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訓與懲罰》解讀

2021-02-20 因愛知識分享

今天是因愛陪伴你的第165

和你一起,做堅持成長的自己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這本書是《規訓與懲罰》,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現代社會是一個規訓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知識和權力互為生產關係。透過這層關係,權力對人的控制越發深入。通過這本書會讓我們對現代社會的運行機制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知。

解讀內容素材來源於得到平臺的每天聽本書。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傳統的權力只能控制人們的肉體,而無法控制人的思想。它只能通過殘酷的刑罰來恐嚇人們,從而獲得人們的服從。而現代社會的權力,卻化身為知識,讓我們主動認同它,遵守它。我們處於控制之中,卻自以為是自由的。這種權力控制無聲無息,卻更加牢固,也更加成功。

福柯是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繼薩特之後法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福柯學識淵博,研究領域橫跨哲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在所有的人文學者裡,他的著作是被引用最多的。法國年鑑學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稱他是「當代最光彩奪目的思想家」。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大師哈貝馬斯也認為,福柯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人。

在這本書中,福柯深入闡釋了現代社會中知識與權力的關係。他認為,現代社會是一種規訓社會,權力能夠進入人心,自動運行,進行更加嚴密的控制。知識和權力互相生產,一體兩面,人在其中被剝奪了主體性。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是福柯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本書作為福柯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學術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作品。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今天的解讀將會圍繞3個方面來進行:

1. 規訓社會。揭示了現代社會其實是一個大監獄,權力對我們的控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加緊密,也更加的成功。

2. 抑制性權力和生產性權力。它揭示了現代社會當中權力與知識的關係,

3. 權力與知識的網絡,這方面能讓我們了解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

要理解福柯的理論,首先要區分一對概念: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之間的演變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叫「現代化」。歐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地方。在他們的現代化之路上,有幾個重要的裡程碑。

首先,歐洲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教會對人們的思想束縛被打破了。人們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來追求真理和幸福。工業革命帶來了大機器生產,人們發現了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建立了現代民主政治。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的關鍵性變化是人們掌握了理性和科學,火車能夠跑起來,靠的不是上帝,而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瘟疫能夠被控制,不是因為祈禱起了作用,而是有了專門的醫生和藥品。

藉助理性和科學的力量,人們馬不停蹄的製造機器,開採礦山,改造自然,發展生產。世界的面貌一天天的改變,而我們如今所熟悉的現代社會就這樣誕生了。

在主流觀點中,現代化是一個高歌猛進的歷史進程。因為現代化,科技進步層出不窮,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生活水平節節高升。進步主義者們相信,在理性和科學的指導下,我們最終能夠建設起一個自由、民主、繁榮的烏託邦社會。

但是在具有強烈批判色彩的哲學家那裡,事情並不這樣簡單。他們對現代所標榜的理性、科學和進步觀念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德國大哲學家尼採曾有個著名的觀點,文明是對人性的壓抑,這個觀點深刻影響了福柯。在尼採看來,人們雖然從上帝的權力中掙脫了出來,但是理性和科學卻更加徹底地剝奪了人們的自由和激情。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深,這種壓抑和剝奪越來越嚴密了。社會的管理者們不僅要利用理性與科學來改造自然,還想拿來治理社會的方方面面。這種嘗試,最先在監獄中取得了成功。通過對酷刑和監獄歷史的分析,福柯敏銳地洞察了現代社會中權力運行的秘密。

福柯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現代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大監獄。這裡的監獄是一個比方。

他想表達的是,從傳統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從外表上看,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文明,也越來越人道。但是從本質上來看,權力對人們的控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加的緊密,更加的隱蔽,也更加的有效。

因為權力作用的機制不再是懲罰,而是規訓。

規訓簡單來說,就是用紀律,教育和規定來監視和訓練人們,讓人們能夠自動的聽命於權力。

福柯發現「規訓社會」的一個突破口,是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所設計的圓形監獄模型。這是一種「全景敞視監獄」。

監獄由一個中央塔樓和四周環繞著的單人牢房組成。站在塔樓上往犯人的牢房望過去,犯人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但站在牢房中,只能看到中央的塔樓。塔樓裡沒有燈光,沒法確定塔樓裡到底有沒有獄警。

