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京劇戲曲風"看經典國粹京劇
文武兼備的譚派傳人——記著名京劇演員譚元壽
摘自《人民文學》雜誌 1982年12期
作者:呂國慶
正值霜秋紅葉入晚霞的季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富英逝世五周年紀念演出在京舉行。譚富英之子譚元壽演出了《定軍山》《戰太平》《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等具有代表性的譚派劇目。譚元壽的精採表演,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掌聲中包含著讚賞、鼓勵和期望。有人說:「相傳梁啓超曾在譚鑫培的照片上題詩:「聲名卅載轟如雷,尚有俊響吹埃」。我們在看了譚元壽演出後,深為譚門在八十多年之後俊響不絕而高興。
家學淵源 基礎紮實
譚元壽出身京劇世家。他是譚門第四代老生。他的曾祖父譚鑫培,是譚派藝術創始人,是京劇史上位才華出眾、承前啟後的表演藝術大師。祖父譚小培是民初譚派著名老生,並傾心栽培後代。父親譚富英嗓音宏亮,扮相俊美、身段飄灑、做功真切,是譚派藝術富有成就的傳人。譚元壽生於這樣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京劇藝術薰陶。他從四歲就開始練功、學戲,不僅聆聽祖父、父親的教海,還得到舅父宋繼亭的精心培育。
譚門三代人
譚小培先生(1883-1953)
譚富英先生(1906-1977)
譚元壽先生(1929-2020 )
譚元壽六歲時,第一次登臺、他和祖父譚小培同演《汾河灣》。兩個月後,在開明大戲院,譚元壽又同父親合演了這齣戲。
京劇《汾河灣》
當時,他既有家教,又可請先生,完全有條件在家學戲。但是,譚小培和譚富英為了把譚元壽培養成一名出色的演員,堅持把他送到京劇科班,接受嚴格的訓練。
京劇《連環套》演出視頻
一九三八年,十歲的譚元壽帶藝投師,進了富連成科班。在科班譚元壽和其他人一樣文武功都練,上下手全來,從跑龍套學起,到逐漸演配角、主角。他向雷喜福、王喜秀、張連福、劉盛通等老師學文戲,向王連平、沈富貴、茹富蘭、錢富川等老師學武戲。一九四五年四月,譚元壽結束了七年科班生活。
譚富英先生為譚元壽先生說戲留影
譚元壽出科後,感到譚門繼承譚派藝術的重擔落在了自己肩上,所以依然刻苦練功,勤奮鑽研。後來他由於嗓子倒倉,有一年多不能登臺。他嗓音恢復後重新登臺,為荀慧生「挎刀」,參加裘盛戎班社。
ー九四七年,十九歲的譚元壽和初登舞臺的杜近芳,在北京長安戲院,首次合演《紅鬃烈馬》,獲得好評。從此以後,譚元壽一直活躍在舞臺上。
繼承譚派 文武不擋
譚元壽家學淵源,功底紮實,較好地繼承了譚派藝術。
譚元壽先生《連環套》留影 飾演黃天霸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譚派代表劇日之一。譚元壽在排演這齣戲時,譚富英對元壽說:「咱們演歷史戲、哪朝哪代,你得心裡有譜。看了歷史書、才能了解戲裡的人物性格,明白那些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要不,能演好戲嗎?」遵照父親的教導,譚元壽反覆閱讀和研究了《三國演義》,能較深地理解並較好地在臺上表現諸葛亮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空城計》中,他著力於諸葛亮聽了「三報」之後的表演上,演得層次分明,細膩傳神。探子頭一報:「馬謖、王平失守街亭。」這早已在諸葛亮意料之中,他只是冷冷一笑,語氣平常地說:「再探!」二報:「司馬懿帶兵取西城。」諸葛亮雖故作鎮定,但緊張的心情已從他說的「再探」二字中有所流露。三報:「司馬懿大兵離西城不遠。」此時,諸葛亮無法掩飾自已的吃驚,嗓音發地說:「再再再探!」司馬懿進兵神速,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兵馬調出,剩下老弱殘兵,留守空城,如何是好?這時,譚元壽是這樣表演的:他背對觀眾輕搖羽扇,以寧靜反襯諸葛亮的內心緊張。接著,他猛轉身,用一段節奏緊而語調穩的道白,表現了諸葛亮臨危不亂,才思敏捷,隨機應變的風度。
司馬懿兵臨城下,這時,諸葛亮有一段[西皮慢板],唱得緩慢,表演沉著,顯出胸有成竹的樣子。當諸葛亮斟了第二懷酒之後,司馬懿唱「我本當領人馬殺進城」此時,諸葛亮舉酒杯,以扇遮擋,卻不飲,兩眼緊緊盯住司馬懿。司馬懿心虛地說出「殺不得」之後,諸葛亮這才感到勝利在望,將酒飲下。當二老軍報「司馬懿大兵倒退四十裡」時,諸葛亮有一笑。雖然口中有笑聲,臉上卻沒笑容,因為他既高興,卻又有些後怕。這些細節,譚元壽演得不瘟不火,十分傳神。在這段戲中的念白準確清晰,唱腔疾緩得當,板槽穩而不亂,用字行腔,圓潤大方,不失「譚派」的演唱特色。
