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眼下就快過年,每家每戶都在準備年貨。每到這個時候,走到街上就能聞到濃厚的年味,不僅如此,孩子一到過年也會比平常更加激動,因為吃過年夜飯就能拿壓歲錢。
單位王姐一到過年就長籲短嘆,絲毫沒有要過年的興致,同事們一看覺得好奇。一次喝下午茶的空擋,她就和我們說了理由。
原來王姐的老公近兩年的腰間盤突出特嚴重,做不了重活,在家接點編輯兼職,一個月也就四千來塊。他的外甥年年在王姐家過年,也就前兩年外甥大學畢業了,月工資近兩萬多,還管老公拿壓歲錢。
一來二去,王姐就不想給了,原因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還拿紅包,工資又是舅舅的六倍!關鍵舅舅家裡也有老有小,她疑惑外甥怎麼好意思繼續拿這些錢呢?
聽到這,我們一行人覺得心裡有疙瘩,也覺得怪怪的。我問:「不能不給嗎?」王姐說:「我們那的規矩是沒結婚就得給,而且還越包越大。今年還得給外甥1500的紅包。」她說完後就搖著頭笑了。
中國地大物廣,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習俗。像廣東地區,紅包一般不會超過500塊,而部分地區的紅包卻一超再超。這樣一來,拿紅包的一方會滋生搶劫心理。試想一下,高高興興地去拜年,一個小孩攔在你面前,再三強調不給紅包就不給進門,亦或是工作兩三年的後輩毫不客氣上來搶你的紅包,遇到這些情況,儘管不是大事,心裡也有疙瘩。
再者小孩拿了紅包有攀比心理,而年輕人拿了巨額容易產生懶惰心理,關鍵是小孩還有父母管著,年輕人父母想管也不合適。
所以壓歲錢發到幾歲才合適呢?網友們給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網友七月和:紅包只是圖個吉利,結果因為錢數而變得現實。要我說,孩子懂事了就不應該給了。
網友風落:在我們老家,孩子一旦工作就不應該再拿親戚的紅包。紅包表面是個利是,其實就是變相地給孩子零花錢。
網友晨晨的豬:反正我現在沒結婚就有紅包拿,家境過得去的親戚給,我就拿;家境不好的親戚給我,我媽就會給雙倍,最後我再把紅包給回媽媽。
網友易歡:什麼時候不給還是得看當地的習俗,當然了,紅包只是圖圖吉利,沒必要因為幾十塊鬧得不愉快,小孩子無所謂,有工作的年輕人得有些眼力見了。
孩子多大年紀就不要給壓歲錢了?別超過這個歲數,不然弊大於利!
傳統文化裡壓歲錢是為了保孩子平安,只要孩子成為大人了,就不用再給。按照我國的法律,孩子到了18歲就已經是成年人了,只要過了這個年紀,大人就不該給紅包了。
如果一味地給孩子紅包,可能會有這兩種壞處。
1、 養成依賴心理
阿晨今年剛畢業,賴在家裡不出去找工作。奶奶問他幹嘛不工作?阿晨笑著說:「我還有三萬紅包錢沒花完,過不了多久又有紅包,傻瓜才出去找工作!」奶奶一聽,竟無法反駁。阿晨是家裡的獨苗,又沒結婚,在今年是能繼續拿紅包的。
在前文中,多次強調紅包只是利事,並不是年輕人待在家裡的藉口。如果阿晨今年再拿紅包,那麼他又會藉口身上有錢,而不去工作。紅包的本意是圖吉利,而年輕人因為巨額紅包養成了依賴心理,便違背了大人們的初衷。所以到了一定年紀,大人最好看著給紅包。
2、 過於自私,不懂人情世故
珍珍已經是上班族了,由於當地的習俗,只要沒嫁出去就有紅包拿。恰好小舅的作坊倒閉了,哪知珍珍一去到小舅家,便大喊:「阿舅,我的紅包呢?」站在她身後的舅媽頓時臉就黑了。小舅掏出紅包時,珍珍媽捏了女兒好多次,可珍珍還是收下了。
並不是說工作的人不能收紅包,收了之後也要懂得禮尚往來;而且親戚家的經濟條件不好時,再要求給紅包。從人情角度上看,未免有些苛刻!壓歲錢有個寓意就好,紅包也是表面上的吉利,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收穫最大的安穩。
春節又要到了,說起壓歲錢,可謂是幾人歡喜幾人愁。長輩給晚輩紅包,是圖一個好彩頭,撇去各種客觀因素,本意是好的。
很多孩子因為紅包產生許多不勞而獲的強盜思維,也成了事實。如果年輕人太依賴於紅包,做父母應該控制一下,請求親戚暫停發紅包,或者是減少金額;而還沒工作的孩子,父母更應該管教好。
今日話題:家長朋友們,過年你們準備包多少紅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