如果你是被關在牢房裡的囚犯,一種被監視的恐懼會進入你的內心,時時刻刻提醒著你塔樓裡的獄警可能正盯著你,而實際上塔樓裡的獄警可能正在呼呼大睡,甚至塔樓裡一個人都沒有。

這個圓形監獄的厲害之處,就是能夠讓犯人自我監督。就算獄警不在,也不敢輕舉妄動。權力現在不需要人手來實施,也可以自動運行了。這個權力在人們內心自動運行的過程,就被福柯稱作「規訓」。

在福柯看來,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一個規訓社會。它不需要真的懲罰人,就能讓人變得服從。它也不需要一直緊盯著每個人,就能讓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接受它的指導。所以現代社會中,權力變得更加隱秘,也更加有效了。

例如網際網路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混亂和無序。因為當人人可以躲在一個虛擬的ID後面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的言行會帶來什麼後果,現實當中的法律就很難約束到網上的人們。

為了管理這種混亂,這幾年國家開始大力推行網絡實名制,手機號只要不實名的就會被停機,網絡帳戶不實名的,也將無法使用服務。

就像有學者指出,網絡實名制最大的作用,並不是方便追查那些真正的犯罪分子,而是讓我們普通人能夠自我監督。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會被執法者看到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對自己的言行考慮再三了。

福柯觀察到,在現代化進程中,這套來自監獄的權力運作機制,逐步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學校、軍隊、醫院等等地方,都建立在這套科學的權力運作機制上。

比如在學校中,也有這麼一套訓練學生的系統。上課下課都有嚴格的規定,教學的內容不是因材施教,而是由統一的教學大綱來規定。試卷上不允許奇思妙想,只有接近標準答案才能得分。

原本充滿個性的孩子,在考試和紀律的流水線上,慢慢變得千人一面,失去了創造力。

在揭示知識與權力關係之前,我們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權力:「抑制性權力」和「生產性權力」。

德國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給權力下了一個定義,權力就是當你受到反對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自己意願的能力。這是一種抑制性權力,也是很經典的,比較符合我們常識的權力觀。比如小時候你想看電視,但是媽媽不允許你看電視。這個場景下,你的媽媽相對於你,是有權力的。她的意願壓倒了你的意願。

但是福柯指出,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抑制性」的權力越來越難以奏效了。因為它必然伴隨著對別人意志的直接壓迫,而誰會願意被別人壓迫和驅趕呢?他敏銳地觀察到,一種更加隱蔽、更加有效的「生產性權力」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權力披上了知識的外衣。

比如當你想買某款手機時,卻聽了身邊電子產品達人的建議,買了另一款。在這個情境中,這位電子產品達人對於你,行使了權力。只不過,這種權力不是逼迫你改變了選擇,而是你最後的決定完全是出於自願的。改變你想法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所掌握的知識。在這裡,知識生產了權力。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福柯指出,知識俘獲了人的心靈,改造了人的身體,讓人主動認同權力的控制,甚至樂在其中。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叫「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在英語裡,power既可以表示「力量」,也可以表示「權力」,如果從福柯的角度來解讀這句話的話,那就應該是:「知識就是權力」。

這裡談到的知識,並一定是「正確」的知識。它可能是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也有可能是媒體上的主流看法,也有可能只是一些道聽途說。

在現代化的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尊崇理性和科學,他們相信在理性的精神,科學的方法下,通過鑽研各個學科,積累起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棟宏大而完善的知識大廈,抵達可靠的真理。

但是以福柯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者對這種樂觀的態度有些不以為然,福柯認為,所謂的知識,只不過都是權力的產物。從宗教掌管的知識,到科學家掌管的知識,在福柯看來,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本質上並沒有進步可言。

福柯的這個觀點批判性極強,甚至顯得有些極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是對那些以理性為代表的觀念性的批判。但是批判不意味著什麼都全面的否定。以今天的目光來看,福柯多少有些矯枉過正。如果我們徹底否認理性,否認知識,否認我們創造的諸多進步,那麼我們的歷史和文明都會因此陷入一種虛無的狀態,這顯然也是不行的。

因此對於福柯的理論要辯證的來看待。

權力是由人掌握的,知識也是由人掌握的。

在福柯這裡,人只是權力與知識作用的對象。人不是主體,而是客體。在福柯的世界中,沒有主體。就好像上面的理想狀態下的圓形監獄裡沒有獄警一樣。

沒有主體來實施的權力,就是無法反抗的權力。只要人生存在這張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就無法擺脫被規訓的命運。

福柯的這個論斷,給後世的哲學家們出了一個難題,在現代社會當中,人們是否真的失去了主體性呢?如果真的失去了,那麼我們能否找到可行的路徑,尋回人的主體性呢?

