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因愛陪伴你的第165天
和你一起,做堅持成長的自己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這本書是《規訓與懲罰》,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現代社會是一個規訓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知識和權力互為生產關係。透過這層關係,權力對人的控制越發深入。通過這本書會讓我們對現代社會的運行機制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知。
解讀內容素材來源於得到平臺的每天聽本書。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傳統的權力只能控制人們的肉體,而無法控制人的思想。它只能通過殘酷的刑罰來恐嚇人們,從而獲得人們的服從。而現代社會的權力,卻化身為知識,讓我們主動認同它,遵守它。我們處於控制之中,卻自以為是自由的。這種權力控制無聲無息,卻更加牢固,也更加成功。
福柯是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繼薩特之後法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福柯學識淵博,研究領域橫跨哲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在所有的人文學者裡,他的著作是被引用最多的。法國年鑑學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稱他是「當代最光彩奪目的思想家」。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大師哈貝馬斯也認為,福柯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人。
在這本書中,福柯深入闡釋了現代社會中知識與權力的關係。他認為,現代社會是一種規訓社會,權力能夠進入人心,自動運行,進行更加嚴密的控制。知識和權力互相生產,一體兩面,人在其中被剝奪了主體性。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是福柯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本書作為福柯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學術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作品。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今天的解讀將會圍繞3個方面來進行:
1. 規訓社會。揭示了現代社會其實是一個大監獄,權力對我們的控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加緊密,也更加的成功。
2. 抑制性權力和生產性權力。它揭示了現代社會當中權力與知識的關係,
3. 權力與知識的網絡,這方面能讓我們了解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
要理解福柯的理論,首先要區分一對概念: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之間的演變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叫「現代化」。歐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地方。在他們的現代化之路上,有幾個重要的裡程碑。
首先,歐洲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教會對人們的思想束縛被打破了。人們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來追求真理和幸福。工業革命帶來了大機器生產,人們發現了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建立了現代民主政治。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的關鍵性變化是人們掌握了理性和科學,火車能夠跑起來,靠的不是上帝,而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瘟疫能夠被控制,不是因為祈禱起了作用,而是有了專門的醫生和藥品。
藉助理性和科學的力量,人們馬不停蹄的製造機器,開採礦山,改造自然,發展生產。世界的面貌一天天的改變,而我們如今所熟悉的現代社會就這樣誕生了。
在主流觀點中,現代化是一個高歌猛進的歷史進程。因為現代化,科技進步層出不窮,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生活水平節節高升。進步主義者們相信,在理性和科學的指導下,我們最終能夠建設起一個自由、民主、繁榮的烏託邦社會。
但是在具有強烈批判色彩的哲學家那裡,事情並不這樣簡單。他們對現代所標榜的理性、科學和進步觀念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德國大哲學家尼採曾有個著名的觀點,文明是對人性的壓抑,這個觀點深刻影響了福柯。在尼採看來,人們雖然從上帝的權力中掙脫了出來,但是理性和科學卻更加徹底地剝奪了人們的自由和激情。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深,這種壓抑和剝奪越來越嚴密了。社會的管理者們不僅要利用理性與科學來改造自然,還想拿來治理社會的方方面面。這種嘗試,最先在監獄中取得了成功。通過對酷刑和監獄歷史的分析,福柯敏銳地洞察了現代社會中權力運行的秘密。
福柯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現代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大監獄。這裡的監獄是一個比方。
他想表達的是,從傳統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從外表上看,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文明,也越來越人道。但是從本質上來看,權力對人們的控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加的緊密,更加的隱蔽,也更加的有效。
因為權力作用的機制不再是懲罰,而是規訓。
規訓簡單來說,就是用紀律,教育和規定來監視和訓練人們,讓人們能夠自動的聽命於權力。
