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最高"境界,既立規矩又不傷孩子,父母要學會這"五招"

2020-08-11 家有三寶育兒經

我們的寶寶只要到幾個月大的時候,他們或許就開始不安分了。到了一兩歲的時候更是了得,有的時候甚至會把我們氣哭。孩子不僅不聽話有的時候還各種找理由,我們家長能怎麼辦呢?要麼繳械投降滿足他們的要求,要麼堅持對抗而最終也是兩敗俱傷。

孩子不聽話胡鬧不講理,把我們逼到那個份上了,沒辦法我們只能採取措施去懲罰他們。所以他們還是被懲罰得更厲害,不吃我們這套怎麼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罰如果做對了,其產生的教育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懲罰如果做不對,那麼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挺大的。我們到底怎麼做,才可以達到那個教育懲罰的最高境界?

一、教育孩子為什麼需要&34;

&34;這個名詞聽起來或許會給我們家長和孩子帶來不適。因為寶寶是我們的心頭肉,我們是不願意傷害懲罰他們的。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但教育為什麼還是需要懲罰呢?下面我們給大家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詳細談一談。

首先懲罰孩子不是體罰,懲罰是一種負向強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鞭策。其根本上不會對孩子有什麼傷害,但教育好孩子懲罰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或是非常過分的時候,此時我們家長如果對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不表態不懲罰,那麼孩子會以為他們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就給孩子樹立了一種不正確的行為導向,自然這也是害了孩子。

其次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比如他們在公園裡隨便掐花而且屢教不改,此時我們對他們進行適量懲罰,可以讓他們敬畏自然,給他們樹立規矩。著名哲學家康德說過,唯一讓我感到敬畏的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因此我們懲罰孩子是要讓他們懂得敬畏,只有孩子懂得敬畏一切,才會懂得尊重一切。

最後,教育為什麼需要懲罰呢?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適量的懲罰是要讓孩子清晰地把握做某件的界限感。比如跟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可以和我們爭吵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如果此時孩子因為情緒過激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此時就是越界了。此時我們就要通過懲罰來讓孩子明白,某件事都是有規矩的,不能越界,否則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綜合這三點來看,懲罰教育不是不可取,而是我們父母對寶寶的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懲罰孩子&34;

我們怎樣懲罰孩子才可以不傷害孩子還可以給他們樹立規矩和界限感。結合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今天給大家支&34;

1.適量地&34;

孩子有的時候就是明明是他們自己做錯了,還蠻不講理。企圖博取我們的同情,讓我們妥協。此時我們如果妥協了,那麼有可能就要次次妥協了,因此此時我們可以運用行為主義的觀點。將正向強化和負向強化相結合。比如孩子最愛玩哪個玩具。此時我們說要收走了,一天或一個星期不讓玩。

此時孩子就會明白他們的胡鬧是不可以的,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是取其所好。那麼什麼是施其所惡呢?例如,孩子最不喜歡獨自在家或最怕我們在這時忽視他們。離開或者是不理他們10分鐘,在離開之前告訴他們什麼是規矩,現在你犯了規,所以媽媽要離開一會兒。

2.協商基礎上再懲罰

此時孩子如果做得很過分,那麼此時我們先不要惱怒。我們此時要坐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他們情緒還是非常敏感或者是激動。那麼此時我們要先讓孩子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說:&34;此時孩子的情緒好很多,快要冷靜下來了。

此時我們可以和孩子談一談,說說你覺得這樣做對嗎?我們此時可以指出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聽完後還是繼續哭鬧,那麼我們就要對孩子採取懲罰措施了。可以重複上面的那一點。因為給了他們機會,如果他們還是不能改正或是思考自己的問題,那麼此時我們對他們進行懲罰是必要的。

懲罰教育是我們父母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懲罰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他們明白每件事的界限,他們為什麼越界了,或者是今後要怎麼做。因此我們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懲罰。但懲罰不是體罰。目前有人說我們可以通過罰站或者是罰孩子吃菜這些來懲罰孩子。這些純屬無稽之談,不僅沒有教育效果,反而會讓孩子和我們心中所期待的越來越遠。

