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2月2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馬超)「校長,為什麼專業課老師講的例題頭頭是道,我自己做時卻一頭霧水?」
「校長,我們專業畢業能做什麼?」
「立公增能,知行合一——我與龔校長一席談」座談會日前在南開大學辦公樓舉行,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出席會議,他叮囑在座學生要重視公共課程的學習,打牢基礎,將個人的興趣專長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注重自己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揚長補短,「淡定」地面對挫折。
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楊克欣,學工部負責人及新生輔導員與會,共同傾聽來自該校新生代表的心聲,解答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
校長教你學公共課:打好基礎,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校長,我認為大一新生的公共課太多,佔用了學習專業的時間,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面對新生毫不客氣的「吐槽」,南開大學校長的回答也不算太「客氣」:「我認為,不管什麼專業的學生,不會微積分就算不得大學生,這是我作為『理工男』的管見。」龔克以獨特的「校長風格」進行解答,贏得笑聲掌聲一片。
龔克認為,大一學生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學好專業」,而是「打好基礎」,因此大一的學習應當以公共課學習為主,涉及少量專業課,從寬泛的基礎出發,培養起科學的思維方式。
「比如數學這門公共課,它是訓練嚴謹邏輯思維的科學,而不是簡單的算術,更不能稀裡糊塗地做題。」龔克從數學這門公共課程談起,他說,數學研究的是「變量與變量之間的聯繫」,聯繫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全面因素對變量的影響,「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條件變化結果就會隨之發生變化。
龔克說,這樣的「數學思維方式」對做事情也會產生影響。在處理社會問題過程中有時候並沒有唯一的解,條件的變化的影響一定要全面且有重點地把握,比如,我們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追求富強民主不能以民族分裂為代價,在面對這些具體的現實問題時,我們應當進行「優化考量」
龔克又講到另一門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其中包含了最基礎的「為人」、「處世」的原則。「你們在大一的時候一定要重視看起來和高中時代差不多的基礎課程,並從中悟出與高中學習的不同之處。」
龔克說,「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強大的本領,對於知識要像欣賞字畫一樣「常看常新」,不斷「與時俱進」,領悟出新的東西,這就運用到了文科的思維方式。
龔克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很多學科都在科學化,對定量分析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很多分子的合成都是通過計算完成而不再需要在實驗室裡瓶瓶罐罐地實驗」,這對數學能力的要求也不斷增長;而在人文素養整體提升的社會環境之下,對文科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人文基礎的夯實顯得更為重要。
他還說,「課程已經在儘量刪減,留下的一定有留下的道理,所以,請大家一定重視公共課的學習,在大一時期,這比專業課更加重要。」
校長教你學專業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校長,為什麼專業課老師講的例題頭頭是道,我自己做題時候卻一頭霧水?」
「校長,我們專業畢業能做什麼?」
「什麼都能做!」面對大一新生的迷茫,龔克堅定的鼓勵仿佛給現場注入一劑「興奮劑」。
龔克說,所謂專業,很多同學更多地關注於它的「專」,即和別的專業不一樣的地方,其實反而應當關注和其他專業「相通」之處。所謂「通才」的培養絕不是把所有知識都灌輸給學生,這也做不到;老師講解例題也並不是要求學生只會做幾道例題,而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這一類的問題,做到觸類旁通。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一些專業的就業出了問題,我認為不是專業有問題,而是學生對專業的學習有問題」。龔克說,高考考生在報考專業時,對時下熱門專業盲目性地趨之若鶩,固然造成就業市場中的「供過於求」,但根本原因在於:你不夠強大,即專業學得還不夠好。
龔克說,也許諸如「膠捲製造」這樣的專業的確是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被取代,但對於大部分專業來講,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是在需求5000人的情況下,以前3萬人報名,現在是10萬人報名。「但只要是需求存在,作為本專業的學生就應當學到最好,如果說連5000人的範圍你都入圍不了,那不是專業不好,是你在專業裡學得不夠好。」