這些問題直到今天也是哲學家們鑽研和爭論的焦點。

知識在人際網絡中不斷地延伸,生產著權力。這樣一層一層地影響下去,就形成了一個個鏈條,最後編織成一個權力和知識的網絡。權力隨著知識一起,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了起來。傳統的權力,是金字塔式的,中心式的。而知識生產出來的權力,是網絡化的,去中心的。福柯稱它為「彌散的權力」。

在這樣一張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網絡裡,我們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被各種各樣的權力操控著,卻還以為自己是自由的。

我們不停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藝術班,因為別人告訴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知識對人們的規訓和指導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案例之一,應當是鑽石的營銷。早就有許多的資料表明,鑽石的儲量並不低,一直有巨大的礦藏被發現和開採。它的審美價值在主流的寶石之中也並不突出。但是通過一系列的廣告造勢,明星代言,媒體公關,鑽石被塑造成了愛情的象徵物,「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誕生於1946年廣告語,直到今天依然膾炙人口。難怪有人說,鑽石是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

通過這些,我們能夠發現知識與權力關係的理論,讓我們對社會運行的底層機制,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

如果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福柯的理論同樣可以有很大的啟發性。比如,在創投領域,學會「講故事」才能打動投資人。所謂的講故事,就是生產一套有關產品和業務的知識。用故事去打動投資人,本質上就是用知識去製造權力,調動社會資源。網際網路興起之後,「意見領袖」群體崛起,他們活躍在各行各業,有些是電子達人,有些很懂美妝,有的是情感大師。無論你在什麼領域有了更多的知識,你就有了把它變現的資格。

再來說說權力生產知識,在福柯的眼裡,一切知識都只是權力的副產品。

這裡說的知識是包括各種觀念、見解在內的廣義的知識。為了獲得人們的認可和信任,這些知識都會被它們背後的權力包裝成客觀真理的樣子。

例如19世紀,有一種宣揚黑人低劣的顱相學的盛行,跟種族主義的醫生和莊園主的大力宣揚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顱相,就是顱骨的樣子。這種學術的主要觀點認為,一個人顱骨的樣子決定了他的精神特質,比如當時一個有種族主義的醫生認為,黑人的顱骨比較大,而這個區域掌管的精神特質是崇拜,黑人之所以是奴隸,正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容易服從。

這個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簡直是荒謬至極,但是這個學說在當時的美國南部的蓄奴州,簡直火的一塌糊塗。很多有種族主義立場的醫生都抱有這樣的觀點。

種族主義者的權力生產知識,推廣知識。只要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就可以把謊言像真理那樣傳播。

權力生產知識,也因為是權力決定了,哪一種理論可以被人知道,哪一種說法被權威的聲音判定是正確的。因為個人的眼界和智力是有限的,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憑藉外界的指引來決定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當人們身處在某一種權力系統下,能獲取到的知識其實是被預先決定了的。

例如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在整個社會的知識網絡中,主要有兩種力量在流動,一個是代表科學的進化論,一個是代表神學的神創論。

在接受唯物主義教育的人眼裡,進化論顯然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誰能真的證明進化論嗎?恐怕絕大部分人都不行。因為當初我們在課本上學習進化論時,只是粗略的了解了幾個支持進化論的例子,並沒有進行系統的論證。

但是我們都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我們在學校裡早就被教會了一套觀念,那就是科學是比神學更先進的,科學家的話是值得信任的。

科學的權力預先控制了人們周圍的網絡節點,於是它就能在我們的腦海中生產這個知識。而我們卻還以為是自己增長了知識,學到了文化。事實上我們只是這套權力與知識體系的一個媒介而已。

