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2020-12-20 向上呀寶貝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

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一、「兒大避母」的原因

1.容易過度依賴,難以自立

母親是溫柔的代名詞,一般都要打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長時間與媽媽的接觸容易讓兒子和母親更為親近,對母親產生依賴。男孩子在年紀小時和媽媽加強互動有助於身心健康,感受到濃濃的母愛。

但在長大之後,如果過度依賴母親,就很難學會自己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不能做到自立,將來難以成為能獨當一面的男子漢。更有甚者,在適婚的年齡依舊離不開母親。如此看來,適當「避母」還是很有需要的。

2.長大後可能缺少陽剛之氣

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需要父親的陪伴。在父親高大形象的影響下,兒子也會逐漸擁有勇敢、堅強這些美好品德。在受傷或面對困難的情況下不會顯得脆弱,而是學會去戰勝它們。這也是父親在教育兒子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女大不避父」的原因

1.學會理解異性的思維方式

女孩子內心較為敏感,很容易被一些事物所觸動。如果平時加強和父親的交流,可以了解異性的思維方式,解開對自己的「禁錮」,讓自己的眼界與心胸都更為開闊。同時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更好地與男同學相處。

2.容易傾訴內心的想法,減輕壓力

一般來說,女兒和父親是較為親近的,在平常的互動也較多。即使在長大後也會保持這份親密感。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時,女兒可能更加傾向於和父親交流看法,敞開自己的心扉,那麼「避父」就不太恰當的選擇了。

可以看出,避不避諱異性家長是要根據情況來看的。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根據性別的差異做出選擇。

但在異性教育方面,則更推薦「兒避母、女避父」的方式以下則是應注意避諱的場合。

a.洗澡時:

隨著孩子的發育,性別特徵會更為明顯。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讓其形成性別意識,加強對自己的保護。即使是親人也要注意,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b.上衛生間時:

男女有別,在上廁所時要避免和異性共處。另外,在青春期時,女孩會來月經,男孩會遺精,這些都需要同性的家長來教育。能夠有效避免面對異性時的手足無措與尷尬。

c.睡覺時:

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幼兒園或小學時就已經分房間睡覺了,這樣既有利於讓孩子學會獨立,也能給孩子一個自由、私密的空間。且在夏季時,家庭成員穿著較為清涼,分開房間睡覺更為方便。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加強對孩子性別、心理等方面的重視,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方式。避諱與否需要結合年齡、場合、性格等綜合考慮,讓孩子長成陽光、獨立的大人。

相關焦點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案例張敏的兒子六歲了,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由於張敏的老公工作比較忙,回家陪兒子的時間並不多,平時主要還是張敏照顧兒子,這就導致兒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朋友多次勸張敏對兒子適當放手,告訴她「兒大要避母」,要與兒子保持距離,早點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否則,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媽寶男」。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 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
    導讀: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真的有道理嗎?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似乎對於老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深信不疑,尤其是現在很多「媽寶男」層出不窮,大家對「兒大避母」這個觀點更是無比贊同,其實這句老話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放到現在我認為只說對了一半。「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原本以為是封建迷信,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01為什麼要"兒大避母"?02為什麼"女大不避父"?1、女孩子更有安全感有爸爸在身邊的孩子,會更加具有安全感,女孩子本身是弱勢群體,有爸爸在身邊陪伴和保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安全感。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則對比文章,講述的就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就自己帶著兒子,每天都不在乎「兒大需避母&育兒有方法#
  • 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老話是倫理問題?
    在悟空問答上,我看了很多回答,總感覺到哪裡有點不對勁。用農村老俗話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你們說這個避,我們是為了避自己的隱私,我們是為了避性。我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那不避開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幹什麼?我個人覺得隱私不是主要問題,很多母親在孩子餓了的時候,是當眾哺乳的。所謂的隱私跟自己的孩子餓了相比,不是那麼重要。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
  •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有一句話老話叫做「兒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意思是說兒子稍微大了一點就應該避著點母親,不能夠像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媽媽的身邊。「避母」應該怎麼「避」?第一,避免男孩子看到、接觸到媽媽的身體很多女性朋友都會認為,兒子可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母子關係就是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一種關係,所以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母親去避諱。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並非謠言,看完這些望家長自省
    孩子的成長不光是長得高長得壯,心理建設也很重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雖然學校也很注意這方面的知識建設,奈何學生數量很多,再加上學校裡更注重的科學文化知識,所以就會經常被忽略,這時家長就需要提高警惕,積極普及性別知識,別讓孩子「以身試水」。
  • 老話說: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是這樣嗎?的確,並非迷信
    說老話: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並非迷信,其中的道理家長要知道。那「避母」究竟是避什麼呢?1、避免男孩過早產生性意識在北方的一些大眾澡堂,常常看見女澡堂有一些媽媽帶著兩三歲的兒子來洗澡。畢竟男女有別,更何況還是在女澡堂。有些媽媽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孩子還小,即便帶進女澡堂也無傷大雅。
  • 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
    導讀: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兒和爸爸互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缺失的性教育,該補齊了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傳承了數千年,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講,「男孩子避母」很是注意,「女孩子避父」倒不以為然,還經常稱呼其為「爸爸的小情人」。性教育在我國本就缺失,對於性別的認知,更應從小培養起來。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就是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身為異性的一方,就要懂得以身作則,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依據,帶你了解背後原因
    引言:家裡有龍鳳胎的家庭可能深有體會,隨著孩子們不斷長大,男孩和媽媽的距離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不斷拉開,可是女兒和父親之間的距離卻依然比較親密。同樣都是孩子,為什麼因為性別的不同要和父母保持的距離感也是不同的呢?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34;,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導語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讓父母操心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父母們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而且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尤其是有了性別意識之後,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但是總有一些父母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特別重要。
  • 兒大不避母成媽寶,女大不避父受益頗多,看看兩者差別
    為何同樣為人子女,卻要差別對待,分化還如此之大呢?佳佳結婚十多年,兩個孩子也快十歲了。佳佳家裡一男一女,是一對龍鳳胎,親戚朋友們都羨煞不已,直呼佳佳有福氣。外人看著是開心,可是其中的辛酸只有佳佳自己知道。兩個孩子養育本就辛苦,而孩子的教育更是佳佳的心頭病。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就一起掰扯掰扯,特別是為人父母者,不妨在生活中多留意。「兒大要避母」大家都知道,因為傳統觀念中的「重男輕女」在我國某些地區依然盛行,這些家長對男生的教育方式,往往都非常偏激,他們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尤其是作為母親這一方,不願意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時間長就會養出大家口中的「媽寶男」。
  • 值得一看,兒大避母和女大不避父的各種好處.
    有些專家在此也提出了一種的說法,這說法裡面到底有什麼科學道理呢?這篇文章將和大家一一分享。一.可以防止孩子早熟,三歲左右的孩子會產生朦朧感,專家認為,此時當母親與兒子相處時,應儘早讓孩子開始獨立生活,特別是不要和他一起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