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隋朝特別令人惋惜,第一代皇帝是千古明君,他開創的王朝也是著名的盛世。可是只傳了一代就結束了,這可是一個王朝不是一個家庭,有頭腦的老爸給兒子積攢下幾個億的家產,可是兒子不爭氣,只用幾年時間就把老爸的遺產敗光了。隋煬帝敗光的可不是一個家庭,而是一個王朝。無數百姓因為他死於戰亂,國民生產也因為他倒退數年,中原大地因為他再次陷入一片戰火。
因此,千百前來隋煬帝都是一個典型的負面教材,什麼荒淫無度、奢侈浪費、大興土木、好大喜功,總之亡國之君的那點事,一定要讓他佔全了,有的沒有的向他身上扣就對了,誰讓你把國家弄丟了。但是當我們細心查看歷史真相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認知錯漏百出,隋煬帝即便不是千古一帝,也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的雄主。
首先,他完成了南北一統。
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他老爸楊堅,可是真正完成南北統一的是楊廣。我們一定要記得這一點,結束戰亂局勢的不是被後世稱頌的好皇帝楊堅,也不是被大家憐憫的廢太子楊勇,而是後來又把它們弄丟的楊廣。因此這是一個軍事型人才。當年楊廣剛剛二十歲,他神採奕奕的帶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一舉把陳叔寶的國家變成了自己的土地。
二十歲,就是李世民也只能做到這個程度吧。隋煬帝的這一仗,足可以與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少年英雄相比,並且毫不遜色。有人說當時的南朝已經是強弩之末,無論是誰帶領軍隊前來攻打都會取勝的。這種話聽著就讓人發酸,說一句抬槓的話,你我二十歲的時候在做什麼,無論戰爭難度是大還是小,這都是一場規模巨大成果顯著的大規模戰役,若是領軍之人沒有本事,南朝怎麼可能被一擊即中。
能證明隋煬帝軍事才能的事可不止這一件,陳叔寶的朝廷徹底滅亡之後,江南一度陷入戰亂。於是楊廣坐鎮揚州,把大大小小的叛軍一起消滅。在對外戰爭上,他還參與了對突厥、契丹的戰爭,都取得很大收穫。登基之後還親政吐谷渾,對戰高句麗,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後來的李世民不是也失敗了麼?為什麼要說隋煬帝好大喜功,李世民功在千秋呢?他們兩個都是少年才俊,都完成國家一統,後人對他們的看法應該不相上下才是。
其次,水上運輸的開通。現在大家的對這件事的評論也都發生改觀,不再認為他開通大運河勞民傷財,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是說這件事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只是隋煬帝動作太快了才弄得官逼民反,並且挖好之後他弄一條龍船四處晃也容易讓大家想歪。但是他為什麼要弄一條龍船四處晃呢?有人說他是為了搜集天下美女,或許這也是目的之一吧,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到各地實地考察一下,順便也看一看新開通的運河到底怎麼樣。若說有錯處,也只是排場太大了。
這條大運河有什麼作用呢?第一可以加快物品流通,減少糧食等物資的運輸費用和時間。第二在戰時可以加快軍隊行軍速度,無論是上前線作戰還是支援友軍,都能極大的節約時間。第三可以加快商業的發展。來往商隊走水路比走陸地靈活得多。
最後,就是開創了科舉制。在此之前寒門子弟想當官,只能通過一點也不公正的推舉制度才能實現夢想,可是太難了。科舉制開通之後就不一樣了,只要用功讀書智商在線,一定可以完成光耀門楣的夙願。雖然這個制度在晚清已經變成束縛讀書人發展的緊箍咒,可是這又與楊廣有什麼關係呢?它從誕生之日起為各個王朝輸送多少人才早就不可考了,就是清朝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也是在科舉考試中被發現,才能為國效力的麼?
所以說隋煬帝是一個好皇帝,他只是把本應該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做的事集中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才導致民怨沸騰,百姓不堪重負,最終丟了國家。若是他的步伐能夠慢一點穩一點,李世民也只能是他手下的一名打手,武則天更是不會出現。我們的歷史上會有一個堪比漢朝的大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