福柯發現「規訓社會」的一個突破口,是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所設計的圓形監獄模型。這是一種「全景敞視監獄」。
監獄由一個中央塔樓和四周環繞著的單人牢房組成。站在塔樓上往犯人的牢房望過去,犯人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但站在牢房中,只能看到中央的塔樓。塔樓裡沒有燈光,沒法確定塔樓裡到底有沒有獄警。
如果你是被關在牢房裡的囚犯,一種被監視的恐懼會進入你的內心,時時刻刻提醒著你塔樓裡的獄警可能正盯著你,而實際上塔樓裡的獄警可能正在呼呼大睡,甚至塔樓裡一個人都沒有。
這個圓形監獄的厲害之處,就是能夠讓犯人自我監督。就算獄警不在,也不敢輕舉妄動。權力現在不需要人手來實施,也可以自動運行了。這個權力在人們內心自動運行的過程,就被福柯稱作「規訓」。
在福柯看來,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一個規訓社會。它不需要真的懲罰人,就能讓人變得服從。它也不需要一直緊盯著每個人,就能讓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接受它的指導。所以現代社會中,權力變得更加隱秘,也更加有效了。
例如網際網路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混亂和無序。因為當人人可以躲在一個虛擬的ID後面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的言行會帶來什麼後果,現實當中的法律就很難約束到網上的人們。為了管理這種混亂,這幾年國家開始大力推行網絡實名制,手機號只要不實名的就會被停機,網絡帳戶不實名的,也將無法使用服務。
就像有學者指出,網絡實名制最大的作用,並不是方便追查那些真正的犯罪分子,而是讓我們普通人能夠自我監督。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會被執法者看到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對自己的言行考慮再三了。
福柯觀察到,在現代化進程中,這套來自監獄的權力運作機制,逐步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學校、軍隊、醫院等等地方,都建立在這套科學的權力運作機制上。
比如在學校中,也有這麼一套訓練學生的系統。上課下課都有嚴格的規定,教學的內容不是因材施教,而是由統一的教學大綱來規定。試卷上不允許奇思妙想,只有接近標準答案才能得分。
原本充滿個性的孩子,在考試和紀律的流水線上,慢慢變得千人一面,失去了創造力。
在揭示知識與權力關係之前,我們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權力:「抑制性權力」和「生產性權力」。
德國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給權力下了一個定義,權力就是當你受到反對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自己意願的能力。這是一種抑制性權力,也是很經典的,比較符合我們常識的權力觀。比如小時候你想看電視,但是媽媽不允許你看電視。這個場景下,你的媽媽相對於你,是有權力的。她的意願壓倒了你的意願。
但是福柯指出,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抑制性」的權力越來越難以奏效了。因為它必然伴隨著對別人意志的直接壓迫,而誰會願意被別人壓迫和驅趕呢?他敏銳地觀察到,一種更加隱蔽、更加有效的「生產性權力」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權力披上了知識的外衣。
比如當你想買某款手機時,卻聽了身邊電子產品達人的建議,買了另一款。在這個情境中,這位電子產品達人對於你,行使了權力。只不過,這種權力不是逼迫你改變了選擇,而是你最後的決定完全是出於自願的。改變你想法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所掌握的知識。在這裡,知識生產了權力。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福柯指出,知識俘獲了人的心靈,改造了人的身體,讓人主動認同權力的控制,甚至樂在其中。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叫「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在英語裡,power既可以表示「力量」,也可以表示「權力」,如果從福柯的角度來解讀這句話的話,那就應該是:「知識就是權力」。
這裡談到的知識,並一定是「正確」的知識。它可能是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也有可能是媒體上的主流看法,也有可能只是一些道聽途說。
在現代化的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尊崇理性和科學,他們相信在理性的精神,科學的方法下,通過鑽研各個學科,積累起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棟宏大而完善的知識大廈,抵達可靠的真理。
但是以福柯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者對這種樂觀的態度有些不以為然,福柯認為,所謂的知識,只不過都是權力的產物。從宗教掌管的知識,到科學家掌管的知識,在福柯看來,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本質上並沒有進步可言。
福柯的這個觀點批判性極強,甚至顯得有些極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是對那些以理性為代表的觀念性的批判。但是批判不意味著什麼都全面的否定。以今天的目光來看,福柯多少有些矯枉過正。如果我們徹底否認理性,否認知識,否認我們創造的諸多進步,那麼我們的歷史和文明都會因此陷入一種虛無的狀態,這顯然也是不行的。
因此對於福柯的理論要辯證的來看待。
權力是由人掌握的,知識也是由人掌握的。
在福柯這裡,人只是權力與知識作用的對象。人不是主體,而是客體。在福柯的世界中,沒有主體。就好像上面的理想狀態下的圓形監獄裡沒有獄警一樣。
沒有主體來實施的權力,就是無法反抗的權力。只要人生存在這張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就無法擺脫被規訓的命運。
福柯的這個論斷,給後世的哲學家們出了一個難題,在現代社會當中,人們是否真的失去了主體性呢?如果真的失去了,那麼我們能否找到可行的路徑,尋回人的主體性呢?
