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一農民自學木板烙畫,無師自通「烙」筆生花

2020-12-20 半島都市報

半島客戶端記者 謝浩軍

提起畫,相信不少人會想到國畫、油畫,還有人會想到刻板印刷的版畫。萊西有一位六旬老漢對這些卻並不感興趣,而是認真鑽研木板烙畫。今年64歲的馮文山,7年前受到葫蘆烙畫的啟發,開始自學在木板上進行烙畫,沒有美術基礎,沒有老師的他,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創作了很多幅作品,還多次參加萊西的一些畫展活動。

今年64歲的馮文山,在6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黑龍江生活,後來還從黑龍江參軍。退伍之後在黑龍江的一家企業上班。在2001年的時候,因為各方面原因,馮文山決定離開黑龍江,回到萊西生活。「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就是萊西人,我回來看了一下萊西的發展,決定全家都搬回來生活。」馮文山說,當時回來的時候總共有不到700塊錢,但是他一直有不服輸的勁頭,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掙到了錢。

不服輸的勁頭也為後來馮文山自學木板烙畫提供了助力。馮文山的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喜歡,在沒有退休之前就經常到畫展上去欣賞畫作,他也想著退休之後能做點與藝術有關的事情。然而馮文山又是一個喜歡特立獨行的人,別人做過的他就不想做,看到別人的國畫、油畫,他又不想學。有一次在參加社區活動時,他看到了有人在用電烙鐵進行葫蘆烙畫的創作。「當時我覺著畫葫蘆挺有意思的,但是要是想看完葫蘆上畫的內容,要轉動葫蘆才能看完,我就在想,直接在木板上畫行不行呢。」馮文山說,當時活動沒有結束他就回家了,找了一些東西開始練起來。

馮文山以前會修錄音機、電視機等電器,家裡有一種很粗笨的電烙鐵,而那時候正好家裡剛裝修完,剩了一些木板,他就用這些東西開始練習。因為電烙鐵是用來熔化鋁絲的,在木板上畫畫並不能很好的控制溫度,有時候會把木板燙的太嚴重。「後來我又換了不少細一點的電烙鐵頭,現在差不多有20多個,而在我詢問別人怎麼畫葫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有專門可以調溫度、非常適合烙畫的電烙鐵。」馮文山說,自己沒有拜師,全憑自己的摸索,在這一過程中不知道弄壞了多少塊木板。

再後來,馮文山就上網買那些專門可以用來做烙畫的木板,自己一邊研究別人的山水畫,一邊用電烙鐵在木板上表現出來。隨著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都懷疑並不是馮文山畫的。「我從小就沒有繪畫的基礎,在接觸烙畫之前,從來沒有拿過畫筆。」馮文山說,他的女兒在外地上班,一般半年才能回來一次,在第一次看見他的木板烙畫的時候,就以為是他拿的別人的。

馮文山會畫木板烙畫,很多人開始知道,甚至有人來購買,但是剛烙完的木板表面坑坑窪窪,放的時間久了容易積灰塵,他就開始研究怎麼保存。「之前知道在木頭上刷清油比較好,但是在木板畫上刷清油會破壞畫的質感,清油不能和烙畫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馮文山說,後來有人告訴他可以嘗試一下磁漆,他在使用以後發現確實很好,就一直刷磁漆保存。

有人在買了馮文山的烙畫之後,覺得全是燙的灰色不夠豐富,就提出來是否可以增加的顏色。馮文山就嘗試著增加了各種彩色,效果也非常的好。馮文山的烙畫比較特別,社區裡活動也會邀請馮文山去參展,馮文山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這個藝術形式。