而在基督教信仰比較牢固的地方,宗教的權力也在人們的腦海中生產著神創論的知識。

包括像「進化論」這樣的科學理論,也是在科學佔優勢的學校和社會中才得到大力的推廣。

福柯並不在意這些學說到底誰是誰非,他要揭示的,就是我們所接受的知識,是權力作用的結果,而並不是正確戰勝了錯誤的結果。這一點,在科學前沿問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比如轉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氣候變化是不是科學家自導自演的騙局,這些真相撲朔迷離。

1.知識俘獲了人的心靈,改造了人的身體,讓人主動認同權力的控制,甚至樂在其中。

2.權力隨著知識一起,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了起來。知識生產出來的權力,是網絡化的,去中心的。福柯稱它為「彌散的權力」。

3.權力決定了哪一種理論可以被人知道,哪一種說法被權威的聲音判定是正確的。當人們身處在某一種權力系統下,能獲取到的知識其實是被預先決定了的。

4.在福柯這裡,人只是權力與知識作用的對象。人不是主體,而是客體。

5.沒有主體來實施的權力,是無法反抗的權力。只要人生存在這張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就無法擺脫被規訓的命運。

以上就是《規訓與懲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漠雨。

和你一起,做堅持成長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福柯《規訓與懲罰》導讀
    重點不是對身體進行懲罰,而是改變罪犯的內在。對福柯來說,刑罰機制是整個社會規訓制度的體現。福柯通過追溯歷史根源的方式,發展了個體」規訓「這個觀點,」規訓「使得個人被嵌入一個標準化的網絡中。監獄甚至成為收集知識、為現代人文科學奠基的地方。福柯語言是相當晦澀的,但這恰恰是他在努力避免一種簡單的解釋模式。
  • 【閱讀】規訓與懲罰
    《規訓與懲罰》這本書分為四章,分別講述了酷刑、懲罰、規訓和監獄。整本書想要傳達出來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監獄是一個小社會,社會是一個大監獄。我們可以嘗試著這樣來理解,監獄作為一種制度的產物誕生後,裡面的犯人、監獄長、工作人員之間的互動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小社會的樣子。
  • 《規訓與懲罰》讀書報告
    :《規訓與懲罰》是福柯自認為的第一本理論著作。關鍵詞:權力;規訓;知識;歷史;哲學一、簡介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通過梳理歐洲從封建時代經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到現代的懲罰權力組織方式的變遷歷史,試圖說明規訓作為一種權力技術是如何替代古代酷刑成為權力控制人的主要手段。
  • 寒假不停學系列活動(一)民大法學階梯之《規訓與懲罰》導讀
    1月21日下午15:00,由法學院副教授田小穹老師主講的民大法學階梯之《規訓與懲罰》導讀講座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順利舉行。
  • 弱肉強食式教育的規訓與懲罰——評《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
    如果他們能一直保持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而不是在社會達爾文主義教育的規訓與懲罰下成為一個又一個心口不一、身不由己的怪物該多好啊!在學習會的嘗試失敗後,清隆開始了為規避懲罰而不得不採取的「犯規」行為,他慫恿櫛田使用美色和點數誘惑上一級的D班學生出售自己以往的試卷,以使這一屆D班的學生可以通過考試。
  • 讀過一部分福柯的《規訓與懲罰》,對權「權力」這一概念有了更為...
    X  讀過一部分福柯的《規訓與懲罰不過您在提問中提到的《規訓與懲罰》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我曾經在一個「丁丁當」的平臺上,以這本書為基礎,有講過十堂課,您有興趣的話,可以聽一聽,一起交流,哈哈。
  • 福柯的權力規訓與系譜消解
    2 權力規訓:一套「自動」的監控方案從《臨床醫學的誕生》、《瘋癲與文明》到《規訓與懲罰》,福柯所論述的「規訓」發生了幾次重大的轉向,它們既先後承繼,一以貫之,又不斷深化,向微觀化、匿名化和隱在化發展。
  • 福柯的「規訓」與臭腳丫子
    在高鐵上為消磨時間,讀著《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車廂裡的景象讓我對福柯的這部名著產生了異端的讀後感。福柯是敏銳和激憤的。劉北成教授在翻譯時精心選擇了「規訓」這一中文詞語,以此表達福柯的核心觀點:為震懾臣民,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歐洲國王用酷刑將重大罪犯碎屍萬段。
