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父母,和孩子如同朋友一樣相處,真實情況卻是雞飛狗跳是常態,和睦相處是偶然。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寫作業坐端正,本子要放平。」面對指責,孩子不以為然,依然翹著二郎腿,斜著身子,在本子上胡寫亂畫,繼續開啟我行我素模式,你忍不住上前奪過他的本子,丟到垃圾桶裡,「不願意寫就別寫了,等著明天老師罰你好了。」你還有可能一氣之下,把孩子的作業本撕得稀爛。
大家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懲罰孩子?有可能是因為生氣,也有可能是我們無能為力,懲罰已經是我們最後的殺手鐧,亦或者覺得只有懲罰孩子,才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01懲罰能讓孩子長記性嗎
懲罰能讓孩子長記性嗎?不能絕對的說不能,但這種懲罰往往來自於自然導致的後果,而不是父母施加給孩子的懲罰。
我們以文章開頭孩子寫字不端正為例,他為何在被父母批評後,依然我行我素呢?因為他不滿你批評他的方式,但不一定是覺得你批評得不對,他自己或許知道這樣寫字的姿勢確實不好。
我們批評孩子的語氣、用詞都能激發孩子的叛逆性言行,比如,「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句話在聽者看來很不舒服,當孩子對你的話反感時,他是不會冷靜地思考你說得對不對的,他要做出的反映是反抗,這種反抗有可能是語言上的,比如與父母爭論,也有可能是行為上的,故意繼續錯下去,不改正,言外之意,「我就這樣,我看你怎麼樣?」
父母會把孩子的這種行為解讀為挑釁,於是,怒火中燒,頭腦中就會閃過懲罰孩子的念頭,不允許孩子寫作業,導致孩子完不成作業,第二天被老師批評。還有可能撕掉孩子的作業本,懲罰孩子重新寫一遍。
可這樣的懲罰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孩子心中會被怨恨、憤怒、抗議填滿,根本不會去思考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去反思自己的行為,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報復家長身上,強詞奪理、據理力爭,或者憤怒的吼叫、亂扔東西,還可能對你敷衍地說一句,「知道了,好,沒問題」,言語中滿是傲慢和不屑。
所以說,父母施加給孩子的懲罰,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02不懲罰孩子,如何讓孩子長記性
懲罰會讓孩子不舒服,我們不如採取一些溫和的措施,來代替懲罰,又能取代教育孩子的目的。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提醒+期望
當孩子寫字姿勢不端莊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要腰板挺起來,你看上去會精神很多,寫出的字也會更漂亮。」你可以半開玩笑地說:「我希望你有一個好體型,我可不希望你小學還沒有畢業,就變成了駝背的小老頭了呦。」
雖然這樣的提醒和期望,不能讓孩子一下子就記住教訓,但至少不會讓你和你爆發衝突,也多少能讓孩子聽得進去,對他改正錯誤是有幫助的。
2.孩子體驗自己的行為導致的不良後果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可孩子不以為然,有一次他和同學約了下午4點在新廣場見面,可孩子拖拖拉拉,晚了半個小時,他的同學認為他失約了,一氣之下離開了,不願意再和他做朋友。
這種懲罰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會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為,記住教訓,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這比父母磨破嘴皮子都管用。
3.告訴孩子如何彌補過失
有時候孩子的忘性是很大的,比如,一寫作業就不由地趴在桌子上了,與其我們跟他吼,不如讓他準備一個小紙條,放在筆袋裡,這樣他拿筆寫作業的時候,就能看到紙條,就能提醒自己。
當然,即使這樣做,孩子依然會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那麼,此時我們就要去思考問題出現在哪裡,是不是我們的要求超過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他無法做到呢?我們需要坐下來,聽一聽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然後我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家一起談論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再去實施,才能避免屢教不改的情況。
教育孩子就是父母不斷修正、提升自己的過程,不能故步自封,要學會與時俱進,才能改善親子關係,教育才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