相關焦點

  • 南陽烙畫獨特工具電烙筆,要不要買把冬青木烙畫筷子,再買個葫蘆
    我國各地市場上烙畫工具類型較多,例如電烙筆、電烙鐵、烙畫機等。烙畫筆的筆頭也有很多的形態,用來烙出不同的效果。南陽烙畫主要使用自製的電烙筆,通常一幅畫通過一支電烙筆,運用不同的技法可以完成。工具的變化歷史:鐵扦——火烙鐵——電烙鐵——電烙筆無論在什麼時期,南陽烙畫都是將烙畫工具通過不同的熱源進行加熱,然後在不同的材料上進行烙繪。
  • 烙鐵為筆火為墨 木板上烙出雄奇蜀道
    6月27日,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美術專業教師張劍在畫室和學生一起準備8月份的木板藝術作品展。學生文麗清正用一把電烙鐵在木板上畫一幅《五丁開山》,「下筆再有力一些,把五丁的力量感表現出來。」張劍從旁指導。  張劍以電烙鐵為筆,以火為墨,在木板上創作出一幅幅和蜀道、川北民居等廣元歷史文化相關的作品。
  • 孫建國:葫蘆之上「烙」筆生花
    走進西湖鎮西孫村孫建國的家,就像是掉進了「葫蘆窩」,桌上、窗臺上、電視上、牆上,或擺或掛的都是大小不一的葫蘆烙畫作品或半成品。烙畫好的葫蘆上有蓮花、牡丹、公雞、鯉魚、龍鳳等花鳥蟲魚的圖案。幾年前,他去在威海工作的兒子家小住,在古玩市場看到製作精緻的烙畫葫蘆受到旅客青睞,非常暢銷,心裡靈機一動:自己熱愛繪畫,有這方面的基礎,對葫蘆情有獨鍾也有很多收藏,何不學習葫蘆烙畫,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老年的孤寂、陶冶情操。回到老家,他買來電烙筆等烙畫工具就開始幹了起來。
  • 鐵筆生花燙出烙畫別樣美
    傳統的烙畫主要是在葫蘆、木板等材質上通過電烙筆繪製完成,黃驊市34歲的美術老師王坤卻別出心裁,給傳統烙畫進行繪色,讓單一的烙畫顏色變得更加絢爛多彩。 兒時結緣烙畫,為熱愛而堅守 走進王坤的工作室,裡面擺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烙畫。
  • 「非遺」張海應:烙筆作畫見真功
    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現仍廣為流傳,河南、廣東、河北、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藝人在傳承。以前局限在木質材料上烙繪,比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現在發展到在宣紙、絲絹等材質上烙畫。我還是更喜歡在木板上繪製黃土風情畫,好處是質感、色彩和內容可以得以完美表達。」張海應一邊說著,一邊烙著畫,講述絲毫沒有影響他手中畫筆的流暢。
  • 宿遷優秀非遺傳承人顏士昌——用火筆烙出別樣人生
    緊接著,其父又找來一塊木板還是用焊鞋用的鐵條在木板上烙,一會兒功夫,牡丹花上的小蜜蜂活靈活現地呈現在顏士昌面前。他看到後感到非常好奇。他說:「爸爸能化腐朽為神奇。」這也是他的父親烙畫給他的最初印象。以後,顏士昌也喜歡上了烙畫這門民間手工技藝。平時,他在父親的指點下就以木板為紙,以鐵條為筆,模仿起父親在木板上烙畫,他繪出了一幅幅烙畫作品。一些鄰居看到他烙的書法、花鳥等作品,都嘖嘖稱讚。
  • 鐵筆生花 都市女烙就「刀與火」的傳奇
    可是經過一段時間考察,西安既沒有烙畫師,也沒有可供參考的烙畫實物。她找到一家五金店,買來一支修電器用的烙鐵,在一塊廢棄的木板上試了一下,李採蘭頓時被烙筆燙出來的色塊和形狀所驚豔。網上資料顯示,河南南陽一帶烙畫相對盛行,她隻身一人坐上了東去的火車,考察完,花200元帶了一套專業的烙畫筆。
  • 黃驊市第四中學美術教師王坤,他讓烙畫更多彩
    王坤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烙畫。這些烙畫或在木板上,或在葫蘆上。活靈活現的鳥獸,意境深遠的山水,虛無縹緲的雲霧……這些層次分明、惟妙惟肖的畫作,都是用一支烙筆完成的,向人們展示著精彩的萬千世界。
  • 常州烙畫:以鐵為筆 交融水墨與火焰
    流淌的水墨,躍動的火焰,如此相生相剋的「兩行」,卻在一門技藝中得到了不可思議的融合,這門技藝就是烙畫,
  • 葫蘆上烙出別樣風採 身殘志堅燙畫師王凱鐵筆生花
    崔佳棟攝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崔佳棟記者郎海江、翟一杉)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工藝美術品,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國民間珍貴的稀有畫種,堪稱「中華一絕」。王凱,土生土長的饒陽人,自幼失聰,幼年喜好雕刻,後憑藉極大的毅力自學葫蘆燙畫,並在此基礎上融入了製版、雕刻技藝,練就了創新性葫蘆燙畫絕活,使作品更具藝術性、觀賞性。他的作品妙筆生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極具收藏與觀賞價值。
  • 愛你所愛,烙畫夫妻檔以技藝繪人生……
    2009年,在得到家人支持後,從小喜歡繪畫的劉光紅辭去工作,在家潛心研究和創作烙畫,其作品多次在重慶市獲獎。2013年,以劉光紅為代表的「北碚烙畫」入選重慶市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烙藝不絕」烙畫工作室,劉光紅在整理牆上的烙畫作品。