譚元壽先生演出《定軍山》視頻
譚元壽繼承前輩傳統,還擅長演一些如《定軍山》《戰太平》等以老生應工的靠把戲。這些譚派代表劇目,不重猛翻爆打,講究唱念和工架,歌舞並美,有聲有色。《戰太平》中花雲被俘遊街時,有段[西皮原板]轉[快板]的唱段。譚元壽在這個唱段中表達了花雲的忠烈氣概和激昂情緒,具有譚派慷慨悲的特點。譚元壽演唱開頭兩句:「嘆英雄失勢入羅網,大將難免陣頭亡!」「失勢」和「陣頭亡」幾個字,噴口有力、感情強烈,當花雲路見懷抱嬰兒的夫人時,急中生智,一腳踢倒孫氏,叮囑她快抱孩子逃走,想方設法到金陵搬救兵。這時,有一段[快板],既是花雲對妻子的囑託,又表達了他視死如歸的決心。這段[快板],共有八句,唱得節奏快,吐字清,鏗鏘有力,字正腔圓,顯示了譚派善唱字多腔少的[快板]的特長。從中也可以看出譚元壽吐字和用氣的功力。
俗話說:「藝高不如德高。」譚富英是一位技藝精湛,藝德高尚的藝術家。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政治上也積極進取、嚴格要求。這些對譚元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譚元壽先生為馬連良先生配演《趙氏孤兒》留影
譚高英善於同別人合作,不以名演員自居,不爭角色。譚元壽常說:「一個人唱不了八仙賀壽」。京劇是整體藝術,不管演什麼角色,都要認真對待。」六十年代初,北京京劇團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藝術片《秦香蓮》,張君秋邀請譚元壽扮演韓琪。這個人物戲不多而且是他從來沒演過的角色。但是,他欣然接受了任務,並且表示要把這個配角演出特色來。他和張君秋一起反覆研究「殺廟」一場,為韓琪增加了一段[原板]唱腔。他還在韓琪自刎身亡時,增加了「殭屍」動作。儘管韓琪的戲不多,經譚元壽認真表演,其善良、正直、剛烈的性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徵博採 不斷進取
譚元壽對京劇表演藝術注意博採眾長,不斷進取,這也是繼承了譚門先輩的優良傳統。在譚元壽剛出科時,譚富英就対他說:「你先別忙著往譚派裡去,要多鍛鍊。文戲武戲都要演」並且,多次對譚元壽說:「要多看戲,凡是老生的戲都要看,多學。」「店鋪要有貨,演員要有藝、藝多不壓身。」
譚元壽先生《龍鳳呈祥》留影飾演劉備
譚元壽自幼得到家傳,同時,他還經常觀看餘叔巖、時慧寶、孟小冬、王又宸、言菊朋、王鳳卿、馬連良、奚嘯伯、李盛藻等著名老生的演出。楊小樓、尚和玉、馬德成、周瑞安等名演員的武戲,他也十分愛看。「四大名旦」的戲,他也看得不少。這些不同流派、不同行當的表演,對譚元壽都有啟發和教益。
但他最喜愛和敬慕的是李少春的表演藝術。李少春的戲,他幾乎是凡戲必看,甚至到了著迷的地步。譚元壽佩服李少春紮實的功底,並且立志要學文武兼備的戲路子。
譚元壽先生演出《打金磚》視頻
1950年,譚元壽在天津中國大戲院首次演出《打金磚》,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打金磚》是當年李少春堪稱一絕的保留劇目。該劇既有繁重的唱功,又有翻「吊毛」、走「硬儒屍」等高難動作,沒有文武兼備的真本領是不敢問津的。《打金磚》中「上天台」的唱段,李少春演唱平腔較多,譚元壽結合自己高音較好的特長,揚長避短,把平腔改為高腔,顯得更加高亢有力。劇中,劉秀上場時的[二黃原板],譚元壽唱得圓潤、舒展、熨貼。接著,是那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唱得聲情並茂,行如流水、抑揚分明、委婉韻足,未死學李少春,而是發揮了「譚派」唱法的特點。
京劇《沙家浜》譚元壽先生飾演郭建光
自一九五八年以來,譚元壽還積極參加排演現代戲他參加排演了《智取威虎山》《草原烽火》《黨的女兒》《節振國》《黎明河邊》《蘆蕩火種》等現代戲。他排演現代戲時,注意深入生活和塑造人物、在突破和運用程式化的表演上,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素。排演現代戲,對於他在表演藝術上的提高,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譚富英逝世五周年的日子裡,譚派傳人云集北京。譚門第五代老生譚孝增也參加了紀念演出。譚元壽不僅把譚派藝術傳授給自己的兒子譚孝增,也傳授給青年演員張學治、宋光明、徐尚斌等。他表示,要為更好地繼承、發展譚派藝術,推動京藝術前進而繼續努力。
譚元壽先生遺體告別儀式10月15日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