這些問題直到今天也是哲學家們鑽研和爭論的焦點。
知識在人際網絡中不斷地延伸,生產著權力。這樣一層一層地影響下去,就形成了一個個鏈條,最後編織成一個權力和知識的網絡。權力隨著知識一起,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了起來。傳統的權力,是金字塔式的,中心式的。而知識生產出來的權力,是網絡化的,去中心的。福柯稱它為「彌散的權力」。
在這樣一張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網絡裡,我們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被各種各樣的權力操控著,卻還以為自己是自由的。
我們不停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藝術班,因為別人告訴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知識對人們的規訓和指導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案例之一,應當是鑽石的營銷。早就有許多的資料表明,鑽石的儲量並不低,一直有巨大的礦藏被發現和開採。它的審美價值在主流的寶石之中也並不突出。但是通過一系列的廣告造勢,明星代言,媒體公關,鑽石被塑造成了愛情的象徵物,「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誕生於1946年廣告語,直到今天依然膾炙人口。難怪有人說,鑽石是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
通過這些,我們能夠發現知識與權力關係的理論,讓我們對社會運行的底層機制,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
如果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福柯的理論同樣可以有很大的啟發性。比如,在創投領域,學會「講故事」才能打動投資人。所謂的講故事,就是生產一套有關產品和業務的知識。用故事去打動投資人,本質上就是用知識去製造權力,調動社會資源。網際網路興起之後,「意見領袖」群體崛起,他們活躍在各行各業,有些是電子達人,有些很懂美妝,有的是情感大師。無論你在什麼領域有了更多的知識,你就有了把它變現的資格。
再來說說權力生產知識,在福柯的眼裡,一切知識都只是權力的副產品。
這裡說的知識是包括各種觀念、見解在內的廣義的知識。為了獲得人們的認可和信任,這些知識都會被它們背後的權力包裝成客觀真理的樣子。
例如19世紀,有一種宣揚黑人低劣的顱相學的盛行,跟種族主義的醫生和莊園主的大力宣揚是分不開的。所謂的顱相,就是顱骨的樣子。這種學術的主要觀點認為,一個人顱骨的樣子決定了他的精神特質,比如當時一個有種族主義的醫生認為,黑人的顱骨比較大,而這個區域掌管的精神特質是崇拜,黑人之所以是奴隸,正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容易服從。
這個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簡直是荒謬至極,但是這個學說在當時的美國南部的蓄奴州,簡直火的一塌糊塗。很多有種族主義立場的醫生都抱有這樣的觀點。
種族主義者的權力生產知識,推廣知識。只要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就可以把謊言像真理那樣傳播。
權力生產知識,也因為是權力決定了,哪一種理論可以被人知道,哪一種說法被權威的聲音判定是正確的。因為個人的眼界和智力是有限的,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憑藉外界的指引來決定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當人們身處在某一種權力系統下,能獲取到的知識其實是被預先決定了的。
例如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在整個社會的知識網絡中,主要有兩種力量在流動,一個是代表科學的進化論,一個是代表神學的神創論。在接受唯物主義教育的人眼裡,進化論顯然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誰能真的證明進化論嗎?恐怕絕大部分人都不行。因為當初我們在課本上學習進化論時,只是粗略的了解了幾個支持進化論的例子,並沒有進行系統的論證。
但是我們都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我們在學校裡早就被教會了一套觀念,那就是科學是比神學更先進的,科學家的話是值得信任的。
科學的權力預先控制了人們周圍的網絡節點,於是它就能在我們的腦海中生產這個知識。而我們卻還以為是自己增長了知識,學到了文化。事實上我們只是這套權力與知識體系的一個媒介而已。
而在基督教信仰比較牢固的地方,宗教的權力也在人們的腦海中生產著神創論的知識。
包括像「進化論」這樣的科學理論,也是在科學佔優勢的學校和社會中才得到大力的推廣。
福柯並不在意這些學說到底誰是誰非,他要揭示的,就是我們所接受的知識,是權力作用的結果,而並不是正確戰勝了錯誤的結果。這一點,在科學前沿問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比如轉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氣候變化是不是科學家自導自演的騙局,這些真相撲朔迷離。
1.知識俘獲了人的心靈,改造了人的身體,讓人主動認同權力的控制,甚至樂在其中。
2.權力隨著知識一起,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了起來。知識生產出來的權力,是網絡化的,去中心的。福柯稱它為「彌散的權力」。
3.權力決定了哪一種理論可以被人知道,哪一種說法被權威的聲音判定是正確的。當人們身處在某一種權力系統下,能獲取到的知識其實是被預先決定了的。
4.在福柯這裡,人只是權力與知識作用的對象。人不是主體,而是客體。
5.沒有主體來實施的權力,是無法反抗的權力。只要人生存在這張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就無法擺脫被規訓的命運。
以上就是《規訓與懲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漠雨。
和你一起,做堅持成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