  • 烙畫基本技法
    開合  一幅畫的章法常以「開合」作為構圖布局。所謂開合,也叫「分合」。「開」即是開始,「合」即是結尾的意思。開與合在畫面上是—對矛盾的統—體,猶如用筆,起筆為開,收筆為合;一幅畫中沒有開、合也不行。如齊白石的《松鼠葡萄》,自上而下展開的葡萄決定了畫面的起筆和走勢。
  • 寶慶烙畫裡的傳統技藝——唐文林寶慶烙畫亮相邵陽書裡書外
    走進湘中圖書城書裡書外,映入眼帘的竟是書架上掛滿著與眾不同的、全部帶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帶有故事情節的,帶有地市色彩的《做豬血丸子》、《布袋戲》、《製作水車》等寶慶烙畫作品。給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哇塞!這就是負有盛名的「寶慶烙畫」 。真還從來未曾見過也。有特色,有看頭。
  • 這才是靈魂畫手 四川七旬老人用電烙鐵紙上作畫鐵筆生花
    一支烙鐵筆、一張竹漿紙,烙燙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在攀枝花,有這樣一位老人,能用電烙鐵在紙上作畫,他叫陳毓強。↑陳毓強十六年前,陳毓強在用烙鐵維修電器時突發靈感,開啟自己的烙畫藝術生涯,他還自製了一支「粗細兩相宜」的神奇烙鐵筆,獨創了具有自家風格的「陳派單筆烙畫」。
  • 烙鐵作筆,葫蘆成紙!古稀老人在葫蘆上烙畫十年,帶著老伴看天下
    一把烙鐵,一隻葫蘆,老人竟烙出了大千世界,烙出了晚年幸福生活。掉進了葫蘆「窩」「葫蘆」 諧音是「福祿」,在講究口彩的傳統文化裡,葫蘆有著很好的寓意。幾大箱葫蘆在化龍橋臨江佳園小區向居民打聽這位「葫蘆爺爺」,大家指著小區門口旁邊的一棟樓,都豎起大拇指。
  • 瀏陽六旬老人耗時5年,絲絹上烙出9.6米《清明上河圖》
    這是一幅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烙畫摹本,其繁雜的樹木、亭閣與數百人物都與原作一般無二。今年66歲的潘敏芝老人,花了5年時間,在9米多長的絲絹上精心烙制了這幅長篇巨作。為克服這一點,潘敏芝在下筆之前,花了幾年時間研究《清明上河圖》,他將原作每一個人物的身份、動作,甚至喜怒哀樂的表情,都研磨研透。   「在烙畫前,我還反覆實踐了不下十次。」潘敏芝說,在絲絹上烙畫,最難的就是烙鐵容易勾絲,或者溫度過高把絲絹燒焦,或者經緯絲扯動導致人物變形,任何失誤都會導致畫作功虧一簣。
  • 趙平國:心為烙筆畫天成
    1997年開始烙畫創作,最初用鉛筆在木板上構圖,然後用燒紅的烙鐵跟著線條走勢作畫。2007年11月20日,其創作的絲絹烙畫作品《白果坪風光》《南府咂酒》《富貴吉祥》特邀參加中國笫八屆藝術節工藝美術展;2012年6月,其創作的絲絹烙畫《阿玉吹簫》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陳勇 劉嬌 文/圖
  • 鮑寧帶你走進烙畫的魅力
    喜歡親身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烙畫藝術從本質上來講仍是繪畫,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小至直徑一釐米的珠子,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都可以在上面創作出圖案。鮑寧表示,親自領略過石窟藝術,更有利於創作畫作,他計劃接下來將重心放在創作石窟系列烙畫,將石窟藝術「搬」到木板上。精心挑選「紙」與「筆」烙畫包括點燙、立體燙、工筆白描燙、面燙、線燙、冷燙、烘燙、間隔燙、特技燙、混燙等多種技法。
  • 天天非遺丨山丹烙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
    用烙工具代筆繪畫,是有一定歷史的民間工藝品、旅遊工藝品,山丹烙畫選材廣泛,山水、花卉、人物、動物皆可入畫,亦工亦寫、亦大亦小,是賓館、飯店、家居理想的裝飾品。山丹烙畫品種齊全,可滿足社會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愛好和需要。
  • 農民用「電筆」作畫,20多年用壞了50多把電烙鐵,成了「畫痴」
    趙平國,1949年出生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峯縣走馬鄉白果上街,自幼酷愛文藝,1997年開始鑽研烙畫,他以電烙鐵為筆,以木板為紙,自創新技法、新工藝。每當趙平國以烙鐵為筆,高溫為墨,在木板、絲絹上任思緒紛飛,描繪土家歷史、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時,其渾然天成的色彩、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淺浮雕藝術的視覺衝擊力,東方水墨的靈動氣韻,讓趙平國激動不已。趙平國深為中華民間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而自豪,這就是烙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