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對紅酒的「年份」,總是非常熱衷。
喝紅酒的場合,你時常會聽到他們大談「年份」。
什麼「這款紅酒的年份好不好」,「喝的是好年份還是壞年份」,「新年份的酒相比老年份的,哪個好」等等。
即便,他們並不是很懂紅酒。
這讓白酒、啤酒、威士忌、白蘭地很是羨慕,「為什麼人們很少談論我們的年份啊?」
說起來,還是82年拉菲的功勞!
隨便找個人問,「82年拉菲為什麼有名呀?」「哈,這你都不知道,1982年,年份好啊!」
就這樣,「年份」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慣性,凡是喝紅酒,都要談論「年份」。
在中年大叔們心中,會聊「年份」的,還是懂紅酒的標誌呢!
可是,也讓很多好奇寶寶感到困惑,「小塔,小塔,年份真有這麼重要嗎?它到底有什麼含義呢?」
1
「年份」是什麼
年份,在英語中是 Vintage。
說來也簡單,它就是葡萄酒酒標上的那串數字。
四個阿拉伯數字,往往在酒標的最中央(如下圖),嗯,這就是年份!
這四個數字其實是在告訴你,這瓶葡萄酒的釀酒葡萄是哪一年採摘的。
拿「82年拉菲」來說,「1982」四個數字就是這瓶拉菲的「年份」。
意思是說,釀造這瓶拉菲紅酒的葡萄,是在1982年從葡萄樹上採收的,距離現在(2019年)已經37年。
年份,是葡萄酒的獨特標記。
宴席上,你還可以留意下,茅臺酒、五糧液等白酒,啤酒、威士忌、白蘭地,它們的酒瓶標籤上,都沒有標註「年份」。
所以,葡萄酒會經常會嘚瑟,「我是個感恩的人呦,我很感激從葡萄樹上摘下來的』那一年』,從那時起,就有了我,所以我把』那一年』標記在酒瓶上,銘記於心。」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2
年份,所有葡萄都是同一年摘的嗎
我們通常會以為,一款葡萄酒裡,所有的釀酒葡萄,都是在同一年採摘的。
但釀酒師和酒商不會告訴你的是,有些釀酒國的法律,也允許「混入一小部分其他年份的酒液」。
比如,智利和南非的葡萄酒,只要75%以上的釀酒葡萄來自於同一年,就可以把「這一年」作為這款酒的「年份」。
當你在餐廳裡,看到一款2017年份的智利紅酒。
這個「2017」,會像風情萬種的姑娘,讓你浮想聯翩、臆想連連。
它的所有釀酒葡萄,是全都是摘自2017年的?
還是,按照智利法律,混入了最多25%其他年份的酒液。
那麼,有2016年採收葡萄釀的酒液?有2015年摘的葡萄釀出的酒?亦或是好幾個年份的都有?
澳大利亞、紐西蘭,所有歐盟成員國,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規定至少有85%的酒液,必須來自同一年。
美國著名的納帕紅酒 Napa Valley ,更是把標準提高到95%。
有時飯局上,朋友請你喝奔富389、407,你猜猜看,它們有沒有混入其他年份的酒液。
(參考閱讀《「奔富389」與「奔富407」,有什麼區別?》)
不過,有些葡萄酒產地,就規定100%的釀酒葡萄採自同一年,才可以作為它的「年份」。
拉菲紅酒、瑪歌紅酒,會拍拍胸脯說,「我們的葡萄都是採自同一年的!」
切!
100%葡萄是同一年的,和混入其他年份的,又沒那麼重要!喝起來也沒什麼兩樣!
不過,你要是嘟著嘴問我,「鄭小塔,我怎麼知道這個年份的紅酒,有沒有混入其他年份的酒液呢?」
我會滿臉遺憾地告訴你,「我也不知道呀!」
It's a secret!
這是酒莊的秘密。
也好理解,就好像我們做菜一樣,上次味道太淡了,多放了些鹽,這次味道太濃了,多加了點水。
加入其它年份酒液的目的,也在於此,用來調配本年份的味道。
3
為什麼有些紅酒沒有年份
在某些場合,你也會遇到一些紅酒,上面就是找不到「年份」。
有次去參加一個朋友婚禮,鄰座姑娘拿著檯面上的紅酒,一臉驚奇,低著頭跟我說,
「鄭小塔,這婚宴上的紅酒都沒有年份的,新郎他們該不是買到假酒了吧?」
我拿過來,細細看了看酒標,對她說,「是真酒啊!有些紅酒上可以不標』年份』的。」
姑娘聽了,似信非信,怕是在想,你該不會是在維護新郎的面子吧。
確實沒有,因為有些紅酒確實是不用標註「年份」的,但確實也有,因為還有一句話,我沒說出口,
「這些不標註年份的紅酒,通常是便宜酒,比如30、40塊一瓶的。」
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遍地都是葡萄,好葡萄都挑出來,用來釀造高檔酒、品質酒,剩下一大堆差些的葡萄。
或者說,有些年氣候特別差,收穫的葡萄,素質都太差了,酒農們站在一旁,不斷嘆氣。
那怎麼辦呢?
