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教導
想要孩子更優秀,其實與父母有很大的關聯,俗話說「最好的教育是來自於父母」。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
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習慣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
一、捨得陪伴
平常父母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內心缺少關愛,安全感不足就會用外表兇悍的方式來偽裝自己。
幼年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充足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養成樂觀、溫柔等美好品格;
相反,如果父母很少陪伴孩子,親子溝通少,就容易養成孩子內向、敏感或是叛逆的性格。
二、捨得讚美
孩子童年時期自信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的鼓勵,鼓勵就像是養分一樣,讓孩子這棵小樹逐漸成長。
如果家長經常打擊孩子,孩子就會產生自我否定感,認為自己就是不行的,變得自卑、內向。
三、捨得立規矩
2~6歲時孩子性格及行為習慣的關鍵塑型期,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習慣就很難再更改了。有些家長太寵溺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不管是打人還是懶惰都不去管,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事了。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兩歲時家長就應給孩子立下基本的規矩了。
四、捨得放手
有些人都成年了心智還不成熟,一有事就推卸責任,恨不得時刻躲在爸媽身後,這就是典型的「巨嬰」,和父母的事事包辦離不開關係。
母愛是為了分離而生,孩子早晚要離開你獨自生活,在此之前他必須從外到內地學會獨立。如果家長捨不得放手,事情替孩子做,主意替孩子拿,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依賴性,無法獨自面對這個社會。
教育上的捨得會帶給家長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不是事無巨細,不是傾其所有,而是有所保留的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