相關焦點

  • 懲罰孩子的「最高境界」,有規矩不傷孩子,父母學會這5招
    懲罰這兩個字,會讓人想到體罰,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提防孩子,甚至大發雷霆讓孩子在打罵聲中度過,這種影響對孩子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你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一開始如果沒有給予合理的懲罰,會影響了孩子的一生,懲罰孩子的最高境界,有規矩不生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這5招。
  • 這5個「懲罰」小方法,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還對父母心服口服
    文/麗麗育兒達人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不同的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能打不能罵,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陰影,而有的父母恰恰相反,他們覺得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還是要靠大人管的。但是要具體怎麼管呢?
  • 3個「懲罰」孩子的方式,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作為父母你該知道
    3個"懲罰"孩子的方式,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作為父母你該知道導語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是經常容易犯錯的,不過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們的處理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家長可能會悉心教導,但也有的家長會用嚴厲的方式訓斥。
  • 總愛和父母唱反調,孩子「叛逆期」,學會這4招給他們立規矩
    導語:我在女兒五歲的時候給她立了幾個規矩,她可能有些叛逆,什麼不該做要做,不該做的不做。很頭疼,立的規矩完全沒起到太大的作用。沒有一點規則意識,就當她還只是太小,不會有意識去遵守,之後便沒再給她立規矩,給她足夠的成長空間。但事與願違,她長大後更沒規則意識,這應該就是養歪了的節奏。
  • 這幾個懲罰孩子的方法,既能夠立規矩又不會傷害孩子,媽媽快收好
    但懲罰如果做不對,那麼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挺大的。我們到底怎麼做,才可以達到那個教育懲罰的最高境界?其根本上不會對孩子有什麼傷害,但教育好孩子懲罰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或是非常過分的時候,此時我們家長如果對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不表態不懲罰,那麼孩子會以為他們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就給孩子樹立了一種不正確的行為導向,自然這也是害了孩子。
  • 給寶寶立規矩,3歲時是關鍵!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日後好管教
    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薰陶,包括生活習慣、待人習慣、學習習慣等。如果從小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叮噹派好習慣認為:給寶寶立規矩,3-6歲是關鍵!
  • 教育孩子可以用懲罰的方式嗎?怎樣既不傷害孩子又教孩子守規矩?
    一、父母是否事先給孩子立好了規矩?如果父母事先並沒有立好規矩,當孩子犯錯時,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父母卻認為孩子犯了錯,要懲罰孩子,這對孩子公平嗎?太不公平了!俗話說「不知者不怪」呀!1、父母立好規矩,獎罰分明父母事先立好規矩並且要讓孩子明白:如果遵守規矩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如果犯了錯誤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讓孩子心中有數,儘量自我約束。比如:要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才能玩遊戲;每次玩遊戲的時間不能影響睡覺的時間。
  • 要想學習好,規矩少不了。請收藏:一定要給孩子立這些規矩
    家庭教育中,立規矩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這意味著孩子現在乃至以後的行為基調是按照這些規矩走,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第一步。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高大上」,實際上,規矩都體現在細節中。細節之處最能見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立規矩,就要從孩子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
  • 規矩對孩子不僅有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立規矩要趁早
    父母憑藉情緒立規矩父母知道立規矩,但是立規矩時只是依靠自己的情緒。今天,父母開心了,就答應孩子的一些要求,明天不開心了,就什麼也不允許,沒有任何的原則,只是按照自己的情緒來。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孩子看來,他並不懂得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同時還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這樣的規矩不是愛的管教,而是恨的發洩。
  • 孫儷給孩子立的規矩合理嗎?給孩子立規矩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謂的規矩,就是範圍,在什麼範圍內孩子是自由的,在什麼範圍內是不被允許的。這個世界都是在一定的規則下運行,孩子遲早要步入社會,早早立了規矩並讓孩子形成一個自然遵守規矩的意識和習慣,對孩子將來走向社會意義重大。「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一個道理。那麼,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如何執行?要避免什麼誤區?
