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避嫌沒有錯,但有些家長「避」錯了地方

2020-08-28 育兒心課堂

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更不關乎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家長心裡都是一樣的寶貝,所有家長在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忘了「尺度」他們覺得孩子也會不在意這份親密,但他們真的不這麼想,都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有這種觀念是好事,避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卻避錯了地方。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對於異性父母來說的,當兒子洗澡或者換衣服的時候作為媽媽就要選擇迴避了,更不能和兒子親嘴、摟摟抱抱,儘量減少肢體交流。當女兒換衣服或者睡覺的時候作為爸爸也要格外注意這一點,不要在孩子面前裸露身體或者換衣服。家長覺得沒有什麼大礙,但對於孩子來說傷害卻不容小覷。



家長「避嫌」避的不是「感情」

有的家長做法非常錯誤,他們知道要和孩子保持距離,但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就從距離上疏遠孩子,避嫌迴避的是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避免讓孩子因為父母的行為導致意識錯亂,不讓孩子過早的接受「性刺激」,不能因為沒有邊界的親子關係毀了孩子的健康。


有些「糊塗」的家長說生女孩讓媽媽帶,生男孩讓爸爸帶不就好了,這種想法是可以有的,但是孩子的成長沒有另一半的參與很容易出現變態的心理,父母參與到子女的生活教育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母親參與兒子的成長會鍛鍊他們的情商,大多數爸爸都是「直男」相比來說媽媽更加溫柔似水一些,媽媽能夠教會孩子如何與人溝通,能夠提升他們的情商,男孩子將來長大之後光靠智慧是沒有辦法發展的,還需要情商智商全面發展。取得制勝關鍵才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父親參與女兒的生活會讓她們變得有安全感,其實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溫柔一些,更需要偉大的父愛來教會她們成長,給她們勇氣變得堅強,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有很大的勇氣,安全感十足,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表現得非常明顯,不膽小懦弱,對於以後的發育和成長都有幫助。


那麼家長該怎樣正確的「避嫌」呢?


不當著孩子面前脫衣服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能分得清楚自己和母親或者父親之間的區別,這時候當著他們的面前換衣服只會誤導孩子,讓他們以為當著別人的面前可以隨意換衣服,就會變得沒有分寸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到了年紀就要分床睡

父母喜歡孩子是非常能理解的,但是在孩子這個年齡段裡需要家長特別的注意,同床睡避免不了有一些親親抱抱的舉動,肢體接觸的太密切只會讓孩子回誤會,或者過早的有「性意識」,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會影響他們的判斷。



孩子的健康一直都是父母最關心的話題,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在乎,心理上同樣重要,只有全面發展的孩子才能更加有發展,另外「避嫌」不是疏遠,各位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育兒心課堂


