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2020-07-28 媛寶育兒小事件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要想把孩子順順利利的養大成人,父母需要費不少的心力。家裡生的孩子性別不同,對待他們的教育方式也不能一樣。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養男孩與養女兒差別很大,性別教育需加強

趙女士的丈夫長期在外地工作,不能陪在孩子身邊,所以趙女士就需要一個人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來。

最近,趙女士發現兒子的某一些行為似乎有一點不太像男孩,比如說,拿東西的時候會習慣性的把小拇指給翹起來,還開始對媽媽的化妝品和香水很感興趣,平時說話也是細聲細氣的。

趙女士見兒子一點陽剛之氣也沒有,內心很是焦急,趕緊向身邊的好朋友求助。好朋友對趙女士說道,兒子的爸爸長期不在他身邊,兒子的行為舉止就都是跟著媽媽模仿學習的。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所以趙女士應該把「性別教育」這一塊給抓緊一些,不能夠把兒子當成是女兒來養,不然兒子的性別意識越來越模糊,也會變得越來越陰柔。

趙女士恍然大悟,趕緊上網搜集相關的資料,重視起了性別教育。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有一句話老話叫做「兒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意思是說兒子稍微大了一點就應該避著點母親,不能夠像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媽媽的身邊。

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母愛是如此無私,所以很多媽媽都會忍不住想要幫兒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當,那麼男孩子就會缺乏鍛鍊,從而缺乏獨立性。

「避母」應該怎麼「避」?

第一,避免男孩子看到、接觸到媽媽的身體

很多女性朋友都會認為,兒子可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母子關係就是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一種關係,所以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母親去避諱。

這樣的想法當然是不對的,等到男孩子長大一點懂事之後,母親就應該懂得避嫌,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換衣服或者洗澡之類會讓孩子看到異性身體的行為來。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第二,避免男孩子太黏著母親

母親疼愛兒子,兒子也會對母親產生依賴,這很正常。但是這種依賴應該是有一個尺度的,男孩子畢竟是以後要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很多坎坷的,如果小時候太黏著母親了,長大就不容易糾正過來。

為什么女孩子長大之後卻不用避著父親?

第一,父親可以培養女兒的勇氣

男性的身上往往會比女性多出一些陽剛之氣,這種陽剛之氣可以讓人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多一分勇敢。女兒經常跟父親一起活動玩耍,可以被父親身上這種勇氣影響,成為一個不膽小不怕事的人。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第二,父親可以培養女兒的堅強和毅力

父愛如山,大多數父親都不善言辭,但是會默默用肩膀承擔起家的責任來。父親的代名詞就是堅強和有毅力,女兒經常和父親一起玩,可以讓女兒變得更加堅毅,遇事不退縮不軟弱。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面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同,所以能夠教導給孩子的東西也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則對比文章,講述的就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就自己帶著兒子,每天都不在乎「兒大需避母&育兒有方法#
  •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依據,帶你了解背後原因
    引言:家裡有龍鳳胎的家庭可能深有體會,隨著孩子們不斷長大,男孩和媽媽的距離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不斷拉開,可是女兒和父親之間的距離卻依然比較親密。同樣都是孩子,為什麼因為性別的不同要和父母保持的距離感也是不同的呢?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案例張敏的兒子六歲了,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由於張敏的老公工作比較忙,回家陪兒子的時間並不多,平時主要還是張敏照顧兒子,這就導致兒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朋友多次勸張敏對兒子適當放手,告訴她「兒大要避母」,要與兒子保持距離,早點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否則,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媽寶男」。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34;,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導語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讓父母操心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父母們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而且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尤其是有了性別意識之後,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但是總有一些父母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特別重要。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 老話說: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是這樣嗎?的確,並非迷信
    說老話: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並非迷信,其中的道理家長要知道。那「避母」究竟是避什麼呢?1、避免男孩過早產生性意識在北方的一些大眾澡堂,常常看見女澡堂有一些媽媽帶著兩三歲的兒子來洗澡。畢竟男女有別,更何況還是在女澡堂。有些媽媽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孩子還小,即便帶進女澡堂也無傷大雅。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
  •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真的有道理嗎?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似乎對於老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深信不疑,尤其是現在很多「媽寶男」層出不窮,大家對「兒大避母」這個觀點更是無比贊同,其實這句老話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放到現在我認為只說對了一半。「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
  • 女兒和爸爸互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缺失的性教育,該補齊了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傳承了數千年,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講,「男孩子避母」很是注意,「女孩子避父」倒不以為然,還經常稱呼其為「爸爸的小情人」。性教育在我國本就缺失,對於性別的認知,更應從小培養起來。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就是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身為異性的一方,就要懂得以身作則,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 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老話是倫理問題?
    在悟空問答上,我看了很多回答,總感覺到哪裡有點不對勁。用農村老俗話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你們說這個避,我們是為了避自己的隱私,我們是為了避性。我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那不避開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幹什麼?我個人覺得隱私不是主要問題,很多母親在孩子餓了的時候,是當眾哺乳的。所謂的隱私跟自己的孩子餓了相比,不是那麼重要。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原本以為是封建迷信,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01為什麼要"兒大避母"?02為什麼"女大不避父"?1、女孩子更有安全感有爸爸在身邊的孩子,會更加具有安全感,女孩子本身是弱勢群體,有爸爸在身邊陪伴和保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安全感。
  • 兒大母避並非空穴來風,李嘉欣當媽行為惹爭議,網友奉勸長點心吧
    在傳統觀念中,老人們持有的觀點是「兒大避母」,這是因為男女有別,即使是父母,也應該與孩子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間,不該有太過親密的舉止。「兒大避母」顧名思義,兒子長大之後,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而作為母親,應該懂得「避嫌」,懂得尊重對方的隱私。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並非謠言,看完這些望家長自省
    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父母都像小芳一樣,對孩子的保護都是雙重保險,生怕孩子受了委屈,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很有可能就是禍根,這也是「兒大避母」中重要的一點, 家長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對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 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
    導讀: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
    導讀: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這不是說嬰兒出生時個子很大,而是對「啃老族」的一種諷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每天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說,連吃喝拉撒睡都要父母來操心。在家是霸王,出門啥也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 兒大不避母成媽寶,女大不避父受益頗多,看看兩者差別
    為何同樣為人子女,卻要差別對待,分化還如此之大呢?佳佳結婚十多年,兩個孩子也快十歲了。佳佳家裡一男一女,是一對龍鳳胎,親戚朋友們都羨煞不已,直呼佳佳有福氣。外人看著是開心,可是其中的辛酸只有佳佳自己知道。兩個孩子養育本就辛苦,而孩子的教育更是佳佳的心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