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出息、成大器,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養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我們來看看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是怎麼說的吧!
陳鶴琴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被譽為是中國「幼教之父」。
陳鶴琴先生不僅學前教育有很深的研究,他還非常重視家庭教育,陳鶴琴認為:
兒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關係著人一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
陳鶴琴先生在《陳鶴琴教育文集》上卷中還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提到了「作為父母必須清楚的3件事」,我覺得非常值得分享出來。
陳鶴琴先生經過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的研究,總結出孩子的心理有這幾種表現:好遊戲;好奇;好群;喜歡野外生活。
家長想要讓孩子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只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這幾種心理就能收穫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某些知識或常識;趁孩子對某些事物好奇的時候教他一些常識;讓孩子在群體中學會合作、互助、溝通等情商能力;帶孩子儘可能親近自然,學習關於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也是這樣,兒子7歲前,愛玩遊戲、好奇心強、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玩、喜歡戶外環境。在給他做啟蒙的時候就更明顯了,如果我陪他玩一個遊戲時需要學什麼東西他一遍就能學會,如果幹讓他學,他就很牴觸學著特別費勁。
陳鶴琴先生還提到為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的步調要一致(教育方法)、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
其中,「真正的愛」這個詞很重要,幾乎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可以有些愛的方法是錯的,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愛」。
從陳鶴琴所提出的幼兒園教學原則中的這幾條基本可以概括:
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
父母真正的愛既不是「溺愛」也不是「拔苗助長」,而是根據孩子的能力教孩子自食其力,鼓勵他、用積極的方式暗示他學習更多能力。
比如孩子2歲左右可以用勺子的時候,家長就不要頓頓都餵飯了,可以讓孩子自己拿勺子吃。
不單單是能自己吃飯,獨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鍛鍊雙手和大腦的機會更多,思想上會更獨立、頭腦也更聰明。
陳鶴琴先生認為教育是源於生活的,作為父母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雖然絕對了些,但也確實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大概率也會是差不多的人。
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家長要先從自身開始改變。
這裡是小蔣談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