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懂避諱的父母,毀掉的是孩子

2020-07-30 家有小甜椒兒

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究,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人際關係中,包括親密的父母子女之間的互動,一定是在「性別」的基礎上,即便是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也是有性別之分的。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當父母不懂得避諱的時候,最終危害的是孩子和整個家庭。

01越來越多的人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偽西方化」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現實生活中,只要有一部手機,就能看到大千世界。

在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父母曬和兒女之間的親密照片,尤其是爸爸和女兒互動舉止看起來讓人很不舒服。

每當質疑這種親暱是否過分的時候,有人就跳出來說:那是你觀念老套,人家這是時髦,這是西方化的觀念,哪是你這個村野鄉夫能懂的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子女就可以嘴對嘴?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小貝和小女兒小七的這種方式的互動就不會引起軒然大波了。

在西方禮儀中,最多是貼面,而不是嘴對嘴,如果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這種互動是西方文化,那恐怕是被篡改了的西方文化。

任何文化中,都不可能有這樣的設定,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界限消失。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02高鐵上,爸爸對女兒的「過分親暱」引發熱議

如果說父親不懂得避諱,女兒慢慢長大,父親依然保持著和女兒的一些親暱互動,比如說嘴對嘴,已經讓人難以接受了,那麼接下來這個真實的案例,絕對讓人目瞪口呆,甚至懷疑這個孩子不是親生的。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高鐵上,網友拍下一幕在網絡上引起不小的震蕩,視頻中一位爸爸抱著七八歲的小女兒親吻,舉止很是辣眼睛,關鍵小女孩已經完全表現出抗拒了,但是這位爸爸卻依然我行我素。

最讓人覺得無法接受的是,旁邊坐著是女孩的媽媽和外婆,對於爸爸的這種行為,媽媽和外婆卻熟視無睹。

每天面對這樣的父親,難以想像女孩子是如何在這個家庭中成長的。

有一點可以確定,女孩子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拒絕對她的性格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影響她對待異性的態度,進而影響她的擇偶觀,影響她的感情、婚姻……最終影響她的一生。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03地鐵中,爸爸行為引關注

這樣的奇葩爸爸還真不少,近日看到過網友曝光的一個視頻,視頻拍攝地點是地鐵,而爸爸就在公眾場合公開親吻女兒,兩隻手也不閒著。

畫面一度辣眼睛。

女孩同樣表現出抗拒,但是這位爸爸依然繼續著自己的行為。

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很多爸爸都十分喜歡自己的女兒,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喜歡有度,喜歡的方式有講究,如果行為過頭了,真的會害了孩子。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04兒子12歲還沒戒奶,15歲仍然和媽媽睡一張床

女大避父,同樣的兒大避母,如果媽媽不注意避諱,對兒子來說,也是一場災難。

狄鶯,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都感到陌生,但是她的這個造型相信很多人都會熟悉。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她是臺灣藝人,一直到2000年,38歲的她才生下兒子。

2003年,她和丈夫離婚,兒子判給她撫養,不過2007年,兩個人高調復婚。

她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自己的育兒經,她的育兒經中經常讓人感到透不過氣,比如說強制兒子吃什麼,或者做什麼,除此之外,她還坦然兒子12歲還沒有戒奶,15歲依然和自己很親密,甚至睡在一張床上。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一直讓她引以為豪的兒子後來如何了呢?

臺媒爆料狄鶯的兒子是個飛揚跋扈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女性,時常對女孩子惡作劇,甚至做出一些偷窺的行為。

真假不得而知,但是他確實小小年紀在美國被逮捕,理由是在他的住所內搜出子彈。

儘管父母為他跑斷腿,但是仍然無法讓他獲得自由,據悉,他現在已經被學校開除。

05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子女之間的界限感很重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感非常重要。

1、為孩子樹立性別意識

父母和異性子女之間保持距離,是為孩子樹立性別意識,避免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犯低級的錯誤。

孩子在家性別意識模糊,家人笑一笑就過去了,如果是在集體生活中,人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孩子。

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行為越線,不幸的是孩子

2、為孩子建立界限感

父母和子女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也是為孩子建立界限感,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

沒有界限感的人,在自我保護方面一定是薄弱的,未來進入社會,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另類,或者成為別人攻擊或者欺負的對象。

3、 讓孩子正確認識異性

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異性,父母的行為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孩子未來對異性的認識,很多基礎都來源於父母。

