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2020-08-28 淅莉莉


&34;,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導語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讓父母操心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父母們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而且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

尤其是有了性別意識之後,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但是總有一些父母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特別重要。

比方說男孩子十幾歲還和母親一起睡覺,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在性格上有較大的變化,而且長大以後還有可能會變成媽寶男。

不過女孩子若是經常和父親多接觸,則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較大的益處。因此那句&34;,並不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案例

張女士的兒子今年已經8歲了,由於張女士的丈夫長期在外地工作,所以家中就只有張女士和兒子兩個人。

因此張女士對這個兒子百般寵溺,她甚至覺得孩子缺少父愛,她必須要付出雙倍的母愛來愛自己的兒子。

可是張女士最近卻發現兒子的性格越來越文靜,就像一個小女孩一樣,不怎麼愛說話,甚至有點陰柔的影子。

這讓張女士有點擔心,她害怕兒子長大以後變成大家眼中的那種媽寶男,所以,就到處請教別人的意見。


而不管是朋友還是家人都勸張女士說男孩子年齡稍微大一點,要和母親適當的保持距離,這樣才能把男孩子教育的有擔當有責任,否則,男孩子根本就成為不了男子漢。

張女士聽了別人的意見,在生活中開始改變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她不再大包大攬的什麼事情都為兒子做好,而是讓兒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實生活中像張女士這樣的母親有很多,她們在教育孩子的階段只重視了對孩子的寵愛,卻讓孩子丟失了獨立的性格。


甚至讓孩子有了性別方面的模糊意識,更無法讓孩子對於男女的區分,所以說&34;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那麼,&34;這個詞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呢?

1, 避免孩子太早的對異性產生好奇心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些母親在教育兒子的時候,完全不避諱任何事情,她們甚至守著兒子脫衣服洗澡等等,在兒子年齡比較小的階段,還沒有性別意識之前,或許這樣做不會有太大的弊端。

可是,一旦孩子超過三歲,母親們就不要再這樣做了,否則男孩子就會對異性產生強大的好奇心。

而且還要和男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給孩子心裡灌輸性別意識,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擁有男女有別的正確觀念。


2, 避免孩子對母親太過依賴

兒大避母還有一點是避免孩子對母親太過依賴,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也凡事都聽母親的,主要原因就是母親在孩子年幼階段控制欲太強。

什麼事情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來生長,因此這些孩子沒有任何獨立性,也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完完全全的就長成了一個巨嬰。


那麼為什么女大不用避父呢?

1, 經常和父親接觸,會讓女兒更勇敢

本身父親給女兒的感覺就是特別有安定感,而且父親的形象也特別偉岸,所以女兒要經常和父親接觸,那麼性格會變得越來越勇敢,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這些女孩子都能一往無前。


2, 經常和父親接觸,會讓女兒性格更堅毅

女孩子們往往把家中的父親當做榜樣一樣在崇拜,她們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第1個想到的也是自己的父親。

而且平常生活中父親總是在家裡做一些別人無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女兒們經常和父親接觸,就會讓性格變得更堅毅,當然,長大後這些女孩子還會更加積極的面對以後的生活。


