」卻不甚在意,母親當然很偉大,為了孩子奉獻自己,對於孩子別無他求能,可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提起一根弦才好。
在家庭淋浴尚不發達的年代,在大澡堂洗澡是很多人的選擇。
在女澡堂大家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在一眾女人當中肆無忌憚地洗澡,他的媽媽甚至會給孩子帶一個大盆,讓他坐在裡面邊玩邊洗。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的行為越來越少,可是一旦有人提出「兒大要避母」的觀點,總是會有一部分母親跳出來反對:「他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一把屎一把尿把它拉扯大,他什麼地方我沒見過?避不避我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兒大避母」這一課不能缺席,如果男孩子長大了但是還在母親面前毫無顧忌,那麼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1. 難以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這種反駁的觀點有些片面,孩子當然得經過母親的孕育才能成長,可是孩子會從一個事事依賴他人的小嬰兒,長成一個獨立的大人。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要慢慢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如果孩子一直都和母親過分親密,到了三四歲的時候,還跟著母親去女澡堂,那麼他就很難把握好男女之間的距離。
母親作為異性,如果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言傳身教給孩子正確的性別觀念,會讓孩子對性別問題上產生一種迷惑。
2. 不能保護自己
如果小男孩和母親太過親密,母親不注意和孩子接觸的尺度,那麼天真的孩子就會以為所有的異性都可以像母親那樣和他親密接觸,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孩子遭受性侵害的危險。
很多人對於男孩子的性侵問題,理所當然地忽視:「男孩子怎麼會吃虧?」殊不知,在現實生活中,小男孩遭受性侵害或者猥褻的可能性並不比小女孩低多少。
家長如果懂得和孩子避嫌,並且告訴孩子哪個地方不能給別人碰,孩子就會樹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反之就會讓壞人有可乘之機。
3. 對孩子發育造成影響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澤尼克指出:「對嘴親吻的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困擾,可能會刺激孩子的性意識,進而引發孩子性早熟,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很多父母表達對孩子的愛總是很熱烈,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式方法欠妥,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儘量避免和孩子嘴對嘴親密接觸。
「兒大要避母」這個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從娃娃時候就要抓起。
一、三歲結束依戀期,就要開始培養獨立意識
在孩子還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媽媽的陪伴是必要的行為,嬰兒毫無行事自理能力,媽媽作為孩子外界世界的延伸,對於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
可是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在一歲之後,他的安全感模式開始逐步脫離完全依賴母親的模式,由此進入獨立意識的萌芽狀態。
等孩子進入三歲就結束了依戀期,逐步進入社會化狀態,獨立意識也開始極大增強。
二、六歲嘗試分床,在幼小銜接階段完成
等孩子進入六歲時,他們基本上完成了學前教育,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這種集體生活中,孩子們也逐漸減少了對家長的依賴,在幼兒園裡,孩子們都是分床而睡,這就給家長和孩子分床睡打下了一個基礎。
在孩子正式升入小學之前,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去自己的小屋睡覺,「兒大避母」從分床睡開始。
三、母親也需要,做好心理建設
一談到讓孩子獨自去睡覺,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家小孩子膽子太小,總是離不開媽媽,非要抱著媽媽才能夠入睡,否則就會整夜整夜地鬧騰。」
雖然孩子的原因是一方面,但是家長也存在一些對孩子的依賴,看起來是孩子離不開家長,實際上也是家長離不開小孩。很多母親經過了十月懷胎、辛勤撫養,對於孩子有極深的感情,同時也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如果一下子讓孩子和母親分開,很多母親在情感上都很難接受。如果想要做到真正的兒大避母,家長朋友們就要做到心靈斷奶,在精神上不要過度依賴孩子,而是要學會放開孩子去成長。
為了孩子的精神和身體健康成長,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都是十分必要的。家長只有正確把握與孩子相處的尺度,才能夠讓孩子對於異性有一個正確而客觀的了解。
留言板話題:你會注意兒大避母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