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博愛中拓寬人生境界

2020-12-24 辛臣書舍

01.今日導讀

今天為你解讀《愛的藝術》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

昨天,我們重點談到了自愛,了解到要想讓自愛為人生提供更多的動力,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認同自己、提升並超越自己。

那麼,我們已經從兩性之愛、親子之愛和自愛的角度解讀了如何才能掌握愛的藝術,提升愛的能力。

今天將繼續為你解讀《愛的藝術》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如何在博愛中拓寬人生境界,帶領大家從自身的愛過渡到更高層次的愛,對愛進行更深度的解讀。

02.關於博愛的兩種錯誤認識

我們通常認為,愛是自私的。它就像是一種只能獨享的物品,你把愛給了我,就不能再給別人了。其實,這種愛的界定是狹義的,一般只用來指代男女之間的愛情。

實際上,愛的涵義是寬泛的,我們除了對我們自己,對我們的親人具有愛的情感,有時候對陌生人也會產生愛的情感。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正所謂推己及人,它不再只是局限於身邊的人,而是把眼界拓寬到更廣闊的範圍。

關於博愛,弗洛姆在書中提到:愛自己的骨肉不足為奇。每個動物都愛自己的後代並照料他們。軟弱的人愛自己的主子,因為他靠主子為生;孩子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需要他們。只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我的愛情才開始發展。這才是博愛。

由此看來,它是指對所有的人都具有的一種責任感。願意用自己的能力去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從而提升對方生活的幸福指數。它是愛的更高級形式。說到這一點,可能你也深有感觸。

這也是《聖經》裡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而在每一次災難來臨的時候,人們的博愛精神往往展現得最多。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為災區捐款捐物,而且,還有很多志願者不顧自身的安危,自發地在災區工作上很長時間。他們這種精神就是博愛精神的生動展現。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避免兩種錯誤認識。先來說說第一種錯誤認識,認為博愛就是濫情。不管對象就誰,都會對其施以援手。甚至有的人以博愛作為藉口,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這很明顯是對博愛精神的褻瀆。博愛是一種理性地運用自己的愛的能力。只有當對方值得你付出愛時,你的表現才是博愛,但當對方並不值得你付出愛時,你的付出只會適得其反。

就像狼故事中的東郭先生,以及蛇故事中的農夫一樣,分不清對象的博愛反而會讓自己深受其害。因此,在碰到來歷不明、需要救助的組織或個人時,要儘量保持冷靜,諮詢清楚之後再慷慨解囊。

現在,我們再來看第二種錯誤認識,認為博愛就是施捨。有的人認為,博愛既然是指「自己有能力愛自己的基礎上對別人表現出來的愛」,那不就是相當於我把多餘的愛給別人嗎?其實不然。當我們懷著一顆博愛的心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有些表現雖然是在為別人做好事,但卻不能算作博愛精神的體現。比如,有些人只是想借慈善之名宣傳自己或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上,並不能從心底裡認同助人這件事情。這種愛,更像是一種施捨,而不能稱之為愛。

03.博愛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哪些

了解了什麼是博愛,那麼,博愛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哪些呢?主要有兩點。

首先,博愛能夠幫助自己成長。一個擁有博愛之心的人是善良而具有無窮力量的。除了對自己和身邊的人表達愛,如果我們能夠對更多的人表達愛意,將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存在感,也更能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有一條新聞曾經報導了一個流浪漢,他穿得破衣爛衫地來到派出所,將一沓皺巴巴的紙幣遞給了警察。警察當初不敢要他的錢,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樣才拿到這些錢的。詢問之下才明白,原來流浪漢看到有的學生因為家裡貧困上不起學而非常痛苦。他就把自己費了好大勁兒才攢出來的錢送來,希望警察能把這些錢送給那些學生,讓他們繼續上學。

警察聽完之後都非常感動,讓他先用這些錢自己買些衣服。可流浪漢卻連連擺手,他說:「我覺得自己還能奉獻一點愛心,說明我還有用,心裡挺快活的。如果你們不收,那可真是讓我的心裡不舒服。」警察們只好收下了流浪漢的錢,並把這些錢如數交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在這個例子中,流浪漢雖然自己十分需要這些錢,可他在把錢交給警察,希望能夠幫到那些孩子的時候,心裡充滿愛,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儘管他過得很苦,但能夠幫到別人這種想法,使得他有更多的力量去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其次,一個擁有博愛之心的人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博愛精神的存在。人雖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是不同的。總有些人過得好一些,有些人過得差一些。當人們都能用博愛精神去關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整個社會才變得更加溫馨和諧。正如歌裡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就像前面提到過的,發生了大地震之後,如果沒有大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努力,災區的人們將會經受更多的痛苦和無助。現在,慈善和公益事業的體系越來越健全。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其他人的救助。而這,也正是博愛精神的現實體現。

04.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博愛

博愛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博愛呢?

