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爾本卡爾頓區、東京代官山、紐約曼哈頓SOHO區、清邁寧曼路到巴黎瑪黑區,這些傳統街區裡生長的「網紅打卡聖地」,在時間的沉澱裡成為當地人多樣性的日常空間,打造出一種地方感。
圖/Unsplash
小店的人情味,在於當你走進咖啡店裡,老闆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便端上你要點的手衝耶加雪啡;在於你忙碌了一天去小酒吧消遣,坐在吧檯前有一個能聽你吐槽的酒保。街道與小店共生共榮。
因為有這些小店,古老的街道和當代的都市人,都在不斷煥發生機。
圖/Unsplash
墨爾本卡爾頓區
這裡能看到義大利的縮影
墨爾本是一座星巴克也開不下去的城市。二戰後大批義大利移民湧入澳大利亞,帶來了他們的意式濃縮咖啡和濃縮咖啡機,開創了澳大利亞的咖啡時代,也成就了墨爾本的「咖啡之都」名號。
與墨爾本市區北沿接壤的卡爾頓區是義大利移民聚居的街區。這裡安靜的老街兩旁是維多利亞式的兩層住宅,如今這些房子多數被改造成了餐廳,大多集中在著名的萊貢街。
這條墨爾本人耳熟能詳的街道,其中餐廳最密集的一段,南至維多利亞街,北抵埃爾金街,被稱為「小義大利」。
不管是深藏在小巷,還是隱匿在外觀毫不起眼的廢棄廠房,每個咖啡店都有自己的老主顧,很多顧客還有自己認定的咖啡師。
圖/Unsplash
墨爾本咖啡館的首要特點就是種類繁多的製作工藝。不拘泥於意式濃縮,在墨爾本的咖啡館,人們可以嘗到滴漏咖啡、冰滴咖啡、虹吸咖啡等。
而一位職業咖啡師懂得如何調製出口味上佳的咖啡,這是跟廚師一樣講究的工作。
圖/Unsplash
很多咖啡館更會根據不同咖啡豆的口感推薦特定的製作方式,比如Industry Beans咖啡館,兩周更換一次的菜單上羅列著適合黑咖啡、加奶咖啡、手衝咖啡的不同咖啡豆,讓咖啡愛好者盡情體驗。
來一杯澳洲馥芮白/pexels
位於布滿塗鴉的小巷裡的Krimper是「工業風」設計的代表,但它不是唯一。墨爾本的很多咖啡館由舊倉庫翻修而成,室內設計大多以高天花板、簡潔通透、沉穩色調為特色。
Krimper咖啡館/Broadsheet
墨爾本的咖啡文化體現了墨爾本人的生活狀態。咖啡在墨爾本已經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
天氣晴好時,可以曬曬太陽,微風拂過道路兩邊的樹,樹葉沙沙作響。閉上眼,只聞到咖啡的濃香,聽到的是屬於這個城市的聲響,這就是生活。
圖/concrete playground
東京代官山
東京最具「星味」的街區
日本東京的代官山幾乎能滿足所有少女對日本的幻想——它乾淨、舒適,就像《東京愛情故事》和《悠長假期》裡的場景。至今還有人為了尋找日劇中男女主角坐過的一張咖啡桌而到此一遊。
這裡沒有新宿、澀谷張燈結彩的廣告牌,也沒有銀座表參道氣勢恢宏的建築物,更不像秋葉原那樣宅文化濃厚。
初來此地你可能完全無法理解「代官山」這三個字在日本年輕人心中的分量,而當你開始了解「代官山風格」之後,你會發現,這裡的每一條小路,都反映了它獨一無二的美學。
圖/ao-daikanyama
代官山一帶的店鋪排列鬆散。漫無目的地走著,無需特意尋找,也會經過許多有特色的小店。它們裝修考究,設計獨特,出售雜貨、古著、美妝用品、潮流服飾等。
代宮山的一家古著店/popbee
還有的小店藏在閣樓裡或隱於地下室,有的甚至躲在建築的一角,好像店主們都想把寶貝藏起來似的,只有內行人才找得到。這種低調而不喧鬧的經營方式倒也符合代官山恬淡的氣質。
也許正因為代官山的小店地處「偏僻角落」,許多明星也願意來這兒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悠哉地挑選時尚單品。還有不少日本藝人在代官山開店,這些都使代官山成為東京最具「星味」的街區。
紐約曼哈頓SOHO區
紐約夢最初的模樣
SOHO原本是紐約的老工業區,製造業衰退後閒置下來的許多廠房和倉庫被一批藝術家改建成工作室和畫廊,後來便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於此。
據說在這個面積不足紐約市區1%的SOHO區內,居住了全紐約30%以上的藝術家。世界現代藝術史的大師級人物——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森柏格、賈斯珀·約翰斯等都是SOHO的第一代居民。
許多人對SOHO的第一印象不太好,因為它既沒有上城區的摩登,也不像東村那樣前衛。它有點破舊,馬路上甚至能看到垃圾和汙水。然而一旦融入了SOHO,就一定會被它吸引。
圖/Unsplash
大方塊狀的幾何體、紅磚外牆、老式防火梯、又黑又舊的水塔、狹窄的街道、牆上到處可見的塗鴉與海報、天上飄揚著的各種顏色與圖案的商店幌子……
在它粗糙表面的裡頭,包著一個充滿創意的精彩世界。這些精美的細節與髒髒舊舊的獨特建築形成有趣的反差美。
SOHO林立著各式各樣的小店。有專門售賣精品的二手店,有深受紐約人喜愛的Brunch餐廳,有大大小小的畫廊,還有各具特色的獨立買手店以及咖啡館。
走在SOHO區的幾乎都是打扮入時的年輕人,餐廳和咖啡館裡的服務生個個都是小鮮肉。
紐約最潮的買手店Opening Ceremony也在這裡。
圖/NYC Go
店裡的品牌,從COMME des GARONS香水到Mansur Gavriel爆款水桶包,從J.W. Anderson到Calvin Klein的基本款內衣,應有盡有。