​本文聲明:由育兒新課堂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呢?
    俗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則不用避父」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長大了,有些事情需要避開母親,而女兒大了以後,卻不必要避開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咱們詳細來聊聊這句俗語。1、兒大要避母兒子長到了一定年紀時就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
  • 為何「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是「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則是孩子大了就要避諱異性的家長。但這句話其實是較為片面的,如果從性教育的觀點出發還能被理解,但並不意味著適用於全部情況。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觀點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就拿這句話來說,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吧。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就真切的展現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懷上了2019-06-11親子達人,優質創作者關注父母是孩子生下來最開始接觸的人,要是說起誰和自己最親近,大部分人想到的還是自己的父母。
  •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趙女士見兒子一點陽剛之氣也沒有,內心很是焦急,趕緊向身邊的好朋友求助。好朋友對趙女士說道,兒子的爸爸長期不在他身邊,兒子的行為舉止就都是跟著媽媽模仿學習的。有一句話老話叫做「兒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意思是說兒子稍微大了一點就應該避著點母親,不能夠像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媽媽的身邊。
  • 「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這句俗話,相信現代年輕人新晉升的寶爸寶媽們卻不明白,但這句話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兒大需避母,女大需避父」,並非是迷信,過來人都知道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則對比文章,講述的就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就自己帶著兒子,每天都不在乎「兒大需避母&育兒有方法#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但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之後,老一輩人就提出「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案例張敏的兒子六歲了,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朋友多次勸張敏對兒子適當放手,告訴她「兒大要避母」,要與兒子保持距離,早點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否則,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媽寶男」。 張敏也發現兒子過於依賴自己了,總愛黏著自己,不僅性格軟弱,還比較愛哭。張敏聽取了朋友的勸告,不再凡事管著兒子,而是與兒子保持適當的界限。
  • 女兒和爸爸互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缺失的性教育,該補齊了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傳承了數千年,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講,「男孩子避母」很是注意,「女孩子避父」倒不以為然,還經常稱呼其為「爸爸的小情人」。性教育在我國本就缺失,對於性別的認知,更應從小培養起來。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就是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身為異性的一方,就要懂得以身作則,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 老話說:兒大需避母,女大不用避父,是這樣嗎?的確,並非迷信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光要關注生理健康,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尤其是性意識,這可能被很多學校忽略,但家長要給孩子普及。如今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芳芳和老公就是其中之一。生下寶寶後,全家人對孩子寵愛有加,不管娃提啥要求都給安排上來。漸漸上了小學,芳芳發現了兒子性格越來越陰柔,遇事不會反抗,哭哭啼啼像個女孩。
  • 兒大需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並非謠言,看完這些望家長自省
    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父母都像小芳一樣,對孩子的保護都是雙重保險,生怕孩子受了委屈,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很有可能就是禍根,這也是「兒大避母」中重要的一點, 家長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對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真的有道理嗎?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似乎對於老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深信不疑,尤其是現在很多「媽寶男」層出不窮,大家對「兒大避母」這個觀點更是無比贊同,其實這句老話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放到現在我認為只說對了一半。「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
  • 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老話是倫理問題?
    用農村老俗話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你們說這個避,我們是為了避自己的隱私,我們是為了避性。我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那不避開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幹什麼?我個人覺得隱私不是主要問題,很多母親在孩子餓了的時候,是當眾哺乳的。所謂的隱私跟自己的孩子餓了相比,不是那麼重要。
  • 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
    導讀: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說「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背後原因了解下,好處多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過來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以為是迷信,其實是有道理的
    趙女士感覺兒子的性格變得有點像一個文靜的女生,而不是一個活潑的小男生,但是兒子因為常年沒有父親的陪伴,性格變得非常軟弱,遇到困難只會找媽媽,而不是自己嘗試去解決,趙女士為此感到非常的困擾。周圍的鄰居給了趙女士建議,讓她和兒子適當的保持距離,不要太寵溺孩子了,以免孩子沒有辦法獨立,將來成為一個媽寶男。曾經有人說過: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
  •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依據,帶你了解背後原因
    俗話說得好,「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那麼,先讓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兒大要避母」。首先,兒子要避開的是媽媽的身體。這樣的人通常很沒有出息,而且對於未來自己組建家庭,也會產生許多困難。防止孩子變得女性化。我們能看到生活中有一部分男性會留長指甲,會說話的時候娘裡娘氣,甚至會翹蘭花指,這就是大家眼中的娘娘腔。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就一起掰扯掰扯,特別是為人父母者,不妨在生活中多留意。「兒大要避母」大家都知道,因為傳統觀念中的「重男輕女」在我國某些地區依然盛行,這些家長對男生的教育方式,往往都非常偏激,他們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尤其是作為母親這一方,不願意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時間長就會養出大家口中的「媽寶男」。
  • 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
    導讀: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別忙著反對,不妨先了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兒大要避母」不是說說而已,這個年齡就該開始了,父母別不在意
    「文/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很多人可以接受女大避父這個觀念,但是對於「兒大避母」卻不甚在意,母親當然很偉大,為了孩子奉獻自己,對於孩子別無他求能,可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提起一根弦才好。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沒有界限的親情,終將招致惡果
    可是自古就有「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如果父母不在意,長此以往,定會導致孩子性格形成中出現問題,甚至影響一生。王女士的思想就是,這是我的親兒子,有什麼關係呢,心裡這麼認為,行為上也就從不忌諱什麼,在兒子面前穿著很是隨意,兒子上廁所也是沒有顧忌的進出,甚至自己洗澡換衣服都不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