首先,我們應該懂得尊重別人。博愛體現的是一種對別人的關懷,而尊重則是體現這種關懷的第一步。因此,要想體現博愛的精神,必須要能夠真正地從內心中學會尊重別人。

臺灣著名導演李行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在一次拍戲的過程中,一位男演員又無緣無故地耍起了大牌。全部人都在等他,他卻遲遲都還沒到。雖然有些生氣,但導演忍住氣,說了一句:「等他。」這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的時間,直到大家都餓得肚子咕咕叫的時候,他才姍姍來遲。大家都有些惱怒地看著來遲的演員,偷偷看看導演是不是生氣了。

但導演的臉上什麼表情也沒有,伸伸胳膊伸伸腿,站起來對著目瞪口呆的人們說:「收工。」開始大家還站著沒走,但看到導演頭也不回地走了,也都齊刷刷地走了。只剩下那個男演員孤零零地呆立在那裡,像被霜打過的茄子。

正如詩人倉央嘉措所說:「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肯定難以獲得別人的尊重。而能夠時刻尊重別人的人則能夠體現出一種更高的境界。

其次,我們應該懂得寬容別人。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展現的不只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也是一種境界。在生活中學會寬容待人待己,對我們的生活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尺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講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的故事。一天,正在京城當官的張英收到家信。信中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為了贏得這場官司,希望他能夠利用在京城做官的便利疏通關係,佔得先機。

張英看到來信後,陷入了沉思。想了一會之後,突然笑了起來,提起筆來,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你們不遠萬裡送來一封家信,竟然只是為了一堵牆。想當年秦始皇修成了萬裡長城,可他今天也早就死去多年了。家人接到回信後,心裡很受震撼。聽從了張英的建議,讓出了三尺宅基地。鄰居得知此事後,心中慚愧,也讓出了三尺宅基地。「三尺巷」的故事從此流傳千古。

這個故事中的張英,用禮讓、寬容贏得了別人的敬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博愛的精神,不與人爭,用寬容為自己和他人搭建更溫馨的環境。

最後,我們應該學會幫助別人。人不是萬能的,所以誰都有可能遇到困難。當我們看到一件事不關己但性命攸關的事情時,能否出手相助往往體現出這個人是否具有仁愛精神。

比如,新聞常常報導快遞員徒手接住掉下樓的孩子,路過的行人救起了突然生病倒地的老人。他們之間本來沒有任何救助的義務,但類似的出手相助卻讓整個社會積聚起一股溫暖的正能量。這其實就是一種真正的博愛精神。

05.知識要點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現在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博愛是一切愛的基礎,也是一切愛的最高形式。它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守護神,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溫暖和感動。博愛雖然神聖,但它實際上就體現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以尊重和寬容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別人需要幫助時伸手相助等等小小的舉動,恰恰是博愛精神的全面體現。

思考與討論:你曾經為陌生人伸出過援助之手嗎?對於公益和慈善事業,你是怎樣看待的?

06.全書回顧

好了,關於《愛的藝術》這本書我們就全部解讀完了,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

在作者弗洛姆的引領下,我們一起了解到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會自然生長。它是一種需要學習和提升的能力,對於我們處理與愛人、親人、自己以及陌生人的關係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從愛情的角度去理解愛的藝術。愛情是一種十分美好的體驗,但要想提升愛情的魅力,讓愛情變得更圓滿,卻不容易,我們需要保持理智,還要適當做出讓步,保持責任心並學會相互欣賞。

其次,我們從親情的角度去理解愛的藝術。父母的身份隨著孩子的出生而自然出現,但愛孩子的能力卻需要不斷學習。母親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放手和自身如何成長,父親則需要學習怎樣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和理解。同時,父母之間也要學會創造一種和諧的夫妻關係,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榜樣。

接著,作者告訴我們,自愛是一個重要但並不被重視的話題。但只有真正學會自愛,我們才更容易找到愛的真諦,懂得尊重和寬容,開朗樂觀地去生活。

最後,我們需要在愛情、親情、自愛的基礎上理解博愛,它是一種平等地愛一切的精神,它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最高表現形式。博愛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感動,也會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溫馨與和諧,充滿正能量。

愛是一門永遠值得學習的藝術。我們要多研究,多學習,並努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期待愛會發揮更大的魔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

好了,《愛的藝術》這本書就分享到這裡,恭喜你又讀完了一本書。我們下次見!

