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陳鶴琴:做父母,一定要清楚這5件事

2021-03-02 微言教育

點擊上方微言教育,一鍵關注我們!

陳鶴琴先生(l892—1982)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教育專家,生前曾任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為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資格了,其實不然。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養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懂得養孩子的方法?有什麼資格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怎樣養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兩方都充分而又正當地發育?這些,都該弄得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現在根據我十數年來的經驗,把怎樣做父母的道理和各位談談。


(一)孩子的軀幹。一兩歲的小孩子,他的軀幹,與他全身的高度作比例,比我們成人要長些,四肢反而短得多。所以孩子站得久了,很容易變成歪腿以及足背彎曲等病。做父母的,要設法多給孩子坐著玩兒遊戲的機會,減少兩腿支持軀幹重量的疲勞。最好備幾種搖椅,三輪腳踏車這一類遊戲器具給孩子玩,還要在走廊、花園等處,安置幾隻矮的凳子,孩子們玩得倦了,可以坐下來休息休息,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很有益。

(二)孩子的心臟。我們知道小孩子的心臟,比成人跳動得快,所以小孩子如做長久劇烈的運動,很容易發生危險。做父母的應該留心孩子遊戲的情形,如果孩子玩得氣喘籲籲的,要設法勸他去休息或是引導他做別的玩意。比如帶領孩子到草地上玩,讓他躺在草地上,或在草地上爬,都可以的。

(三)孩子的消化力。小孩子的消化力很弱,吃東西又不會細細的咀嚼。做父母的,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給孩子吃,還要留心適當的分量,每日三餐以外,最好少吃零食。這幾點關於身體方面的狀況,和我們成人完全兩樣,做父母的要認識清楚,才能使孩子得到適宜的養護。


(一)孩子是好遊戲的。三四歲大的孩子,在家庭裡喜歡把椅子推來推去的玩,有時還要和弟妹等把椅子抬來抬去的玩,拿到一根木棒,或是一根竹竿,就要這裡敲敲,那裡敲敲,有時還要背著當槍放。所以小孩子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還須玩具來幫助。做父母的,應該為孩子備些良好的玩具,使孩子得著充分的遊戲,強健孩子的身體,快樂孩子的心境。

(二)孩子是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孩,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看見路上汽車來了,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的鑼聲鼓聲響了,總要跑出去看看;看見一塊冰,總要伸手去摸摸,遇到不懂的事,總要問個明白。做父母的應該讓他去看,去摸,還要答覆他所問的話。這樣,孩子才能知道汽車是什麼東西,鑼鼓場裡玩的什麼把戲,冰是怎樣冷,如是就可獲得許多關於日常生活的知識。

(三)孩子是好群的。小孩子喜歡和許多人在一起玩的,如果叫他離開同伴,他就要哭。兩歲的小孩,就要和同伴遊玩,到了五六歲,這個好群心發展得更加強了,假如此時沒有伴侶遊玩,他一定要覺得孤苦不堪了。做父母的要引導孩子,常和弟妹等在一起遊戲,倘有鄰家的孩子跑來遊玩,父母要表示歡迎。倘若他們在一起造房子,造橋,或是排隊做小兵,父母們見了,要說兩聲好,鼓勵他們成功。因為這種活動,一定要互助、合作,才能玩得滿意。互助、合作,乃是人類生活上最重要的條件。

(四)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高興,終日在家裡就不高興。有許多孩子在家裡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不能到外邊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應該在空閒的時候,帶著孩子到外面去遊玩,讓他們在曠野裡跑來跑去,看看草木的樣子,看看飛禽走獸的形狀,看看天空的顏色,採採野花,拋拋石子,這種野外的遊玩,對於小孩子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的影響。

上面所說:(1)好遊戲,(2)好奇,(3)好群,(4)好野外生活,這幾點都是小孩子心理上的表現,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而且要依照這些表現的情形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做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小孩的,可是愛的方法,很容易弄錯。有些父母,看見孩子亂翻東西,或是吵鬧不聽話,就去打他罵他。有些父母,不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狀況,往往因為自己的成見,把孩子管束得像囚犯一樣。於是什麼殘忍、暴躁等惡性,也隨之長大了。輪到他做父母時,不知不覺的,便把他自己以前從父母處學得的方法,又教給自己的孩子,以致一代一代地受到惡劣的影響。

父母愛小孩的真正方法,要顧到小孩的需要。比如:

