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真的有道理嗎?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2020-12-12 馮記嘉麗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似乎對於老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深信不疑,尤其是現在很多「媽寶男」層出不窮,大家對「兒大避母」這個觀點更是無比贊同,其實這句老話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放到現在我認為只說對了一半。

「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當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齡仍然同母親過度依戀,很容易使男孩變成社會上沒主見、沒思想的媽寶男。

那為什麼我會說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呢?因為在如今的社會,我認為女兒大了不用太過於避開父親,這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

女兒依戀父親沒什麼不好,父親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親的角色影響著女兒今後的擇偶觀,婚戀觀。

女孩在生活中往往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父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向她們傳輸安全感的男性。我們會發現父親對女兒寵愛、親近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孩樂觀、勇敢、陽光且善良。

如果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態度表現為冷漠,不關心,這樣的女孩往往膽小、懦弱、害羞、不敢與男生交流。

所以女兒對爸爸的印象,將會直接導致她將來對待生活的態度,擇偶的標準等。但是為了樹立孩子的性別意識,在生理上我們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其實這句老俗語就是在告訴我們,男孩和女孩的社會分工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所需的教養方式自然不能同日而語。但無論是「兒大避母」還是「女大不用避父」都是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樹立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雖然俗語都是來自於生活的話語,但這些都是古人通過長久生活而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語,能夠被後世子孫流傳下來,那都是有一定真理存在,對於人們生活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俗語雖然是古人總結的智慧,但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的社會了,所以在學習古人智慧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的我們繼續學習流傳,讓更多人受益。

俗語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可能不像《詩經》、《論語》等典籍那麼高大上,但都是古人千百總結來的智慧,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很多人都說,想要學習更多有用的古人智慧,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起?其實我認為,雖然現在網絡發達,但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最好的方法還是先從書本上獲取!

那麼該看什麼書呢?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看一看《增廣賢文》,這本書收錄了從古至今非常多俗語、名言的《增廣賢文》,真的是一本很不錯的讀物。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語句簡練,通俗易懂。中心內容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其中大部分諺語、俗語、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世間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腹有詩書氣自華,筆下能點旌旗軍。

《增廣賢文》從廣義上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增廣賢文》,充分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白巖松多次講到了道德經對他人生產生的感悟,在前四十多年裡,影響白巖松人生的有四本書:《新華字典》、《朦朧詩選》、《曾國藩傳》。

和孩子一起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才華有智慧的人,不會被埋沒!讀《增廣賢文》更懂社會潛規則,讓孩子出社會少吃虧!《增廣賢文》,僅需49元,讓自己擁有人生大智慧!

相關焦點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案例張敏的兒子六歲了,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若是媽媽不懂得「兒大要避母」的道理,就會導致孩子性別概念模糊,不利於孩子對兩性差異的正確認知。 「兒大要避母」到底是避哪些方面呢?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趙女士感覺兒子的性格變得有點像一個文靜的女生,而不是一個活潑的小男生,但是兒子因為常年沒有父親的陪伴,性格變得非常軟弱,遇到困難只會找媽媽,而不是自己嘗試去解決,趙女士為此感到非常的困擾。周圍的鄰居給了趙女士建議,讓她和兒子適當的保持距離,不要太寵溺孩子了,以免孩子沒有辦法獨立,將來成為一個媽寶男。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 老話說: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是這樣嗎?的確,並非迷信
    生下寶寶後,全家人對孩子寵愛有加,不管娃提啥要求都給安排上來。漸漸上了小學,芳芳發現了兒子性格越來越陰柔,遇事不會反抗,哭哭啼啼像個女孩。芳芳決定試一試鄰居的方法,不再嚴加管束,也和孩子保持了一定的界限,一段時間後,情況真的緩解了不少。生活中,不乏像芳芳一樣的母親,對孩子的寵愛最終卻變成了傷害孩子的利器。母親若在兒子面前若毫無保留,孩子會模糊性別概念。說老話: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並非迷信,其中的道理家長要知道。那「避母」究竟是避什麼呢?
  • 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
    導讀: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則對比文章,講述的就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就自己帶著兒子,每天都不在乎「兒大需避母&育兒有方法#
  • 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老話是倫理問題?
    用農村老俗話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你們說這個避,我們是為了避自己的隱私,我們是為了避性。我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那不避開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幹什麼?我個人覺得隱私不是主要問題,很多母親在孩子餓了的時候,是當眾哺乳的。所謂的隱私跟自己的孩子餓了相比,不是那麼重要。
  •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有一句話老話叫做「兒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意思是說兒子稍微大了一點就應該避著點母親,不能夠像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媽媽的身邊。「避母」應該怎麼「避」?第一,避免男孩子看到、接觸到媽媽的身體很多女性朋友都會認為,兒子可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母子關係就是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一種關係,所以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母親去避諱。
  • 女兒和爸爸互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缺失的性教育,該補齊了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傳承了數千年,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講,「男孩子避母」很是注意,「女孩子避父」倒不以為然,還經常稱呼其為「爸爸的小情人」。性教育在我國本就缺失,對於性別的認知,更應從小培養起來。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就是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身為異性的一方,就要懂得以身作則,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並非謠言,看完這些望家長自省
    案例:小芳和丈夫晚婚晚育,30歲才升級做爸媽,倆人對兒子的寵愛沒的說,,這也是「兒大避母」中重要的一點, 家長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對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好處。養兒養女不一樣,所以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老話說:「兒大避母」但女大不用「避父」不是謠傳,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 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
    導讀: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這不是說嬰兒出生時個子很大,而是對「啃老族」的一種諷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每天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說,連吃喝拉撒睡都要父母來操心。在家是霸王,出門啥也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依據,帶你了解背後原因
    引言:家裡有龍鳳胎的家庭可能深有體會,隨著孩子們不斷長大,男孩和媽媽的距離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不斷拉開,可是女兒和父親之間的距離卻依然比較親密。同樣都是孩子,為什麼因為性別的不同要和父母保持的距離感也是不同的呢?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
    可是,父母和孩子關係好真的好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係好也應該把握一個度。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就真切的展現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可是,父母和孩子關係好真的好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係好也應該把握一個度。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就真切的展現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記得之前聽閨蜜聊天的時候,才知道她的男朋友回家之後因為沒有床睡,竟然和自己的父母是睡在了一起。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比方說男孩子十幾歲還和母親一起睡覺,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在性格上有較大的變化,而且長大以後還有可能會變成媽寶男。不過女孩子若是經常和父親多接觸,則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較大的益處。因此那句&34;,並不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 女兒13歲了,洗澡還不知道迴避爸爸,「女大避父」要趁早
    尤其是女兒的爸爸,別看他們外表粗糙,但是非常愛護寶貝女兒,不過,父女關係再好,也要懂得「女大避父」的道理。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匿名的貼子,一位媽媽說,家裡女兒和爸爸的關係非常好,經常親親抱抱舉高高,倆人的相處從來不會避嫌。但是,自從女兒過完13歲生日,身體有明顯發育的跡象,作為媽媽她意識到要提醒女兒,該和爸爸保持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