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成本賣10000,醫美企業:我們不賺錢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EMBA微金

幾十元東西,賣幾百元,甚至幾千億,愛美客當真是暴利。

美是一種天賦,且無需證明。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美的嚮往與追求仿佛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習慣,現代社會,「顏值」作為美的淺顯外在表現更是被直接推上了「神壇」。

服裝、美容、化妝品……無數行業在需求的驅使下飛速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美貌未必就只是天賦,通過後天手段做出改變,一樣能夠悅己。

於是乎,醫療美容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可和青睞。

1

市場急劇膨脹

我國醫療美容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幾年消費升級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打造「面子工程」。

根據沙利文相關數據,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自2014年起維持年複合增長率23.6%的增速,預計行業收入規模到2023年將達到3601億元,2018年至2023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進一步提高至24.2%。

醫美市場急劇膨脹,催生出一大批相關的企業,新氧、華韓、鵬愛醫療,還有本周剛剛登陸A股,被稱為「中國玻尿酸三巨頭」之一的愛美客。

9月28日,研發並銷售透明質酸鈉(也就是玻尿酸)的企業愛美客在創業板上市。上市首日,愛美客漲幅高達187.56%,收於340.1元。按照收盤價來算,中籤愛美客的投資者,盈利將高達11.09萬元。

從數據上看,當天機構淨買入金額為4.48億元。很明顯,機構資金在狂熱追捧愛美客。算上之前的華熙生物、昊海生科,國內的「玻尿酸三巨頭」已經全部上市。

玻尿酸,是整容行業最常用的材料,它可以用來墊下巴、隆鼻、填充臉部等。

玻尿酸有著安全、性價比高的優勢,在美容行業大受歡迎。因此最近幾年,愛美客的營收和淨利潤都節節升高。

2017年-2019年,愛美客營收分別為2.22億元、3.21億元和5.5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673.32萬元、1.16億元、2.98億元。最近三年,愛美客的營收複合增長率更是超過50%,扣非後淨利潤複合增長率超過90%,放到整個A股市場都是極為稀缺的存在。

不僅如此,愛美客的毛利率,也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2

茅臺甘拜下風

2016-2018年,愛美客的綜合毛利率在85%以上,2019年這一數字提高到了92.63%。對比來看,以暴利著稱的茅臺,毛利率也不過91.3%。

愛美客的主要產品包括逸美、逸美一加一、愛芙萊、愛美飛、嗨體、寶尼達等,這幾款產品的毛利率均超過了90%,最高的寶尼達甚至逼近99%。

圖片來源:愛美客

又以愛芙萊為例,該產品在2019年的單位平均售價為310.83元,但成本僅為30.41元;毛利率最高的寶尼達單位售價超過2500元,而單位成本僅為32.34元。

幾十元東西,賣幾百元,甚至幾千億,愛美客當真是暴利。

然而放眼整個醫美行業,這樣的現象真的只是個例嗎?

去年5月在美上市的新氧,2016年至2018年的毛利率分別為48.68%、82.62%、85.08%,逐漸增高。

另一家衝刺資本市場的醫美公司藝星,其營業總收入從2015年的4.05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10.3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60%,淨利潤也從1298.1萬元增至1.14億元,兩年間增長近8倍。單從毛利水平來看,藝星的毛利率從2015年的50.4%上升到2016年的54.2%,2017年又回落至53.3%,但公司整體毛利率高於同行水平。

2018年,醫療美容為上市公司朗姿股份帶來的營業收入在公司所有營收中佔比達到18.01%,毛利率為59.9%,超過朗姿股份的時尚女裝和綠色嬰童業務。

毛利率普遍高於50%,也難怪「暴利」成了醫美給人留下的固有印象。

3

醫美能賺錢嗎?

但是,醫美行業真的賺錢嗎?

與上遊的風生水起不同,醫美行業下遊,包括民營醫美機構、大型醫美連鎖、私人診所以及公立醫院整容科,因為競爭異常激烈,有不斷有新玩家湧入,形成了普遍虧損的局面。

曾有機構得出結論:2018-2019年大陸地區醫美機構淨利率出現虧損且虧損面出現擴大,體現出醫美行業競爭之異常激烈。

醫療美容動輒數千上萬元的產品售價,怎麼會使醫美機構不賺錢,甚至有的公司連年虧損呢?