  • LGBT群體的自我認同、規訓與創傷
    這一提醒中帶著福柯所指出的來自主流權力的規訓目的,但對於那些漸漸開始形成自我認同的性少數個體而言,這一規訓便具有強烈的壓迫與傷害性。但對於東亞以及其他地方而言,性少數問題卻依舊如「眼中釘,肉中刺」被政府、社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緊盯不放,成為福柯所謂的被規訓的對象。這一現象在日本同樣存在,但卻又複雜。
  • 別讓學習變懲罰 懲戒的誤區
    問題出在懲罰方式上。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出現違規行為需要對其進行相應懲罰,目的在於矯正其行為的同時對他人起到警示作用。採取學習懲罰措施以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做法在學校教育中屢見不鮮。  替換性懲罰治標不治本  教師對學生的懲罰基於教師的懲戒觀念。教師懲戒觀念包括對懲罰內涵的理解、邊界的明晰、操作方式的選擇等。懲罰學生最終是為了教育學生,並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懲罰學生也是有度的,重點在於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懲罰方式的選擇甚至比懲罰本身更重要。
  • C先生的困境:如何規訓不聽話的兒子H(全文)
    3、懲罰要迅速、及時(it must beSWIFT):懲罰不能延時,而要及時,在事後馬上發生。懲罰越是及時,學習效果越好,這是幫助孩子在因和果之間建立聯繫,將懲戒背後的標準「內化」。 4、也必須讓孩子有安全感(it mustbe EMOTIONALLY SAFE):在進行懲罰的時候,你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是安全的,沒有更大的危險。
  • 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原標題: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福柯的身體概念頗受女性主義學者的青睞,原因之一是他對於身體的權力解構,他相信性別並非身體的內在自然屬性, 而是特定權力關係的產物,這一觀點顯然與「社會性別」,甚至巴特勒的「性別表演」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 國際學校校長剖析校服的教育意蘊,實現「規訓」與學生自我表達共生!
    康德曾說:「規訓把獸性轉變為人性。通過規訓,人人都要置於服從人類法律的狀態,學會感受法律的約束。」當學生穿著校服走入校園內,起到對學生規訓、約束的作用,要求學生的言行需符合自身的著裝。 校服是一種社會符號,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移入」策略。學校想要培養怎樣的學生?通過校服實現文化移入,傳遞辦學者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一種期待。
  • 認知心理學:你的欲望,早已被虛偽的「社會藍本」規訓
    但事實上,「傳說中的社會美好生活藍本」早已規訓了我們的欲望。你的欲望早已被社會虛偽的欲望藍本所規訓,試著尊崇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不是叛逆,是你尋找幸福的權利。
  • 為什麼父母習慣性懲罰孩子?懲罰後,孩子依然屢教不改怎麼辦
    大家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懲罰孩子?有可能是因為生氣,也有可能是我們無能為力,懲罰已經是我們最後的殺手鐧,亦或者覺得只有懲罰孩子,才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01懲罰能讓孩子長記性嗎懲罰能讓孩子長記性嗎?
  • 美國如何規訓日本:尊重和援助成功培育親美派
    道爾(參見中譯本《擁抱戰敗》,胡博譯,三聯出版社,2008年)都沒有意識到的是,戰後美國的日本政策正是美國的帝國課業,即規訓日本的一部分。松田對美日文化交流,尤其是學術交流史的重新考證,僅僅停留在這一教程的實施細節上。由於沒有將帝國課業這一真正具有政治意義的視角表述清楚,他陷入了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比如「文化帝國主義」的辯駁當中,儘管這種做法與世人的心態與世界認識符合。
  • 避免人為的懲罰和放大的懲罰
    自然懲罰也不完全排除父母或老師的正常反應,包括故意的冷淡所以,重要的不是排除人為的反應,而是避免放大的人為懲罰體罰就是人為懲罰的極端表現。我認為體罰要慎用,並且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明白它絕不應該成為主要的教育手段,也絕不是單憑這方面就可以使孩子成才。關於如何避免人為懲罰和放大的懲罰的問題,我希望給父母這樣一些建議:①在智力培養方面, 無論是什麼原因,都不應該使用體罰,因為它已被所有的事實和研究證明是無益而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