還有Opening Ceremony自有品牌和其他十幾個品牌,產品包括藝術家的合作系列帽衫球鞋與蛇皮袋。
Opening Ceremony店內/The New York Times
Julian是來紐約讀書的學生,他被這座城市所吸引,畢業後留在紐約工作。他說:「只要在SOHO的街道走上10分鐘,你就會愛上曼哈頓。」
Julian認為,這些小店為人們提供了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社區」,成為一種獨特的、既具有私人性又具有公共性的空間。
圖/Unsplash
Julian用「適宜步行的城市」(Walkable City)來形容SOHO,因為步行是感受這個街區最好的方式。
圖/Unsplash
更難得的是儘管SOHO名聲在外,遊客卻只佔這裡的一小部分,每天走在街上的還是本地人居多。有人甚至每個星期都要來,因為他們覺得這裡每天都有新鮮事兒。
購物只是逛SOHO的其中一項選擇,享受一頓慢節奏的早午餐,感受街區無處不在的創意與設計,也能讓你在這裡度過充滿意義的一天。
圖/Unsplash
清邁寧曼路
在咖啡產區喝本土咖啡
走在清邁大學附近,當你看到一座三層的玻璃房,門口有一隻巨大的背著香奈兒包包的黑貓時,就知道寧曼路到了。
圖/Estica
這是一片由縱橫交錯的小巷組成的藝術街區,也是清邁潮流跟時尚的集中地。與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清邁不僅有著多元化的獨立咖啡館,其北部山區還自產咖啡豆。
近些年泰國北部興起咖啡種植園,許多咖啡店紛紛使用本土的咖啡豆。經得起挑剔的味道和空間,使寧曼路成為清邁的「網紅店」集中地。
寧曼路的咖啡館大部分都提供自主烘焙本地豆。這裡的早午餐和花式咖啡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吸引著寧曼路上的遊客,大約15元人民幣就能喝到一杯拿鐵或摩卡。
門前擺了一輛很上鏡又適合凹造型的白色小摩託的就是Graph Café。
Graph Café/Pinterest
這家咖啡店從2014年專心做冷萃咖啡,每四個月換一次咖啡豆。堅持選本地烘焙的豆子體現了清邁咖啡館的態度和對本土咖啡豆的信心。
圖/Facabook
Ponganes Coffee Roasters裡既沒有Wi-Fi也沒有空調,風格樸素到能用「簡陋」形容。它成為清邁城中的網紅咖啡店,靠的全是咖啡本身。這裡既有本地農民種植的豆子,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精選品種。
Ponganes Coffee Roasters/eggsontoast
清邁神級咖啡館Ristr8to也是很多人的打卡點,這裡聚集了許多熱愛咖啡的年輕潮人。明星級咖啡館引發了聚集效應,這條街上的咖啡館和特色小店越來越多,整個街區都熱鬧起來。
圖/Ristr8to
除了社交網絡上的明星店,這裡還有許多流動咖啡攤位,這些小攤大多是為本地人服務的。在這裡點的咖啡,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大多是加了大量糖和煉乳的本地人口味。這在一眾精緻的精品咖啡口味裡,反而是一個特別的選擇。
圖/Ristr8to
巴黎瑪黑區
度過一個最地道的法式假期
要探訪老巴黎的模樣,瑪黑區(Le Marais)絕對是不可錯過的街區。這裡有「最巴黎」的一切。
瑪黑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西起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向東延伸至巴士底廣場。巴黎經歷過幾次重建,瑪黑區都恰好沒有在重建範圍內,因此這裡保留了最原始的巴黎風貌。
圖/keewego
這裡博物館與美術館林立,有許多獨立書店和特色咖啡館,有讓人稱奇的街頭藝術,也有讓人慾罷不能的復古店、買手店、設計師品牌店……
圖/Crockett & Jones
瑪黑區大概也是對街頭藝術最寬容的街區。這裡的街角,只要有空白處,都能看到充滿創意的塗鴉。隨處可見的彩虹標誌也暗示著它是巴黎最大的同性戀區。
圖/Unsplash
在徐志摩眼中,「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館,恐怕會變得一無可愛」。
在瑪黑區超級網紅店Merci & Cafe旁邊,二手書咖啡店(Used Book Café)似乎更可愛一些。這裡滿屋子堆滿了有些年紀的舊書,菜單卻只有一份——還是手寫在唯一的小黑板上。
Used Book Café/Pinterest
除了二手書咖啡館,這裡還有酒窖書店(La Belle Hortense)。古色古香的吧檯陳列著種類繁多的葡萄酒。大廳盡頭是一間小閱覽室和一間觀賞室。在法國人眼裡,也許酒精與書籍才更搭。
La Belle Hortense/Time Out
只有置身瑪黑區,才會懂得海明威說的那句話:「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待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到哪裡,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今日話題歡迎留言討論】
你最喜歡哪個網紅街區?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