經過一番拆解,我們發現盈利主要「貢獻」給了營銷和人員管理成本。這個道理,似乎和某些理髮店有點相近—— 精裝修的門面讓理髮店開出高昂的標價,過量接待員和理髮師不停推銷辦卡,員工的成本又讓標價徹底難以下降,如此循環。

4

下遊虧損背後

為了更好地探究原因,我們嘗試從上市醫美企業的財報中解讀其中奧秘。主要做醫美連鎖品牌醫院的鵬愛醫療,從總部深圳輻射到全國多地,在深圳、廣州、上海、杭州、重慶、海口、惠州和南昌都有實體醫院和醫生團隊。

圖片來源:鵬愛醫療

從鵬愛醫療的財報來看,該公司的特點是利潤率高,但淨利潤低。2019年,鵬愛醫療的毛利潤高達5.93億元,2018年毛利潤則為5.03億元,毛利率一直保持在66-68%之間。但看淨利潤,2019年淨利潤只有1.38億元,2018年更是淨虧損2.53億元。是什麼導致了高額支出呢?

銷售成本佔據支出榜首。2019年銷售成本高達毛利潤的66%,2018年這個數據更是飆升到了84%,主要的盈利都流向了銷售推廣費用,這包括了大量的銷售人員、線上線下渠道推廣。翻看企業官網,也可以看到諸如「玻尿酸340元」、「美白嫩膚499元」的優惠活動,這些低價優惠活動也是營銷的一環。

管理成本佔支出第二名。2019年管理成本佔毛利潤的23%,2018年佔33%。可見在醫美連鎖機構中,相比醫生,整個鏈條中前後的客服、銷售、運營管理人員的比重要大多了,是一個重人工、重服務的體系。

5

行業面臨風險

不僅不賺錢,醫美行業通常還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關於醫美行業的投訴事件比比皆是。愛美客的幾個大客戶,華韓整形、美萊醫美等,均陷入到大量醫美糾紛事件當中。

「黑醫美」事件頻發,醫美行業還面臨著被整頓、監管的風險。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旦下遊的非公立醫療機構,也就是這些整形醫院發生風險,對於愛美客這種上遊供應商來說,也將受到波及。

目前,三隻玻尿酸股票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140倍、115倍、370倍,可見資本市場給這個行業的估值還是非常高的。

這麼高的市盈率,後面必須要有持續多年的高增長,才能把高估值泡沫消化,一旦行業增速降低,股價將會大幅殺跌。

來自雲掌財經 素材來源:

