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C先生,是鄉裡的豪族,但到了C先生的父親時,就家道中落,社會地位不斷沉淪,家財逐漸耗盡。C長大就沒過上什麼真的好日子。父子倆也沒少被鄉裡另一位豪族U先生欺凌。為了生意,C先生還欠了U先生一大筆債。幾乎傾家蕩產。為了還債,C先生只得把兒子H過繼給U家,然後遠赴外鄉創業。
十多年後,C先生創業初有小成,還鄉,打算重整旗鼓、重振家業。兒子H在U先生的養育下也長大成為一名青年。U先生想,同在一個鄉,當年對C先生自己也有乘人之危,佔了對方便宜的。日後低頭不見抬頭見,C先生終歸有些家底,是鄉裡的豪族,不可迴避,不如就此賣個人情,積點德,把H還給C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將來指不定哪天還得依靠C呢。
C先生這時只是初有小成,根基不夠深,同時也不願得罪U先生。另外,H畢竟這些年在鄉裡長大,和各方面都熟悉,可以為家裡做點事。也不多談,就歡迎H回家了。並且說,以後你的事我都不多管。原來怎麼樣就怎麼樣,你高興就行,一切照舊。而且,我是你老子,我最愛你,我可比U先生開明。可以給你更多的權利,你自己管好自己就行。咱們父子倆,井水不犯河水。
H小子就這麼回了家。他的工作是什麼呢?憑著自己對兩家都熟悉的優勢,在兩家之間做買賣中間人。不能說他一點本事沒有,但他主要還是依靠C先生:他的工作,他的住宿,他的吃喝拉撒,他的前途,都得靠C家。
但這位H小子是個不明實務的「巨嬰」。他還是只認自己的養父U先生,而對待他百般好的C先生,卻是橫看豎看都看不順眼,時不時就指責和挑刺:當年U先生對我怎麼怎麼樣,U家多麼光鮮,我活的多麼快樂,我多有面子。你啥都不懂,就是一個土老帽。C先生說:我可是對你百般好,我給你工作,管你吃,管你用,管你住,什麼地方對不起你?當年你在U家的時候,他可沒少管你。你什麼事都向他請示,你不聽話他還揍你。我卻真是能不管就不管,由你去。你為何如此待我?H小子說,人家U家就是好,人家是老錢,就是有文化,有教養,有腔調,家裡什麼東西都是高檔貨。人家才是鄉裡的頭面。我得虧在他家長大,才有今天這樣的帥氣和品味,才能成為鄉裡的大家都羨慕嫉妒的小夥兒,您老人家撒泡尿照照自己?你有資格教訓我?我跟你回家也是給你面子。你少管我。哦,不,我要自立門戶,自立門戶!
C先生聽到H小子這麼說,再想到U家當年是怎麼欺負和凌辱自己的,氣得發抖。兒子H確實很不肖,敢這樣侮辱老子。但氣歸氣,歸根結底,這還是自己的親身骨肉,血濃於水啊!當年造成這個局面,把H過繼到U家,也不是H的過錯,還不是自己家道中落麼。要想開一點。C先生就想方設法滿足H,對他百般好,希望挽回他的心意。
可是無論C先生怎麼努力,怎麼待H好,這小子就是不買帳,而且更可氣的是,C先生越對H好,H小子越自以為得意,越對C先生不屑一顧:我是靠的我自己才有今天的呀;我在U家長大,受到了最好的薰陶,所以才有這個本事,能料理U家以及眾豪族的生意,你能離開我?沒我你就完蛋。今天我說了,要自立門戶!你必須對我管吃管喝,承擔對我的責任。我要什麼你都得給我滿足。這輩子就是你欠我的!你要不滿足我,不要怪我罵你老頭子。不要怪我砸東西,不要怪我鬧事,我還敢到鄰家指罵你。我才不怕你這個老頭子!