那麼你對&34;這句話有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呢?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哪些方法呢?歡迎你分享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則對比文章,講述的就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就自己帶著兒子,每天都不在乎「兒大需避母&育兒有方法#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案例張敏的兒子六歲了,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由於張敏的老公工作比較忙,回家陪兒子的時間並不多,平時主要還是張敏照顧兒子,這就導致兒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朋友多次勸張敏對兒子適當放手,告訴她「兒大要避母」,要與兒子保持距離,早點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否則,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媽寶男」。
  •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有一句話老話叫做「兒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意思是說兒子稍微大了一點就應該避著點母親,不能夠像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媽媽的身邊。「避母」應該怎麼「避」?第一,避免男孩子看到、接觸到媽媽的身體很多女性朋友都會認為,兒子可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母子關係就是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一種關係,所以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母親去避諱。
  • 老話說: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是這樣嗎?的確,並非迷信
    說老話: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並非迷信,其中的道理家長要知道。那「避母」究竟是避什麼呢?1、避免男孩過早產生性意識在北方的一些大眾澡堂,常常看見女澡堂有一些媽媽帶著兩三歲的兒子來洗澡。畢竟男女有別,更何況還是在女澡堂。有些媽媽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孩子還小,即便帶進女澡堂也無傷大雅。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懂避諱的父母,毀掉的是孩子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當父母不懂得避諱的時候,最終危害的是孩子和整個家庭。01越來越多的人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偽西方化」在這個網絡發達的現實生活中,只要有一部手機,就能看到大千世界。任何文化中,都不可能有這樣的設定,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界限消失。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界限的親情,終將招致惡果
    可是自古就有「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如果父母不在意,長此以往,定會導致孩子性格形成中出現問題,甚至影響一生。這種對「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一點意識的思想,終於有一天孩子在學校闖下了禍事,她兒子居然在遊泳課後跑到女更衣間偷看,嚇得所有女生都在恐懼尖叫。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這不是說嬰兒出生時個子很大,而是對「啃老族」的一種諷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每天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說,連吃喝拉撒睡都要父母來操心。在家是霸王,出門啥也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
    不管是血緣關係,還是相互之間的陪伴,親子之間的關係是一直不可能分離的。特別對於一些農村的孩子來說,不管多大總是和父母很黏膩。可是,父母和孩子關係好真的好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係好也應該把握一個度。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就真切的展現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原本以為是封建迷信,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01為什麼要"兒大避母"?02為什麼"女大不避父"?1、女孩子更有安全感有爸爸在身邊的孩子,會更加具有安全感,女孩子本身是弱勢群體,有爸爸在身邊陪伴和保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安全感。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兒大要避母」不是說說而已,這個年齡就該開始了,父母別不在意
    「文/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很多人可以接受女大避父這個觀念,但是對於「兒大避母」卻不甚在意,母親當然很偉大,為了孩子奉獻自己,對於孩子別無他求能,可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提起一根弦才好。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並非謠言,看完這些望家長自省
    孩子的成長不光是長得高長得壯,心理建設也很重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雖然學校也很注意這方面的知識建設,奈何學生數量很多,再加上學校裡更注重的科學文化知識,所以就會經常被忽略,這時家長就需要提高警惕,積極普及性別知識,別讓孩子「以身試水」。
  • 兒大母避並非空穴來風,李嘉欣當媽行為惹爭議,網友奉勸長點心吧
    在傳統觀念中,老人們持有的觀點是「兒大避母」,這是因為男女有別,即使是父母,也應該與孩子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間,不該有太過親密的舉止。「兒大避母」顧名思義,兒子長大之後,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而作為母親,應該懂得「避嫌」,懂得尊重對方的隱私。
  •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依據,帶你了解背後原因
    引言:家裡有龍鳳胎的家庭可能深有體會,隨著孩子們不斷長大,男孩和媽媽的距離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不斷拉開,可是女兒和父親之間的距離卻依然比較親密。同樣都是孩子,為什麼因為性別的不同要和父母保持的距離感也是不同的呢?
  • 「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
    曾有報導一個男孩子長到16歲還每天和媽媽一起睡覺,或者是女孩子到了高中還和爸爸一起洗澡。看到這樣的消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並非是"哇,母子感情真好!"而是覺得過分親密且很不恰當。雖說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這都是個人的選擇,可是親嘴這樣的親密舉動破壞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分寸感。
  • 女兒和爸爸互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缺失的性教育,該補齊了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傳承了數千年,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講,「男孩子避母」很是注意,「女孩子避父」倒不以為然,還經常稱呼其為「爸爸的小情人」。性教育在我國本就缺失,對於性別的認知,更應從小培養起來。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就是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身為異性的一方,就要懂得以身作則,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