銳眼看財經《暴利的玻尿酸行業,茅臺也甘拜下風》

聚商圈:《醫美「暴利」背後,是坑你沒商量的套路?》

大美業雲商寶:《行業如此「暴利」,醫美為何掙錢費勁?》

相關焦點

  • 0元購物還能賺錢?花漾醫美涉嫌非法吸存,警方最新回應
    本想「0元購物還賺點錢」,誰曾想或許最終砸進去10萬多?近日花漾醫美涉嫌非法吸存事件在網絡上發酵,據悉,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昨日(12月14日)南都記者得到當地警方最新回應——將會視情況,適時公布案情。但值得注意的是,花漾醫美疑似還在開發新的「賺錢」APP。一買一賣間0元購物還賺了錢?
  • 黑心美容賺錢秘笈:成本幾元的產品敢賣上千元
    這樣算下來,一個美容套盒的成本最多18元。而在美容院裡,這樣漂亮的六件套至少要賣500元,除掉人工、房租、稅務等費用,一盒能有300多元錢的利潤。假如一個月能賣30個套盒,那就至少有一萬塊錢的利潤,你有4家美容院,那就是4萬元呀。
  • 「花漾醫美」暴雷,表面是一個醫美APP,實際卻是一個詐騙工具
    花漾醫美APP利用人們的貪婪心理,採用類似於傳銷的模式,打出了「白拿商品還能賺大錢,月入過萬不是夢」的口號,其操作模式就是花漾醫美APP的會員,可以在平臺上享受「買一賣二」的交易政策,以此來獲得利潤。所謂的「買一賣二」就是花漾醫美APP的會員在平臺上消費10000元以後,平臺會將該產品寄送給買家,而與此同時,買家會得到兩張2折的批發劵,用戶可以以兩折的價格在該平臺購買兩款價值10000元的產品,然後再按照原價在平臺售賣,售賣時間為15天。
  • 美甲產品成本可忽略不計 30元甲油膠可賣近千元
    產品成本可忽略不計 美甲業「小生意」有高利潤  「在這個行業裡,基本沒有人會算產品的成本。」有十多年美甲從業經驗的蘇磊(化名)表示,美甲行業的利潤確實夠大,夠誇張,但也不是每個入行的人都有得賺。
  • 醫美龍頭企業遇冷背後:同質化競爭壓縮利潤,獲客成本高是核心痛點
    然而,隸屬於火熱的「顏值經濟」之下的醫美龍頭企業,卻似乎並未感受到資本的熱情。例如,兩家代表性的醫療美容機構瑞麗醫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瑞麗醫美,HK:02135)和醫美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醫美國際,NASDAQ:AIH)分別於2020年和2019年陸續登陸資本市場。這兩家企業在資本市場頻頻遇冷。瑞麗醫美上市三天便跌破發行價,與顏值經濟火熱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 「醫美光環」下玻尿酸賺錢能力堪比茅臺,兩大龍頭企業登陸科創板大...
    「但是,如此高的毛利率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玻尿酸的成本非常低,只是價格由於品牌溢價而高低不平。相比幾年前,這兩年的行業毛利率已經有所下降,伴隨未來醫學的發展和行業競爭的加劇,玻尿酸很有可能會降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平民價格。」張慧慧認為。
  • 醫美亂象屢見不鮮,美團醫美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
    對於人們談之色變的醫美亂象問題,美團醫美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從千團大戰的最大贏家,到「包攬你的生活」吃、住、用、行、美。美團在各個領域可謂驍勇善戰,美團從美發、美甲延伸到醫美看起來邏輯自洽。但是,做醫美畢竟和美發美甲不同,把關不嚴格,對用戶的傷害不可逆。這就要求平臺對於服務機構的資質審核要更加嚴格,美團發展速度快則快矣,卻有一些隱憂和問題開始暴露。
  • 醫美診所獲客成本高達5000元?
    「瘦臉針580元體驗價啦!」日前,微博上一則醫美廣告讓胡女士動了心:原價2000元一支的瘦臉針,現在打2.9折,折後價不到600元錢,就能讓自己的圓臉變成瓜子臉。然而到了醫院她才知道,只打低價瘦臉針不能解決她的面部美化問題,面診時醫生助理當場給出一套綜合方案——「瘦臉+除皺+填充」,算下來至少得2萬元。
  • 我在醫美「拉皮條」,賺錢越多越虛
    一、「拉皮條」的比醫生更賺錢「傳統醫院特別累,特別是我們學臨床類的,職業前期是非常難的,不僅要值班還要坐急診,周末兩天也經常加班,年假就更不要想了,本科文憑想混個科主任和副主任沒什麼希望,天花板就在主治醫生等著。」
  • 醫美行業真的暴利?毛利率90%都嫌賺得少,「拉客」成本太高
    中國2019年的醫美市場規模達到2500億,近五年複合增長率30%。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的醫美滲透率依然在全球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醫美每千人的每年診療次數僅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韓國的六分之一,很多知名機構預測未來這一行業將繼續保持超高速增長,2025年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可以達到萬億級別。
