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日導讀
今天為你解讀《愛的藝術》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
昨天,我們重點談到了自愛,了解到要想讓自愛為人生提供更多的動力,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認同自己、提升並超越自己。
那麼,我們已經從兩性之愛、親子之愛和自愛的角度解讀了如何才能掌握愛的藝術,提升愛的能力。
今天將繼續為你解讀《愛的藝術》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如何在博愛中拓寬人生境界,帶領大家從自身的愛過渡到更高層次的愛,對愛進行更深度的解讀。
02.關於博愛的兩種錯誤認識
我們通常認為,愛是自私的。它就像是一種只能獨享的物品,你把愛給了我,就不能再給別人了。其實,這種愛的界定是狹義的,一般只用來指代男女之間的愛情。
實際上,愛的涵義是寬泛的,我們除了對我們自己,對我們的親人具有愛的情感,有時候對陌生人也會產生愛的情感。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正所謂推己及人,它不再只是局限於身邊的人,而是把眼界拓寬到更廣闊的範圍。
關於博愛,弗洛姆在書中提到:愛自己的骨肉不足為奇。每個動物都愛自己的後代並照料他們。軟弱的人愛自己的主子,因為他靠主子為生;孩子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需要他們。只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我的愛情才開始發展。這才是博愛。
由此看來,它是指對所有的人都具有的一種責任感。願意用自己的能力去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從而提升對方生活的幸福指數。它是愛的更高級形式。說到這一點,可能你也深有感觸。
這也是《聖經》裡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而在每一次災難來臨的時候,人們的博愛精神往往展現得最多。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為災區捐款捐物,而且,還有很多志願者不顧自身的安危,自發地在災區工作上很長時間。他們這種精神就是博愛精神的生動展現。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避免兩種錯誤認識。先來說說第一種錯誤認識,認為博愛就是濫情。不管對象就誰,都會對其施以援手。甚至有的人以博愛作為藉口,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這很明顯是對博愛精神的褻瀆。博愛是一種理性地運用自己的愛的能力。只有當對方值得你付出愛時,你的表現才是博愛,但當對方並不值得你付出愛時,你的付出只會適得其反。
就像狼故事中的東郭先生,以及蛇故事中的農夫一樣,分不清對象的博愛反而會讓自己深受其害。因此,在碰到來歷不明、需要救助的組織或個人時,要儘量保持冷靜,諮詢清楚之後再慷慨解囊。
現在,我們再來看第二種錯誤認識,認為博愛就是施捨。有的人認為,博愛既然是指「自己有能力愛自己的基礎上對別人表現出來的愛」,那不就是相當於我把多餘的愛給別人嗎?其實不然。當我們懷著一顆博愛的心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有些表現雖然是在為別人做好事,但卻不能算作博愛精神的體現。比如,有些人只是想借慈善之名宣傳自己或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上,並不能從心底裡認同助人這件事情。這種愛,更像是一種施捨,而不能稱之為愛。
03.博愛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哪些
了解了什麼是博愛,那麼,博愛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哪些呢?主要有兩點。
首先,博愛能夠幫助自己成長。一個擁有博愛之心的人是善良而具有無窮力量的。除了對自己和身邊的人表達愛,如果我們能夠對更多的人表達愛意,將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存在感,也更能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有一條新聞曾經報導了一個流浪漢,他穿得破衣爛衫地來到派出所,將一沓皺巴巴的紙幣遞給了警察。警察當初不敢要他的錢,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樣才拿到這些錢的。詢問之下才明白,原來流浪漢看到有的學生因為家裡貧困上不起學而非常痛苦。他就把自己費了好大勁兒才攢出來的錢送來,希望警察能把這些錢送給那些學生,讓他們繼續上學。
警察聽完之後都非常感動,讓他先用這些錢自己買些衣服。可流浪漢卻連連擺手,他說:「我覺得自己還能奉獻一點愛心,說明我還有用,心裡挺快活的。如果你們不收,那可真是讓我的心裡不舒服。」警察們只好收下了流浪漢的錢,並把這些錢如數交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在這個例子中,流浪漢雖然自己十分需要這些錢,可他在把錢交給警察,希望能夠幫到那些孩子的時候,心裡充滿愛,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儘管他過得很苦,但能夠幫到別人這種想法,使得他有更多的力量去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其次,一個擁有博愛之心的人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博愛精神的存在。人雖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是不同的。總有些人過得好一些,有些人過得差一些。當人們都能用博愛精神去關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整個社會才變得更加溫馨和諧。正如歌裡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就像前面提到過的,發生了大地震之後,如果沒有大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努力,災區的人們將會經受更多的痛苦和無助。現在,慈善和公益事業的體系越來越健全。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其他人的救助。而這,也正是博愛精神的現實體現。
04.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博愛
博愛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博愛呢?
