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王小義在黑板上書寫教案。 湖南日報記者 陳薇 攝
【開欄的話】
鄉村有那忘不了的鄉愁,還有令人敬佩的最美最可愛的鄉村教師。
「尋找最可愛鄉村教師」系列報導,從2013年開始,湖南日報與湖南省教育基金會合作,已連續兩年共推出並評選40名鄉村教師典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人們紛紛點讚。
從今天起,湖南日報繼續推出辛苦耕耘在基層教育事業的20名鄉村教師事跡報導,力求真實記錄他們在邊遠鄉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感人故事,彰顯其可愛可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貌。
湖南日報記者 陳薇 何力柱
【微檔案】
王小義,男,1976年生,婁底市雙峰縣鎖石鎮雙牌小學教師。1995年8月在豐稼小學教書,2002年在雙牌小學任教至今。2013年獲婁底市「最美鄉村教師」稱號,2014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故事】
兩歲那年,王小義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右手蜷曲,基本不能做事。
然而,他卻用左手這一隻手,撐起了學校孩子的「一片天」。
2015年6月4日一早,湖南日報記者驅車前往雙峰縣鎖石鎮雙牌小學。七拐八繞後,車子終於停了下來,眼前這棟陳舊的三層小樓,就是有著86個學生、6位老師的雙牌小學。
此時,課堂上,王小義正在黑板上板書。只見他把教本擱在不方便的右臂上,左手持粉筆疾書,字跡工整而漂亮。
據了解,王小義走上講臺的第一節課曾因粉筆字寫得難看,被前來圍觀的家長投訴:「老師的粉筆字太差勁了,讓崽女轉學算了。」那一年,王小義19歲。
「當時我聽了心裡特別難受,但我暗暗給自己鼓勁,我只是『殘疾』,並不是『殘廢』。從那時起,我開始發奮練字。」
「左撇子」練字,過程很艱辛。「放學後我在黑板上練,回家後在地上練,晚上就練毛筆字和鋼筆字。那段時間,常常練到手發抖,吃飯筷子都拿不穩。」如今,他那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成了老師和學生們的「字帖」。
身形瘦小、身體殘疾,王小義依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男子漢。修水管、裝玻璃、洗水塔……學校的髒活累活,他總是主動攬下;每周上27節課,白天教學,晚上輔導學生;為方便家訪,他學會了開摩託車;為摔傷腿的學生熬藥、送燙傷的學生上醫院……連兒子王牧都嫉妒地說:「爸爸愛別人的孩子勝過愛我。」
對學生,他傾注了滿滿的愛;對家人,他卻滿懷歉疚。
去年,王小義從家裡搬到了學校——因為他居住的土磚房年代久遠,成了危房。平日,妻子在縣城打工,讀初中的兒子則寄養在大姐家。沒了自己的「窩」,一家人只能周末在學校的臨時住所擠一擠。
為何不建新房?之前,為給父母親治病,王小義一家已負債纍纍。如今,要王小義再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來建房,實非一件易事。
採訪中,王小義絲毫不提自家窘境,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學校的孩子。從2002年起,他在家中辦起了「家庭圖書館」,每逢雙休和節假日,孩子們都會來他家裡看書。這些書都是他省吃儉用買來的。2014年,「家庭圖書館」跟隨王小義搬到了學校。2015年,在愛心捐贈下,「館藏」圖書從最初的500餘冊增至2100冊。
問其心願,王小義有些不好意思。
他說:「我還想要建一個新圖書館,因為好多書都是幾年前購置的,孩子們差不多都讀了好幾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