C簡直氣壞了。實際上,家業已經復興,生意做得一天比一天大。U家其實非常依賴與C家的生意。這個工作交給H做,無非是他的一點老本。但欣慰的是,自己還有另外兩個小兒子P和S,一路跟著自己創業成長,雖然還年輕,但也有少許成就,在鄉裡有點名氣,將來可以承擔更多。H這樣對待老子,以後就應該好好培養P和S,讓他們接班,不能把家業交給H這樣的不肖反骨。
H看不到這一點,以為C先生的復興都是靠的H,都是依賴U家。他眼裡沒有一點老子,在老子頭上撒尿也無所謂。
C是想懲罰H,有時很衝動,真恨不得把H痛扁一頓,掃地出門,但:
一來C終歸是個厚道、傳統之人,認為這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血濃於水,不想傷害他;
二來鄉裡鄰居觀念傳統,同時又八卦,又不懷好意,巴不得C家出點問題。假如家族撕逼的事情傳出去,鄉裡可能會以家風不正、傳統價值觀被破壞為由集體杯葛C家,落井下石。H小子看清楚了這一點,成天叫囂要把家裡的事情捅出去。
讓C先生一時頗為為難,不知如何應對。
但C先生也發現,再不斷的、無原則的、無條件的對H這個不肖巨嬰做出退讓,非但不能收買他的心,而且還會起到反作用——更多的縱容和溺愛只會讓H覺得自己就是最重要的,老爸離了他就不行,他一切所得都是應該的,對老爸的感恩、敬重和敬畏反而更少。
因此,C先生意識到,必須對H給予懲戒,讓這個巨嬰充分感受到:自己歸根到底靠的是老爸、沒了老爸自己屁都不是。但同時,也別搞得太過嚴重,比如別傳出去讓全鄉都知道,別讓八卦的鄰居拿來說事。在外頭該誇還得誇自己的兒子。就讓H小子默默吸取教訓,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讓H小子知道,最愛你的還是老爸,老爸就是給你個教訓。
所以,管管這個巨嬰是必須的了。但究竟如何去管,才能達到效果,並且能夠正麵塑造孩子的人格,為以後良好的父子關係奠定基礎呢?
大兒子H不聽話,C先生每日是又氣又愁。還好小兒子S喜得貴子,C先生每天抱抱孫子,還是十分高興。這天來到孫子坊間,看到兒媳婦買了好些育兒書,就順便翻了一下。這時打開其中一本書:
——John Medina的《Brain Rules for Baby –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Zero to Five》(《讓孩子的大腦自由》)。
C先生打開了其中一章,「教育有道德的寶寶」,提到了如何教一個好小孩,在教育和懲戒方面要注意和遵循哪些原則。C先生發現居然對自己頗有幫助,就津津有味的讀了下去。
一、懲戒的原則和要素
C先生現在知道,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特別在其成長、建立價值觀的關鍵階段,需要蘿蔔和大棒兼具,不能光有大棒,或者光有蘿蔔,而是兩者兼具。要並且能夠正確地予以懲戒,引導孩子邁向正確的方向。
C先生還知道,大棒——即懲戒——有幾個執行要素。
1、懲戒必須夠分量(it must be PUNISHMENT):大棒就是大棒,沒有痛感不叫大棒。懲戒不能輕描淡寫,要讓孩子能夠感知嚴重的後果,使用他最不喜歡的負面刺激進行懲戒(但又止於對其施行虐待)。只給排糖,從來不予懲戒,就不可能培養一個好孩子。
2、懲戒必須是一貫的(it must beCONSISTENT):其一,懲戒是建立在一定的原則和規則上的,有一定的觸發標準;其二,孩子每次違規,則必須受到懲罰。所以,滾燙的火爐能夠迅速改變孩子的行為——火可沒有通融和彈性,每次手指觸碰到火,就會被燙傷,有了一慣性,才會讓大腦建立規則。對孩子絕對不能法外施恩,不能自己破壞規則,必須一貫的依照既定原則及標準執行懲戒。
3、懲罰要迅速、及時(it must beSWIFT):懲罰不能延時,而要及時,在事後馬上發生。懲罰越是及時,學習效果越好,這是幫助孩子在因和果之間建立聯繫,將懲戒背後的標準「內化」。
4、也必須讓孩子有安全感(it mustbe EMOTIONALLY SAFE):在進行懲罰的時候,你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是安全的,沒有更大的危險。父母即便在懲罰時,也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其實是真正關心他們,而不至於因為被懲罰形成心理傷害。唯有這樣,才能使懲罰發揮最大作用,幫助孩子理解、接受內化懲戒背後的原則和標準
