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
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一、「兒大避母」的原因
1.容易過度依賴,難以自立
母親是溫柔的代名詞,一般都要打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長時間與媽媽的接觸容易讓兒子和母親更為親近,對母親產生依賴。男孩子在年紀小時和媽媽加強互動有助於身心健康,感受到濃濃的母愛。
但在長大之後,如果過度依賴母親,就很難學會自己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不能做到自立,將來難以成為能獨當一面的男子漢。更有甚者,在適婚的年齡依舊離不開母親。如此看來,適當「避母」還是很有需要的。
2.長大後可能缺少陽剛之氣
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需要父親的陪伴。在父親高大形象的影響下,兒子也會逐漸擁有勇敢、堅強這些美好品德。在受傷或面對困難的情況下不會顯得脆弱,而是學會去戰勝它們。這也是父親在教育兒子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女大不避父」的原因
1.學會理解異性的思維方式
女孩子內心較為敏感,很容易被一些事物所觸動。如果平時加強和父親的交流,可以了解異性的思維方式,解開對自己的「禁錮」,讓自己的眼界與心胸都更為開闊。同時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更好地與男同學相處。
2.容易傾訴內心的想法,減輕壓力
一般來說,女兒和父親是較為親近的,在平常的互動也較多。即使在長大後也會保持這份親密感。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時,女兒可能更加傾向於和父親交流看法,敞開自己的心扉,那麼「避父」就不太恰當的選擇了。
可以看出,避不避諱異性家長是要根據情況來看的。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根據性別的差異做出選擇。
但在異性教育方面,則更推薦「兒避母、女避父」的方式,以下則是應注意避諱的場合。
a.洗澡時:
隨著孩子的發育,性別特徵會更為明顯。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讓其形成性別意識,加強對自己的保護。即使是親人也要注意,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b.上衛生間時:
男女有別,在上廁所時要避免和異性共處。另外,在青春期時,女孩會來月經,男孩會遺精,這些都需要同性的家長來教育。能夠有效避免面對異性時的手足無措與尷尬。
c.睡覺時:
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幼兒園或小學時就已經分房間睡覺了,這樣既有利於讓孩子學會獨立,也能給孩子一個自由、私密的空間。且在夏季時,家庭成員穿著較為清涼,分開房間睡覺更為方便。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加強對孩子性別、心理等方面的重視,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方式。避諱與否需要結合年齡、場合、性格等綜合考慮,讓孩子長成陽光、獨立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