相關焦點

  • 體悟博愛的人生情懷
    這些文章中,季老給花草樹木、貓狗鳥兔以及身邊那些平凡生命皆賦予深情愛意,且字裡行間生機勃勃。無論是宏大耀眼之物,還是生活瑣碎之物,季老委實愛盡一切。他博古通今、學術專著等身,卻喜歡閒暇時用平靜真摯的小散文,直抵生活本質,拉近與人們溝通的距離。德學雙馨的季老用生命體驗告訴我們:唯愛能化解一切,使悲歡皆寧。  我們從本書的很多選文中能深切領略到季羨林先生慈悲為懷的心靈脈絡。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大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學習技術,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使他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使他們注意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質,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麼是人生境界  「境界」就是經常講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
  • 人生中的天地境界——談賈寶玉
    從「莊農動用之物」一下子能跳到「粒粒皆辛苦」,足見寶玉一生的處世境界乃非常人可比,一個人的最終命運或許無法由自己決定,但是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多少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走向。賈府內的人沒有幾個人真能跳出賈府的高牆,即便是離開了賈府也是不停的要往賈府裡鑽,第三十回跳井的金釧生前是如何說的:「太太要打罵,只管發落,別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第五十二回為墜兒辯護的宋嬤嬤:「你侄女兒不好,你們教導他,怎麼攆出去?」
  • 人生三境界
    ◆ ◆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
  • 從《西遊記》中,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悟淨:戒掉情緒,守得靜心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西遊記》中,沙悟淨原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外貌神武,武藝高強。《菜根譚》說:「心亂靜中亂,心靜亂中靜。」心清則目明,心靜則智生,守得一方淨土,修得一顆靜心,這正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 仁,孔孟將之視為最高的人生境界,譚嗣同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被儒家孔孟二聖搬進了自己哲學的大廈,並對其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升華,甚至是某種層面的神化,孔孟把仁看作是一個極高的哲學範疇和人生境界。但總的說來,古代哲學家所說的仁,基本上都沒有超出社會領域的政教倫理。到了近代,哲學家們並沒有把這個歷經了兩千多年滄桑歷歲月的哲學範疇丟進歷史的垃圾箱,反而對它情有獨鍾。譚嗣同就是這些痴情者中的一個。他將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命名為《仁學》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 若有所思:詩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被人強迫以公義、博愛的名義灌輸神的道,其實是自我價值的消亡。且不說從新託馬斯主義到存在主義是不是覺悟,現實中的一些傳道行為,讓我聯想到的是美式民主霸權。從愛琴海岸發展而來的西方民主可能是最好的民主,但不應該強加在一切人頭上;上帝手裡可能握有真理,但不應該逼著不信這真理的人下地獄。
  • 青年大學生的人生境界
    為此,我們要把握利用好疫情防控這本「社會活教材」,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靜心思考並踐行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的和諧關係,提升人生境界,以獲得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此方面,馮友蘭提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之人生四重境界,給我們不少啟發。
  • 不爭,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不與人爭又如何?
    不爭,是人生至境。這個世界之所以有嫌怨、鈎心鬥角、爾處我詐,都是爭的結果。明裡爭,暗地爭,大利益爭,小便宜爭,昨天爭,今天爭,你也爭,我也爭。權錢爭到了,幸福不見了,名聲爭到了,快樂沒有了。爭到最後,只能容得下一顆自私的心。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判斷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說,知識不在於他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他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夠深入的深度。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境界決定格局,人生有境界才能行得遠
    一個人有了思想境界上的高度,他的人生就會有遠大的未來。人在自我的發展歷程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其中一種境界而不會參雜其他的境界,人有七情六慾,只不過是往往以某一種境界在有的人心中佔主導的地位,其餘次之了。有的人有自律精神,能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 人生境界的大小
    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才能從莊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間的道理?怎樣才能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超越這個話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談到。  什麼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基於現實世界的認知,辨別在紛雜的現實生活中什麼是恆定不變的,本質是什麼。
  • 人生三境界,指的是什麼?而你又到了哪個境界?
    而我們普通人來說,一生漫長而短暫,所有的追求攀比,所有的幸福迷失,一切的糾葛經歷種種之後,從而大徹大悟原來人生不過三境界而已!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境界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人生修行需要這7種境界,看看你在哪個境界?
    第三個境界是——接受:能改變的就改變,不能改變的就改善,不能改善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放棄。人生在世,要活的快樂就要學會接受,只有學會接受你才會好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才會懂得喜歡自己,愛惜自己。第四個境界——享受:如果能學會享受,那我們的心靈就是自由的,這種自由自在不是任性、不是叛逆,不是你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而是你可以想不幹嘛就可以不幹嘛!人生要活的快樂就必須學會享受,學會享受意味著學會感謝,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送給所有人,1000%受益風雨人生,一路走來,我們實在不易,如今我們退休了,都願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01不知不覺中,我們老了不知不覺中,我們老了。
  • 敬業,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
    袁吉峰:人生成功一定會要求各種素質的結合,我相信敬業一定是其中重要一環。因為我們無法左右自身家境,無法左右我們的運氣,但是我們一定是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命運,去改寫這個時代。對任何人而言,無論社會分工如何,敬業精神一定是佔有主導地位的。  主持人:今年聽說是「最難就業季」,你認為大學畢業生初入社會,如何培養敬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