如果父母不懂得避諱自己,不懂得約束自己,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這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相關焦點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界限的親情,終將招致惡果
    可是自古就有「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如果父母不在意,長此以往,定會導致孩子性格形成中出現問題,甚至影響一生。這種對「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一點意識的思想,終於有一天孩子在學校闖下了禍事,她兒子居然在遊泳課後跑到女更衣間偷看,嚇得所有女生都在恐懼尖叫。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就真切的展現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懷上了2019-06-11親子達人,優質創作者關注父母是孩子生下來最開始接觸的人,要是說起誰和自己最親近,大部分人想到的還是自己的父母。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每天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說,連吃喝拉撒睡都要父母來操心。在家是霸王,出門啥也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就一起掰扯掰扯,特別是為人父母者,不妨在生活中多留意。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兒大要避母」不是說說而已,這個年齡就該開始了,父母別不在意
    「文/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很多人可以接受女大避父這個觀念,但是對於「兒大避母」卻不甚在意,母親當然很偉大,為了孩子奉獻自己,對於孩子別無他求能,可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提起一根弦才好。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任何一方的角色都不可缺失,以免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對孩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缺一不可。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實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類似的事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對孩子極盡寵愛,捨不得放手,其實溺愛不是愛,反而會害了孩子。特別是一些母親,要懂得對孩子放手,「兒大要避母」,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讓孩子在以後的道路上不會犯錯。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孩子在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正是父母開始操心的時刻,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有的父母則越來越關心孩子性別教育的問題,而有的父母則從不關心。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周圍的鄰居給了趙女士建議,讓她和兒子適當的保持距離,不要太寵溺孩子了,以免孩子沒有辦法獨立,將來成為一個媽寶男。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原本以為是封建迷信,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01為什麼要"兒大避母"?
  • 女兒和爸爸互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缺失的性教育,該補齊了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傳承了數千年,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講,「男孩子避母」很是注意,「女孩子避父」倒不以為然,還經常稱呼其為「爸爸的小情人」。性教育在我國本就缺失,對於性別的認知,更應從小培養起來。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就是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身為異性的一方,就要懂得以身作則,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當兒子慢慢長大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一些行為舉止就要注意分寸,不要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比如換衣服要迴避兒子、在家裡穿著不要過於暴露、給兒子洗澡的事情,可以讓寶爸代勞。兒大避母,請把孩子當孩子!
  • 「女大避父,男大避母」,家長換衣服不避諱孩子,可能會害了他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女大避父,男大避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寶媽寶爸完全無視這句話,在孩子面前換衣服、和孩子一起洗澡、敞開門上洗手間等事情屢見不鮮。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根本不需要注重所謂的隱私,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
    雖說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這都是個人的選擇,可是親嘴這樣的親密舉動破壞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分寸感。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也是時時刻刻都在身邊的異性。如果親子之間的親密舉動超過了限度,那麼孩子就會模糊性別界限感。
  • 吳宗憲為女兒提抹胸,又揉又網友直呼辣眼睛,女大避父啊
    吳宗憲趕緊幫女兒提抹胸,只是他那又揉又捏的動作讓網友直呼辣眼睛,不知道女大避父嗎?雖然當時,吳宗憲故意把頭扭到了一邊,不看女兒的胸部,可還是引發了爭議。有網友說,女兒都20多歲了,不會自己用手提一下裙子嗎?之所以爭議很大,是因為吳宗憲之前在公眾面前就對大女兒吳姍儒又親又抱過,絲毫不避諱。
  • 董潔拍親子照像「婚紗照」惹網友批評:不懂得兒大避母嗎?
    孩子每一年拍一套親子照,是很多家中的常態化,孩子的發展僅有一次,給孩子留有一份留念,也給父母留有一份美好記憶。為了更好地防止親子照的千篇一律,很多父母也是腦洞大,比著玩創意,這都無可非議。董潔拍親子照像「婚紗照」惹網友批評:不懂得兒大避母嗎?董潔在大伙兒心中一直是漂亮雅致知性優雅的標誌,與潘粵明完畢婚姻生活以後,她獨自一人養育大兒子頂頂,演戲和教育孩子都不耽誤,也算作一位榜樣媽媽了。
  •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要想把孩子順順利利的養大成人,父母需要費不少的心力。家裡生的孩子性別不同,對待他們的教育方式也不能一樣。,所以趙女士就需要一個人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來。有一句話老話叫做「兒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意思是說兒子稍微大了一點就應該避著點母親,不能夠像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媽媽的身邊。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34;,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導語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讓父母操心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父母們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而且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尤其是有了性別意識之後,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但是總有一些父母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