(一)孩子會自己吃飯,做父母的應該讓他自己吃,不要嚼爛了餵他;並且要購置一套桌子、凳子、碗、碟等適合孩子的吃飯用具,不要叫孩子站在椅子上或在椅子上放小凳子給孩子坐著吃飯,這是很不妥的。

(二)孩子穿的衣服,應該顧到孩子所喜歡的顏色和式樣,只要穿得舒服而且寒暖適度就行了。不要給他穿著我們成人式的長袍馬褂,高領大袖,妨礙他的奔跑,使孩子感覺不方便。

(三)孩子睡覺,應該讓他單獨的睡在小床七,不要和父母同睡一床,而且小孩子的睡覺時間,至少要在十小時以上,我們成人睡覺時間,至多不過八小時就夠了,這一點,做父母的要特別注意。

(四)父母帶著孩子出去遊玩,應該讓他自由的跑跳、歌唱,切勿握著孩子的手牽著。

(五)家庭一切設備,如門上的拉手,窗口的插銷,以及面盆、手巾等都應該顧到小孩子的使用。

父母愛小孩,應根據上面所舉的例,施行合理的愛,才可以免去錯愛。但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溺愛,也是不妥當的。有些父母把孩子當著寶貝,孩子要怎樣便怎樣,一天到晚不住嘴的吃東西,父母不加禁止,也不讓孩子勤勞一點,活動一點,逼著孩子坐著,文文雅雅的讀書、寫字,日久,孩子因為沒有活動,感覺痛苦,看見書本就害怕,不獨知識沒有長進,身體也日漸瘦弱了,父母本是愛子女的,但結果父母反害了子女了。所以錯愛固然不妥,溺愛更加不妥。愛,一定要明白愛的方法,才能把小孩養得好,教得好。


父母對於小孩子的觀念有什麼錯誤呢。比如:

(1)小孩是一個小人。因為父母把小孩看成一個雛形的成人,要縮短他當小孩的期間,使他早點成為一個大人,好做大人的事,於是小孩的地位,就根本抹煞了,小孩的利益也就被人忽略了。

(2)小孩是父母的財產。俗語說:「積穀防饑,養兒防老。」可見為父母的,是已經把兒女當做資產看待了。父母如今在兒女身上用的錢,比如在商業上放出的投資,將來還要生利息,可以收回來的。這樣一來,小孩子便成為父母的附屬品,而失去了他們的獨立人格了。

(3)小孩子是錯的,父母是對的。常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見得一切的理,都是父母的,一切的錯,都是兒女的了。可是我們若仔細研究一番,拿合理的眼光看過去,在普通情形之下,小孩子大都是對的,父母大都是錯的。小孩子雖然有時發生錯誤,那錯誤也大概是父母的錯誤所引起來的。

我們現在要改正上面三種錯誤的念頭,第一,要把小孩看做小孩,不可妄想縮短他做小孩的時期,不可剝奪他在小孩時期中應該享受的權利。第二,要尊重小孩的人格,不可把他當做資產看待,自私的愛,算不得真愛,惟獨不自私的愛,才能算得真愛。要知道教養兒女,乃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你能培植小孩,那便是為國家盡忠,為人類服務。第三,要打破自己的成見,遇見什麼問題發生,應該虛心研究,是否孩子的錯,就是孩子的錯,也是自己的錯,不可冤枉孩子。

除了上面三種錯誤的念頭而外,父母們又時常在行動上犯了兩種錯誤:(一)父母們一有不睦,當著孩子的面,便爭吵起來,甚而有時動武,這樣,便在兒童腦海中留下極不好的印象。(二)父親或母親心中有什麼不高興,而又不便與家人衝突,便拿小孩子出氣,以發洩胸中的鬱悶,這樣,小孩就痛苦極了。

怎樣改正這兩種錯誤的行動呢?第一,父母最好不要彼此吵鬧,倘若必須吵鬧胸中才覺得舒服的話,那末最好的方法,便是關起門來,在自己臥室內吵鬧一番了事,千萬不要給孩子們看見,聽見。第二,父親或母親如若心中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最好彈琴、唱歌來消遣,或到外面去散步、遊逛,也可以消釋悶氣,切勿在孩子身上出氣,當著孩子的面拍桌子打板凳,也是不可以的。