首先,我們應該懂得尊重別人。博愛體現的是一種對別人的關懷,而尊重則是體現這種關懷的第一步。因此,要想體現博愛的精神,必須要能夠真正地從內心中學會尊重別人。
臺灣著名導演李行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在一次拍戲的過程中,一位男演員又無緣無故地耍起了大牌。全部人都在等他,他卻遲遲都還沒到。雖然有些生氣,但導演忍住氣,說了一句:「等他。」這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的時間,直到大家都餓得肚子咕咕叫的時候,他才姍姍來遲。大家都有些惱怒地看著來遲的演員,偷偷看看導演是不是生氣了。
但導演的臉上什麼表情也沒有,伸伸胳膊伸伸腿,站起來對著目瞪口呆的人們說:「收工。」開始大家還站著沒走,但看到導演頭也不回地走了,也都齊刷刷地走了。只剩下那個男演員孤零零地呆立在那裡,像被霜打過的茄子。
正如詩人倉央嘉措所說:「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肯定難以獲得別人的尊重。而能夠時刻尊重別人的人則能夠體現出一種更高的境界。
其次,我們應該懂得寬容別人。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展現的不只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也是一種境界。在生活中學會寬容待人待己,對我們的生活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尺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講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的故事。一天,正在京城當官的張英收到家信。信中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為了贏得這場官司,希望他能夠利用在京城做官的便利疏通關係,佔得先機。
張英看到來信後,陷入了沉思。想了一會之後,突然笑了起來,提起筆來,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你們不遠萬裡送來一封家信,竟然只是為了一堵牆。想當年秦始皇修成了萬裡長城,可他今天也早就死去多年了。家人接到回信後,心裡很受震撼。聽從了張英的建議,讓出了三尺宅基地。鄰居得知此事後,心中慚愧,也讓出了三尺宅基地。「三尺巷」的故事從此流傳千古。
這個故事中的張英,用禮讓、寬容贏得了別人的敬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博愛的精神,不與人爭,用寬容為自己和他人搭建更溫馨的環境。
最後,我們應該學會幫助別人。人不是萬能的,所以誰都有可能遇到困難。當我們看到一件事不關己但性命攸關的事情時,能否出手相助往往體現出這個人是否具有仁愛精神。
比如,新聞常常報導快遞員徒手接住掉下樓的孩子,路過的行人救起了突然生病倒地的老人。他們之間本來沒有任何救助的義務,但類似的出手相助卻讓整個社會積聚起一股溫暖的正能量。這其實就是一種真正的博愛精神。
05.知識要點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現在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博愛是一切愛的基礎,也是一切愛的最高形式。它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守護神,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溫暖和感動。博愛雖然神聖,但它實際上就體現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以尊重和寬容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別人需要幫助時伸手相助等等小小的舉動,恰恰是博愛精神的全面體現。
思考與討論:你曾經為陌生人伸出過援助之手嗎?對於公益和慈善事業,你是怎樣看待的?
06.全書回顧
好了,關於《愛的藝術》這本書我們就全部解讀完了,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
在作者弗洛姆的引領下,我們一起了解到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會自然生長。它是一種需要學習和提升的能力,對於我們處理與愛人、親人、自己以及陌生人的關係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從愛情的角度去理解愛的藝術。愛情是一種十分美好的體驗,但要想提升愛情的魅力,讓愛情變得更圓滿,卻不容易,我們需要保持理智,還要適當做出讓步,保持責任心並學會相互欣賞。
其次,我們從親情的角度去理解愛的藝術。父母的身份隨著孩子的出生而自然出現,但愛孩子的能力卻需要不斷學習。母親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放手和自身如何成長,父親則需要學習怎樣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和理解。同時,父母之間也要學會創造一種和諧的夫妻關係,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榜樣。
接著,作者告訴我們,自愛是一個重要但並不被重視的話題。但只有真正學會自愛,我們才更容易找到愛的真諦,懂得尊重和寬容,開朗樂觀地去生活。
最後,我們需要在愛情、親情、自愛的基礎上理解博愛,它是一種平等地愛一切的精神,它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最高表現形式。博愛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感動,也會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溫馨與和諧,充滿正能量。
愛是一門永遠值得學習的藝術。我們要多研究,多學習,並努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期待愛會發揮更大的魔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
好了,《愛的藝術》這本書就分享到這裡,恭喜你又讀完了一本書。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