  • 30元成本賣300元!這家公司比茅臺還暴利!員工只有300人,上市30天...
    來源:雪球男人喝酒、女人醫美。近期二級市場持續暴漲的兩個行業恰好完美詮釋了這句話。本文我們以愛美客為例聊聊這個比茅臺還暴利的玻尿酸行業。0130個交易日暴漲450%利潤堪比茅臺據招股書顯示,愛美客成立於2004年6月,後更名為愛美客有限。2016年5月,愛美客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 「花漾醫美」買一賣二新零售龐氏騙局,是真的天上掉餡餅?還是早有...
    最近看到很多網友在推一個叫「花漾醫美」的平臺,好像還挺火的,我身邊也有朋友在玩,據說是可以免費拿產品,還可以賺錢,並且賺得還不少,月入過萬不是問題!真有這樣的好事嗎?我是不相信的,於是就了解調查了一下,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 醫美暴利神話破滅:價格戰擠壓利潤空間 加快行業洗牌
    醫美產業鏈上遊代表企業有A股上市的三家企業:華熙生物(688363.SH)、愛美客(300896.SZ)、昊海生科(688366.SH)。愛美客上市之後,股價一路飛漲,截至12月14日收盤,愛美客報631.49元/股,市值達759.05億元。
  • 成本幾十售價上萬,醫美江湖「三巨頭」高毛利能持續多久?
    近日,玻尿酸企業愛美客的上市,掀起了市場對醫美企業的廣泛討論。有投資者接受採訪時表示:「愛美客確實很厲害,它剛剛上市的時候,我們就研究了這家公司,想買又下不去手,一個一年盈利五個億的公司,估值400個億,有點誇張。
  • 揭眼鏡行業暴利之謎:30元鏡片賣240多 竟然不賺錢
    (原標題:揭開眼鏡行業「暴利」之謎:30元的鏡片賣240多元,竟然還是不賺錢!)
  • 成本幾十終端售價上萬,醫美江湖「三巨頭」高毛利能持續多久?
    (300896.SZ)的上市,掀起了市場對醫美企業的廣泛討論。 價格大戰下,醫美機構到底是否掙錢? 事實上,作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醫美醫院,充分競爭下利潤相對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居高不下的獲客成本。王月表示,現在醫美醫院的獲客成本差距已經拉得非常大,傳統渠道獲客成本可以高達單客5000元,但一些網際網路等新渠道獲客成本則低得多。
  • 一切不以賺錢為目的的醫美機構都是騙你的
    ----馬克思《資本論》醫美行業與傳統醫療行業相比較,不是為了治病救人,也不是為了提高國民顏值,更不是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目的其實只有一個,賺錢。作為民營醫療機構通俗講也就是私營企業,賺錢就是第一要務,老闆要賺錢,員工要賺錢,醫生要賺錢。於是醫美機構就成了怡紅院的頭牌,一顰一笑都要付錢,有時不但要錢還要命。
  • 「白拿商品還能賺大錢」,「花漾醫美」騙局套路有多深?
    12月8日,鄭州公安官方微博「平安鄭州」發布公告:依法對河南美窩窩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介入調查,請涉及該公司花漾醫美APP平臺業務的受損群眾儘快攜帶相關材料,到公安機關報案。但是,這款APP背後是個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其核心業務和醫美毫無關聯,而是打著醫美旗號進行非法吸儲。據用戶分享,花漾醫美APP上的標價幾乎是其它正規購物平臺同樣商品零售價的50倍左右。
  • 「白拿商品還能賺大錢」,這家「醫美」騙局套路有多深?-虎嗅網
    12月8日,鄭州公安官方微博「平安鄭州」發布公告:依法對河南美窩窩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介入調查,請涉及該公司花漾醫美APP平臺業務的受損群眾儘快攜帶相關材料,到公安機關報案。但是,這款APP背後是個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其核心業務和醫美毫無關聯,而是打著醫美旗號進行非法吸儲。據用戶分享,花漾醫美APP上的標價幾乎是其它正規購物平臺同樣商品零售價的50倍左右。
  • 賣早餐到底賺不賺錢:洋快餐早餐最賺錢
    人力、原材料、租金等各項成本一輪接一輪地往上漲,雖然多數早餐供應點生意火爆,但是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不賺錢」、「微利」是多數經營者對早餐的評價。不過,在政府的推動和市場強大的需求下,眉州東坡等本來經營正餐的企業卻開始涉足早餐。早餐難道只是「賠本賺吆喝」拉人氣的邊緣業務?本報記者深入一線調查,對各類早餐從業者進行採訪,了解早餐市場真正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