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已經被貼上一代暴君的標籤,寫進歷史教科書當中。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縱觀楊廣一生,也並非毫無作為,此人文武兼備,頗有才幹。比如楊廣開通大運河、完善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其實,楊廣本來留名青史,但他做錯了兩件事,導致身敗名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雖然在中國古代,楊廣的評價非常負面,但仍然有人做出了相對公正的評價, 比如唐朝詩人皮日休在詩中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確實楊廣開鑿的大運河,為之後的歷朝歷代所延用,直到清朝。
還比如當代歷史學家胡戟認為,在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過程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還比如史學家費正清認為「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既然如此,那麼楊廣為什麼淪落為亡國之君呢?我想他主要做錯了兩件事,而這兩件事直接導致隋朝的滅亡!先說第一件事,隋煬帝時期進行的建設與開拓過於猛烈,已經超過了當時中國人力所能負荷的限度。這句話怎麼理解呢?隋煬帝在位時期,大興土木,這已經超過了當時百姓的負擔能力。
比如說建設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開拓馳道、修築長城,每次工程都動員上百萬人參與,勞民傷財,且時間緊迫,以致於出現「丁男不供,婦人從役」的現象,因此激起百姓的強烈不滿。此外隋煬帝還熱衷於對外的經略,比如說南擊林邑、流求,北威突厥、西略西域等等,當然最要命的還是下面這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隋煬帝執意徵討高句麗。隋煬帝在位期間,前後三次徵討高句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數死亡非常嚴重,而且在戰後仍然不放棄東徵的目的,人們無法得到休養生息。在徵討高句麗過程中是,隋煬帝集結大量軍隊,反而損失參慘重,消耗非常嚴重。
最初的時候,只是有部分士兵逃亡,在山東一帶作亂,比如王薄在大業七年,聚眾長白山,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們不要去遼東送死,此後逃役者日益增多,相聚為盜,以劫掠為生,於是導致天下大亂。此外隋朝內部一些官員也蠢蠢欲動,比如楊玄感、宇文化及、李淵,隋朝國運最終覆滅。
無論是徵討高句麗,還是進行大規模的建設,隋煬帝的所作所為,都超出了當時民力所能承受的程度,故此才引發大亂。取代隋朝的唐朝則截然相反,雖然李世民在某些方面與楊廣非常相似,但他在位初年,輕徭薄賦,愛惜民力,才能留名青史。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參考資料:1.《隋書》;2.《劍橋中國隋唐史》;3.《中國:傳統與變遷》;4.《再評隋煬帝》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微信公眾號:縱橫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