這一項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小孩子生來都是好的,生來都是無知無識的,父母怎樣做,小孩子就怎樣學。做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直接間接影響小孩子的。所以父母是怎樣一種人,他們的孩子大概也是怎樣一種人。不過小孩子的環境不限於父母的一舉一動,也要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但是父母的影響比任何影響來得快。父母喜歡喝酒,小孩子大概也喜歡喝酒,父母喜歡吸菸,小孩子大概也喜歡吸菸。父母說話吞吞吐吐,沒有條理,小孩說話也不知不覺的像父母一樣,總之,做父母的行為好,小孩的行為大概也是好的。反過來說,做父母的行為壞,他的小孩子的行為大概也是壞的。所以父母教養兒女,一定要以身作則。諸位聽眾,對於這句話,大概都能明了,可是實際上一般做父母的能確守奉行的,恐怕十無二三。

總而言之,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在負有極重大的責任,惟有能好好教養兒女的人,才配得上做父母的資格。假如拿孩子做了試驗品、犧牲品,那真對不起孩子。我希望做父母的人,留心我今天所說的話,教養自己的孩子,不獨孩子得到幸福,父母得到安慰,就是社會、國家也要受到不少的利益呢!

 

來源 | 選自《陳鶴琴教育文集》上卷


相關焦點

  •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談家庭教育:作為父母要清楚的3件事
    >中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被譽為是中國「幼教之父」。》上卷中還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提到了「作為父母必須清楚的3件事」,我覺得非常值得分享出來。一、清楚孩子的心理是如何發展的陳鶴琴先生經過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的研究,總結出孩子的心理有這幾種表現:好遊戲;好奇;好群;喜歡野外生活。家長想要讓孩子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只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這幾種心理就能收穫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作為父母必須清楚的五件事
    做父母的,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給孩子吃,還要留心適當的分量,每日三餐以外,最好少吃零食。這幾點關於身體方面的狀況,和我們成人完全兩樣,做父母的要認識清楚,才能使孩子得到適宜的養護。兩歲的小孩,就要和同伴遊玩,到了五六歲,這個好群心發展得更加強了,假如此時沒有伴侶遊玩,他一定要覺得孤苦不堪了。做父母的要引導孩子,常和弟妹等在一起遊戲,倘有鄰家的孩子跑來遊玩,父母要表示歡迎。倘若他們在一起造房子,造橋,或是排隊做小兵,父母們見了,要說兩聲好,鼓勵他們成功。因為這種活動,一定要互助、合作,才能玩得滿意。互助、合作,乃是人類生活上最重要的條件。
  • 陳鶴琴:怎樣做父母?
    做父母的,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給孩子吃,還要留心適當的分量,每日三餐以外,最好少吃零食。這幾點關於身體方面的狀況,和我們成人完全兩樣,做父母的要認識清楚,才能使孩子得到適宜的養護。第二,做父母的必須曉得孩子的心理是怎樣的發展。(一)孩子是好遊戲的。
  • 35年前的今天,拿兒子做實驗,推行活教育的教育家陳鶴琴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陳鶴琴小傳:拿兒子做實驗,在家創辦第一個幼稚園的兒童教育聖人【1982年12月30日】35年前的今天,拿兒子做實驗,推行活教育的教育家陳鶴琴逝世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是中國現代兒童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研究的開創者
  • 陳鶴琴: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他主張,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才能取得成效;要教育好兒童,首先要學會怎樣做父母。他指出:「幼稚期(自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父母對小孩子有「從小教起」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責任。
  • 陳鶴琴: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
    陳鶴琴·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原則5:父母不要經常對小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等話語。原則6:父母要經常表揚和稱讚孩子所做的事情,哪怕是做錯了,也要找到閃光點。原則7:父親要努力做孩子的夥伴,乃至朋友。原則8:父母應經常與孩子互動,比如一起玩遊戲、一起戶外運動、一起閱讀、一起看電影。
  • 端午假期三天,想家庭教育更有效,這件事要做,這件事一定不能做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又要來了,這也意味著,開學還沒多久,孩子們又要放假了。小麥認為,端午假期三天,想要家庭教育更有效,這件事一定要做,這件事一定不能做!3天假期,忍住不要逼孩子學習前面那件事是一定要做的,
  • 陳鶴琴家教故事
    陳鶴琴聽到後不禁心頭一震。他把一鳴叫到身邊,蹲下來輕輕地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只見一鳴點了點頭,跑到保姆跟前,仰起臉來說了聲:「大姐,對不起!」保姆的臉上有了笑意,挽起一鳴的手帶他去玩了。事後,陳鶴琴又在琢磨這件事。他想,一鳴這樣小,就會罵保姆,妄自尊大,這決不是天生的,而是做父母的沒有好好教訓孩子的緣故。
  • 陳鶴琴: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活的教育」
    陳鶴琴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
  • 談戀愛一定不能做這5件事