5、需要對懲罰的規則進行清晰的解釋(itmust be based on rules that are explained):如果對孩子進行懲戒,那麼就需要對孩子就規則進行詳細的解釋: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規則?為什麼要如此執行?這種規則背後的理據和邏輯是什麼?父母的期望是什麼?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C先生看了大有啟發。以前確實做得不夠呢。接著往下翻,發現懲戒還有具體的方法論:
1、 可以讓孩子犯錯誤,然後自食其果(letting them make mistakes: punishment by application):這種方法見效最快,實例是:只要孩子手指一碰到火爐就會被燙到,下次自然他就不會隨便觸碰火爐。能夠親身體驗結果的反射性學習是對孩子見效最快的,也是已知最有效的懲罰措施。在這種模式下,在維護孩子總體安全的大前提下,父母並不需要做什麼,讓孩子嘗試,犯錯,然後承擔後果。採用「消極療法」就可以。
2、 「拿走玩具」,通過消除有利刺激進行懲罰(taking away the toys: punishment by removal):拿走孩子們喜歡的東西,通過消除有利刺激(即剝奪)進行懲罰。例如,如果孩子打了妹妹,就不讓他參加生日聚會或禁止他外出玩耍以示懲戒。這種剝奪式的懲戒只要應用得當,就可以持久的改變孩子的行為。這個方法下,要關注的是,僅僅是懲戒行為本身是沒有教育意義的,在懲戒的時候,還要對孩子進行正向教育,讓他們知道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
C先生合上書,思緒萬千。許多人不知道,當年其實不是C主動把H過繼給U,而是U生生把H霸佔。這麼多年,H畢竟是在U家長大,和本家親手養大的孩子完全不同。H既已長成,價值觀也已形成,一時半會兒改過來是不現實的,C先生眼下只能承認這個事實。另外,他也必須顧及家族在鄉裡的形象,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與長期發展,例如在外人面前可能還得適當誇誇孩子,維護眼下形象。但同時,還是要結合鄉裡的民風、習俗、傳統,尋找一個能夠真正約束H,與兒子H長期相處的合適方法。
但有一點他是肯定的:進一步的縱容、溺愛派糖無益於現狀。蘿蔔用得太多,反而讓孩子更加驕橫和目中無人。只有適當的採取懲戒,才能幫助兒子真正理解現狀,幫助形成好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
二、懲戒的實踐
夜深人靜,C先生又根據書本,一條一條對自己過往對待H小子的方式做了一些回顧。
1、 懲戒是否夠分量?
C先生反思到,我一直就是寄希望H小子能理解我和他的關係,知道我待他的好。我總是跟他說,「希望你能好好反省!」「我對你有足夠的信任,相信你能變好」「你本質是一個好孩子。前途遠大」。而且,C先生對H小子是非常寵愛,H要什麼,就給什麼,哪怕自己拮据,對H從來是無條件的支持(當年H小子要打遊戲機,也掏錢給他買了一臺,結果他打成了近視眼,還怪到老子頭上)。老人家總是相信H能夠被感化、感召,能夠改邪歸正,回歸C家,所以不斷派糖。但是從來沒有真正給H懲戒。
再回想,在H還小的時候,C先生是打過弟弟一回的,狠狠地打,皮開肉綻。H現在還依稀記得,說,看你當年是怎麼打弟弟的。有本事你來打我。C先生知道,H並不確信老爸會揍自己。但如果自己這麼大了,老爸還出來拳腳相加,那H一定會離家出走,要自立門戶,鬧得全鄉都知道。C先生當年也是年輕,現在怎麼可能再打孩子呢。
除此之外,C先生從來沒有表達過還有任何其他的懲戒方式。H小子也從來沒有想過還有這樣的可能性。H腦海裡唯一的可能性停留在挨揍。
C先生想,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些別的懲戒方法呢?比方說H小子還在用我的信用卡附屬卡。我就不能給停卡一個月麼?還有他在家裡住,在家裡吃飯,卻從來不給家裡交一分錢。我要他分擔夥食費、物業費、電費、水費、暖氣費、住宿費呢?C先生一想,H小子其實完全依賴C家,是靠著C家的。讓H小子知道這個事實並非難事。必須要想到新的懲戒的方法,並且敢於使用新的懲戒方法,才能讓H嘗到顏色。
2、 懲戒是否一貫?
這些年來,H小子是一年比一年不像話了,越來越明目張胆,變本加厲,不把老子放眼裡,要在老子頭上拉屎拉尿。H小子難道不知道家規麼?但C先生想到,「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懲戒,並始終懲戒」這一條,完全做不到。H小子沒有任何預期老爸可能出手教訓。相反,H小子屢次三番、越來越不像話地破壞家規,老爸只是批評幾句,然後默默忍受,什麼都沒有做。這家規可以隨意踐踏,那也就成一紙空文了。
一貫性的原則,看來也是沒有做到。
3、 懲罰是否迅速、及時?