還是釀酒唄!釀便宜酒!
這些差些的葡萄,釀成酒液後,加入一些去年、前年品質好的酒液,混在一起,一款味道中規中矩的紅酒就出來了。
但這裡面各個年份的酒液,像是九龍治水,沒有一個是頭,都達不到75%或85%的比例,也就不能標註「年份」。
當然還有一種做法,為了保持歷年來紅酒口感的一致性,跟可樂雪碧似的,味道要百年不變。
於是,把不同年份的酒液混在一起,調配成「標準」味道,這種也是沒法標「年份」的。
但這些沒有「年份」的葡萄酒,沒有多少地位,市場價不會高,多在五六十元以下。
可人們又離不開這些廉價酒,街頭小巷的菸酒店、便利店,銷量最好的,就是它們。
4
年份,有什麼來歷?
人們開始「講」年份,才三百多年歷史。
但它的出現,卻讓樸實的葡萄酒世界,成了一個人情冷暖的階級社會。
在飯局上,這個也是比較有意思的談資。
「年份的來歷,跟玻璃瓶的發明有關」,你可以這樣開場白。
早先的歐洲人,沒有年份的概念,因為那時,玻璃瓶還沒發明,葡萄酒是一桶桶買的。
對,就是那個龐大無比的橡木桶,橡木桶是當時最好的盛酒工具。
那時的英國佬有錢,日不落帝國嘛!
整個歐洲的咖啡,是他們喝的,整個歐洲的紅酒,也是他們買的,一桶桶波爾多紅酒,直往英倫半島送。
不過,講究體面的英國人,哪有年份這個概念,只要紅酒不酸不臭,就往口中灌。
直到17世紀末,玻璃瓶的發明、軟木塞的使用,人們才關注到「年份」這個詞。
葡萄酒裝在小容量的獨立瓶子裡,會隨著時間,滋生出獨特的味道,還各不相同,就有了品鑑上的樂趣和滋味。
其中,年份起到了標記時間的作用。
18世紀末,玻璃酒瓶逐漸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從當初的矮胖「醒酒器」模樣,變成現在可以直立的高瘦酒瓶。
年份開始變得重要起來,因為寫有「年份數字」的標籤,能夠貼在酒瓶上了。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波爾多紅酒有了「年份」上的差別。
(關于波爾多紅酒,可以看這篇《應酬時,客戶問你,「波爾多幹紅是什麼味道?」》)
「這是好年份,紅酒價格貴」,「那是差年份,價格便宜」,「這款紅酒適合收藏」「,那款紅酒適合早飲」。
年份就像是國內的商品房,簡簡單單幾個數字,就把人(葡萄酒)分成了三五九等。
從此,葡萄酒的世界,就有了「貴廉之分」、「等級之分」、「好壞之分」,甚至還有了階級固化(波爾多1855葡萄酒分級體系)。
5
年份與生產日期
不過,你也別把「年份」,當成了「生產日期」。
我知道,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年份就是等於生產日期。
但釀酒,哪有像炒菜那樣,幾分鐘或個把小時就可以出爐的。
年份,是將釀酒葡萄從樹上摘下來,而生產日期,是將酒液灌瓶,包裝成箱,準備上市銷售。
這兩個時間有本質上的差異。
酒過三巡,人往往醉醺醺,你跟大家講概念講邏輯,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這時,你也可以這麼解釋。
年份就像是虛歲,生產日期就像是周歲,年份是「爸爸播種的日子」,而生產日期呢,就是「媽媽生娃的日子」。
此話一出,頓時春色滿堂,喜氣洋洋!
其實,也可以看酒瓶,正面的英文標籤紙上,總是標著「年份」。
背面中文標籤上,註明的是生產日期,「XX年X月X日」,會寫得很清楚。
對於半數以上的葡萄酒來說,從「年份」到「生產日期」,都會相差個一兩年時間,好比是虛歲和周歲的區別。
我在《「小拉菲」跟「大拉菲」,是什麼關係?》提到過,哪怕是拉菲紅酒,從葡萄採摘開始,也至少要經過兩到三年時間,才會出酒莊上市銷售。
但你也別跟我南京朋友似的,總是「望文生義」,愛「抖機靈」。
跟姑娘燭光晚餐,聊到紅酒時,姑娘問他,「82年的拉菲,是什麼時候生產的啊?」
他脫口而出,「你不都說了嘛,82年的拉菲,就是82年生產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