    戀愛不像婚姻那麼多限制,很多時候只是情侶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可是談戀愛有些事情還是不能做的,否則容易影響感情關係甚至你以後的人生,比如以下這5件事兒:談戀愛一定不能做這5件事!因為問題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不存在,相反只會愈演愈烈,所以遇到情感問題一定要懂得及時溝通解決,不要選擇逃避。
  • 家有女兒,父母不一定要「富養」,這5件事一定要告訴她
    說起養育孩子,很多人都會告訴你一句話「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這是育兒領域最大的一個謊言。因為無論是教育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不能只關注孩子物質方面的教育,而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5件事,比富養更重要。教女兒,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的5件事1、先聽再教家有女兒的父母應該發現了一個問題:女孩相對於男孩會有更多的情感需求
  • 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都做了下面5件事
    平時不怎麼管孩子,還要責怪孩子不聽話,這是什麼天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畢竟父母那一輩跟孩子的代溝是很大的,隔了一輩,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啟蒙教育家,如果你突然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不良的習慣,那你就要從日常生活中好好觀察了,是不是因為自己平時沒有帶孩子,給公婆帶孩子的原因。
  • 國立幼稚師範學校——教育聖人陳鶴琴在贛州三、二事
    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有「四位聖人」,有學者這樣評價他們:陶行知是鄉村教育的聖人,晏陽初是平民教育的聖人,黃炎培是職業教育的聖人,而陳鶴琴,是兒童教育的聖人。陳鶴琴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被譽為「中國幼教之父」、「中國的福祿貝爾」。
  • 想要孩子更優秀,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教導想要孩子更優秀,其實與父母有很大的關聯,俗話說「最好的教育是來自於父母」。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習慣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不管多忙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一、捨得陪伴 平常父母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內心缺少關愛,安全感不足就會用外表兇悍的方式來偽裝自己。幼年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充足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養成樂觀、溫柔等美好品格;相反,如果父母很少陪伴孩子,親子溝通少,就容易養成孩子內向、敏感或是叛逆的性格。
  • 6歲女孩大呼「爸媽太噁心了」這件「丟人」的事,父母一定要做
    ,最尷尬的事,莫過於孩子「說真話」。「性」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可這件「丟人」的事,父母一定要做。重要的性,影響孩子一生裡》中,作者教給我們4個步驟: 首先,問孩子看到什麼,初步了解孩子對這件事的理解 最後,要和孩子拉勾,這是爸爸、媽媽和你之間的秘密,不能對任何人說。
  • 父母再忙,也要親自對孩子做這四件事,他人無法取代
    很多時候,媽媽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樣做才算給孩子全部的愛,因為光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遠遠是不夠的。一些父母會選擇讓長輩來幫忙帶孩子,自己既可騰出時間工作,又能下班後陪伴孩子,省去很多麻煩。但越來越多的媽媽擔心長輩過於溺愛孩子,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自己又出於要忙工作的原因無法兼顧,只好選擇順其自然。
  • 這十件事,最積「陰德」,一定要多做!
    要想積累陰德,惠及子孫,一定要多去做這十件事,並且要在做這些事情時,做到為善而人不知,這樣才能積累到陰德福報。古人常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是在告訴我們,決定的我們禍福吉兇的全部因素,無非就是命和運。在佛家看來,「命」就是「因」,「運」就是「緣」,因緣和合就是決定你福禍吉兇的因素。
  •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誰對誰錯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此語一出,滿堂喝彩。想必這句話對於很多教師行業的人太熟悉了。很多老師也是因為受到這句話的影響,前僕後繼,不怕辛苦都要把自己的學生教會。甚至有人把這句話當做了座右銘,希望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對待孩子不能有任何偏見,如果孩子學不會,肯定是自己的教學有問題。
  • 將兒子作為實驗研究對象的陳鶴琴
    「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對陳鶴琴先生,你了解多少?也許你的第一反應是,那個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也許你更深層次的了解到了他的「活教育」理論;也許你對他印象深刻只因他為推動教育發展將自己兒子作為了實驗研究對象……那我們今天就來全面的認識一下這個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吧!
  • 孩子青春期太重要,這8件事家長值得做,父母一定要知道
    老師家長們,這個話題,一定要認真看看,這段時間用對了力氣,可謂是事半功倍;這段時間出了問題,真的會讓人追悔莫及!02、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做到8件事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但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