  •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這4個規矩,越早立下孩子會更優秀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家長要及時幫助他們改正,不要因為年紀小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父母也都知道規矩對孩子意味著良好的行為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規範的行為習慣,所以立規矩就要按照這個思路走,下面四個規矩就非常適宜,父母們可以參考看看。
  • 6歲前要給孩子立下這5個規矩,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父母別心軟
    也不要認為現在不用約束孩子,這些道理他們長大就明白了,這樣會使孩子更加為所欲為,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影響也是巨大的。6歲前,父母要學會拒絕孩子3-6歲這個階段在心理學中稱為「潮溼的水泥期」。相信各位家長對水泥還是熟悉的,在水泥沒有乾燥的時候是可以塑形的,孩子在3-6歲時就是處於需要藉助家長的力量進行塑形的階段,在這段時期家長應該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請求,為孩子樹立新的規矩。6歲前,幫孩子立下這5個規矩1.
  • 別錯過娃的3歲「規矩黃金期」,父母學會這3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有時候父母想給孩子立下一些規矩,讓孩子能夠遵守一些和父母約定的條款,這樣父母帶娃的時候會更省心,也能減少一些因為孩子調皮搗蛋而產生的意外情況的發生。但是有時候父母剛跟孩子溝通好,立下了一些規矩,孩子卻轉頭就無視掉了。
  •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十個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些規矩必須立起來,他才會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長大容易,但成人不容易。有些規則是必須從小要遵守的,沒有討價還價之說。這些規矩體現在孩子的言行舉止等方面。第三點,不管什麼樣的秘密,如果不願意告訴媽媽就告訴爸爸,不願意告訴爸爸就告訴媽媽。千萬不能藏在心裡,現在的孩子都是人小鬼大,心裡的秘密很多都是你想都想不到的。能夠把心裡的不滿和秘密說出來,並且讓家長知道原因並開導孩子就很重要。這就需要父母平時多和孩子溝通陪伴。第四點,不要撒謊。
  • 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其實是父母沒有抓到點子上
    實在複雜或者講不明白的道理,應該和藹地告訴孩子:「這是我們家的規矩,所有的人都要這樣做」。立規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規矩。哪些是原則性的,必須要立規矩,哪些規矩是可立可不立的?因為規矩並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很複雜,如果大人立了規矩又不能堅持,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3、立規矩要具體明確,不要籠統抽象想想自己平時是怎麼給孩子立規矩的,是不是常以「你要聽話」、「你要安靜」、「你要乖一點」這樣的籠統言語,概括一切自己認為理想的狀態?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以後好管教
    導讀: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以後好管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以後好管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給孩子立這些規矩,會讓他們一輩子受益
    、幫助孩子養成什麼習慣、給他們立哪些規矩。這樣做的好處,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也可以讓孩子學會思考,去選擇自己想要的,並且承擔選擇的後果。包括:進門前先敲門,見到人要主動問好,公共場所要保持安靜,咳嗽或者打噴嚏時要遮住口鼻,學會排隊,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禮物時要道謝,給人添了麻煩要說「對不起」。
  • 一定要給孩子立的十條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以身作則立規矩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老人常說要從小給立規矩,可是要立得規矩實在太多了,哪些規矩是必要而且從小就要立的呢?一個有禮貌的孩子一定是人人都喜歡的,不管是再調皮的孩子,只要懂禮貌,都不會做出讓人反感的事。畢竟孩子的心思還是很單純的。第二點:在公共場合不要影響他人。說話的音量儘量小一點,其實換位思考就知道,我們有時候很在外面聽到動不動就哇哇亂叫的孩子就感覺特別討厭。第三點:不管什麼樣的秘密,如果不願意告訴媽媽就告訴爸爸,不願意告訴爸爸就告訴媽媽。
  • 父母要正確管教孩子,從小給孩子立下這三個規矩,孩子未來更出色
    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環境,更願意與人協作,將來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點正確的去管教孩子,給孩子從小立下這3個規則教會孩子,孩子未來更加出色。
  • 李玫瑾: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規矩立得越晚,孩子越難管教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趁早,在孩子幼年時期就給孩子制定規矩,並監督孩子執行下去。那麼,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並保證孩子能乖乖遵守規矩呢?在這我給大家4個建議,供大家參考。1、立的規矩要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很多時候父母立下的規矩,孩子不能遵守,究其根本原因並非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立下的規矩,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情況,所以孩子根本無法遵守。比如我就曾給剛兩歲的孩子立下規矩:自己吃飯穿鞋,不想總麻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