對於大一學生普遍存在的迷茫,龔克認為,一方面應當藉助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幫助,另一方面他以親身經歷告訴學生,現在學習的專業乃至今後所從事的職業更多是「被選擇的結果」。因此「有時候不必把一切都規劃得很清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龔克指出,作為學生,把大方向定好,從小事做起,一門功課一個知識點地學習積累,他說,學會學外語、學會數學、學會做化學試驗,看似是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但將來「被選擇」的時候,以前所付出的種種努力都會體現出來。通過一個人能學好A、學好B、學好C的過去,就可以證明未來出可以學好D、E、F。
龔克再次強調,「你們在經歷著一個比我們的時代發展更快的時代,你們一定要打好基礎,大學是什麼?當你走出校門,把大學中所學習的具體知識都忘記,剩下就是大學。那麼剩下了什麼?是素質,是能力。」
校長教你玩轉社團:發展情商,揚長補短
「校長,大學除了打好基礎,學好專業,是不是還應當發展其他的素質和能力?」
「如果大學四年成績都特別好,但卻沒參加過社團活動,這是不行的。」龔克分析了當前的評價體系,他說,爭取好的分數沒有錯誤,但單憑考試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是不充分的。
他希望大家明白,在學校裡某門課程考試的成績、名次,過20、30年後看並沒有那麼重要,如果有一個人拿著自己當年的成績單去某學校應聘一個教職,告訴人家當年這門考試是第一名,所以能夠勝任這個崗位,這是顯然是丟分的,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在用當年的成績單作為資本,他的潛力令人擔憂。
龔克建議,新生除了學習,還要參加一些社團、協會或是其他組織的活動,這些平臺提供的不僅是專業領域的知識,更能鍛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發展這種情商是非常必要的。未來即便是在科研崗位,對情商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大科學時代通常是「團隊作戰」,團隊協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如果每門考試都掛科,也是不可以的。」龔克建議新生「在同時間段只參加一個社團」,善於做好時間管理,用來深化專業、發揮長處、彌補短處的時間要分配好。儘管當前學校還是以學業評價為主,但學生應當認識到光有學業評價是不完善的,在現有測評體系裡沒有測評到的東西很有可能是自身存在的薄弱環節。
龔克說,全面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就要想辦法彌補,「你們這個年齡還是可以『揚長補短』的,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就只能夠『揚長避短』了。」
楊克欣向在座新生介紹,兩個月前大家入校不久時做的「公能」素質測評就是當前學校在評價機制上所作出的探索,測評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過學生的自我總結、他人評價、群體評價,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自己,促進主動發展的意識。儘管目前尚未沒完全用使用綜合評價體系,但已經邁出重要一步。
校長教你應對「二元困境」:頂住壓力,努力尋求解決方法
「校長,我有一些『想做的事』,但也明白有一些『該做的事』,您覺得哪個更重要?」
「校長,我很想學好我的專業知識,但我們平時上一百多人的大課,和老師基本沒有交流,沒有討論……」
「校長,我很想學好英語,但英語課安排得太少,平時也沒有語言環境……」
「校長,我想學一門小語種,但是學校的小語種課程是不能選修的……」
對於新生入學半學期以來遇到的各種困難,龔克首先鼓勵同學們「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法」。龔克實事求是地講出學校的困難,他說,對於學校現有資源條件大班教學,對於一些課程有所限定是不可避免的,但「大班教學、小班討論」的模式是值得提倡的,在國外一堂課老師講幾百頁教材也是常有的事情。
他鼓勵同學們敢於嘗試和老師預約有準備的討論會,同時他鼓勵在宿舍中形成學術討論的氛圍,宿舍中的學風建設十分重要。
龔克認為,應當把當下「該做的事」變成「想做的事」。興趣是最大的動力,但興趣從哪裡來?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真實的過程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也許你的專業不是自己的第一選擇甚至認為它很無聊,這沒有關係,要善於建立自我激勵機制,從『無聊』的事情中找到動力,這是自我管理很重要的方面。」
龔克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發展要持有開放的心態。他說,所有的學科都是在和其他學科衝擊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和外界交往最頻繁的時候發展得最為燦爛,閉關鎖國後恰恰相反。不光是國家,個人也是這樣,作為社會上的個體,力量非常渺小,個人的願望要成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願望,個人的興趣和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相一致,否則就是很無奈的興趣,不要把興趣放在這樣一種境地。
龔克指出,新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能夠堅持,頂住壓力,渡過難關,同時要善於與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
「和你的輔導員交朋友,校長信箱也可以反映問題。」龔克這樣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