C先生沉思:前兩條就懲戒的分量、懲戒的一貫都沒有做到,那及時性也就免談了。H小子在過去幾年是屢次三番犯錯誤,破壞家規,而且越來越嚴重。但老子出於愛子之心,確實就沒有給予任何懲罰。考慮到及時性因素,這個時候再去懲罰H小子前兩年幹的壞事已經太遲了,這個巨嬰無法就此建立因果聯繫。以後是H小子幹壞事之後,要當機立斷、迅即懲戒,讓他清楚知道後果,不能拖個半年一年,這樣效果就不顯著了。
4、 是否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C先生大喊:這是我做得最好的一條!每天,我都在對這個孩子說,你是我的親生骨肉,我能對你不好麼?我能不愛你嗎?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你是C家大家庭的成員,血濃於水、一家親……這些話,說得太多了。
俗話說,「上趕著不是買賣」。還有,「人就是賤」,「敬酒不吃吃罰酒」。這話說多了,H小子會不會覺得我們C家就是靠他的?沒了他不行?他反而硬氣起來了。沒有懲戒加上過分的安全感,顯然是反效果。
5、有沒有對懲罰的規則進行清晰的解釋?
C先生反思到,自己是訂立了家規。其他幾個兒子跟自己長大,都非常清楚家規是什麼。H是在別家長大的,每天跟他說,但不能確定他真的明白家規裡的每一條指的是什麼。H小子也不知道違反家規意味著什麼。必須承認,對待跟著自己長大的幾個兒子,懲戒是非常嚴格的,對H小子,念及他在別家長大,總是對他網開一面,採取不同的標準。沒有對他違反家規的事情進行懲戒,沒有讓他嘗到後果,也就不能說明家規的嚴肅性,更不能趁熱打鐵在懲戒後對家規進行解釋了。
5、 對懲戒方法論的使用如何?
C先生總結了一下兩個方法。
1)「可以讓孩子犯錯誤,然後自食其果」。最近,H小子非常不像話,把老爸氣的夠嗆,老爸確實是這麼做的,批他幾句,儘量不理他,希望他咎由自取。H小子驕橫跋扈,頤指氣使,家族裡的人都不太喜歡他,不愛跟他來往、互動。H小子在家裡肯定孤立了一些。在鄉裡,雖然有些敵視C家族的人會幸災樂禍,甚至鼓動H,但也有些人對他的行為有看法。大家和他的互動也減少了。
C先生本來想,我不去理他,慢慢的,一年兩年,他是能看到負面結果的。最終他會知道大家不喜歡他這樣。他混不下去了,最後會來求我,和我妥協。
但C先生有個毛病就是心太軟,總是想到這是自己的親身骨肉,血濃於水。儘管鬧得非常不愉快,但H小子一張口,C先生還是儘量滿足。並且帶上一句:「相信你會變好的!」「老爸最愛你!」。但C先生發現,這種滿足不是辦法,「孩子犯了錯誤,然後自食其果」,堅持幫助他,不就是阻礙他自食其果麼。這不是懲戒,反而是縱容和鼓勵。不是辦法啊!
2)「拿走玩具,通過消除有利刺激進行懲罰」。C先生想,我還真沒有想過拿走玩具。最近H小子連續鬧了好長時間,搞得鄉裡都知道了。他來找我,我給他說的是「老爸一如既往愛你。相信你。你好好反省,只要回歸,老爸還會給你更多。」「你最近缺什麼?能幫的我就幫你。」蘿蔔和大棒,善良寬厚的C先生確實打心眼裡只想到蘿蔔。
半夜三更,C先生點上燈,打開書,又合上,關上燈,徹夜難眠。
也許育兒書說的對。人類歷史這麼多年,這就是規訓孩子的道理,只是用更系統的語言說出來而已。自己不也是這麼長大的麼?自己其他幾個孩子不也是這麼帶大的麼?對不聽話的孩子,鼓勵必要,但也得規訓和懲戒。心疼、溺愛、縱容,最終也許非但幫不了孩子,還會害了孩子,害了自己,害了這個家。
要想到一個讓孩子回歸家族、認同家族,成為明日棟梁的長久之計。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