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壽先生走了!京劇界痛失旗幟

2020-12-20 騰訊網

點擊:"京劇戲曲風"看經典國粹京劇

文武兼備的譚派傳人——記著名京劇演員譚元壽

摘自《人民文學》雜誌 1982年12期

作者:呂國慶

正值霜秋紅葉入晚霞的季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富英逝世五周年紀念演出在京舉行。譚富英之子譚元壽演出了《定軍山》《戰太平》《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等具有代表性的譚派劇目。譚元壽的精採表演,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掌聲中包含著讚賞、鼓勵和期望。有人說:「相傳梁啓超曾在譚鑫培的照片上題詩:「聲名卅載轟如雷,尚有俊響吹埃」。我們在看了譚元壽演出後,深為譚門在八十多年之後俊響不絕而高興。

家學淵源 基礎紮實

譚元壽出身京劇世家。他是譚門第四代老生。他的曾祖父譚鑫培,是譚派藝術創始人,是京劇史上位才華出眾、承前啟後的表演藝術大師。祖父譚小培是民初譚派著名老生,並傾心栽培後代。父親譚富英嗓音宏亮,扮相俊美、身段飄灑、做功真切,是譚派藝術富有成就的傳人。譚元壽生於這樣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京劇藝術薰陶。他從四歲就開始練功、學戲,不僅聆聽祖父、父親的教海,還得到舅父宋繼亭的精心培育。

譚門三代人

譚小培先生(1883-1953)

譚富英先生(1906-1977)

譚元壽先生(1929-2020 )

譚元壽六歲時,第一次登臺、他和祖父譚小培同演《汾河灣》。兩個月後,在開明大戲院,譚元壽又同父親合演了這齣戲。

京劇《汾河灣》

當時,他既有家教,又可請先生,完全有條件在家學戲。但是,譚小培和譚富英為了把譚元壽培養成一名出色的演員,堅持把他送到京劇科班,接受嚴格的訓練。

京劇《連環套》演出視頻

一九三八年,十歲的譚元壽帶藝投師,進了富連成科班。在科班譚元壽和其他人一樣文武功都練,上下手全來,從跑龍套學起,到逐漸演配角、主角。他向雷喜福、王喜秀、張連福、劉盛通等老師學文戲,向王連平、沈富貴、茹富蘭、錢富川等老師學武戲。一九四五年四月,譚元壽結束了七年科班生活。

譚富英先生為譚元壽先生說戲留影

譚元壽出科後,感到譚門繼承譚派藝術的重擔落在了自己肩上,所以依然刻苦練功,勤奮鑽研。後來他由於嗓子倒倉,有一年多不能登臺。他嗓音恢復後重新登臺,為荀慧生「挎刀」,參加裘盛戎班社。

ー九四七年,十九歲的譚元壽和初登舞臺的杜近芳,在北京長安戲院,首次合演《紅鬃烈馬》,獲得好評。從此以後,譚元壽一直活躍在舞臺上。

繼承譚派 文武不擋

譚元壽家學淵源,功底紮實,較好地繼承了譚派藝術。

譚元壽先生《連環套》留影 飾演黃天霸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譚派代表劇日之一。譚元壽在排演這齣戲時,譚富英對元壽說:「咱們演歷史戲、哪朝哪代,你得心裡有譜。看了歷史書、才能了解戲裡的人物性格,明白那些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要不,能演好戲嗎?」遵照父親的教導,譚元壽反覆閱讀和研究了《三國演義》,能較深地理解並較好地在臺上表現諸葛亮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空城計》中,他著力於諸葛亮聽了「三報」之後的表演上,演得層次分明,細膩傳神。探子頭一報:「馬謖、王平失守街亭。」這早已在諸葛亮意料之中,他只是冷冷一笑,語氣平常地說:「再探!」二報:「司馬懿帶兵取西城。」諸葛亮雖故作鎮定,但緊張的心情已從他說的「再探」二字中有所流露。三報:「司馬懿大兵離西城不遠。」此時,諸葛亮無法掩飾自已的吃驚,嗓音發地說:「再再再探!」司馬懿進兵神速,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兵馬調出,剩下老弱殘兵,留守空城,如何是好?這時,譚元壽是這樣表演的:他背對觀眾輕搖羽扇,以寧靜反襯諸葛亮的內心緊張。接著,他猛轉身,用一段節奏緊而語調穩的道白,表現了諸葛亮臨危不亂,才思敏捷,隨機應變的風度。

司馬懿兵臨城下,這時,諸葛亮有一段[西皮慢板],唱得緩慢,表演沉著,顯出胸有成竹的樣子。當諸葛亮斟了第二懷酒之後,司馬懿唱「我本當領人馬殺進城」此時,諸葛亮舉酒杯,以扇遮擋,卻不飲,兩眼緊緊盯住司馬懿。司馬懿心虛地說出「殺不得」之後,諸葛亮這才感到勝利在望,將酒飲下。當二老軍報「司馬懿大兵倒退四十裡」時,諸葛亮有一笑。雖然口中有笑聲,臉上卻沒笑容,因為他既高興,卻又有些後怕。這些細節,譚元壽演得不瘟不火,十分傳神。在這段戲中的念白準確清晰,唱腔疾緩得當,板槽穩而不亂,用字行腔,圓潤大方,不失「譚派」的演唱特色。

譚元壽先生演出《定軍山》視頻

譚元壽繼承前輩傳統,還擅長演一些如《定軍山》《戰太平》等以老生應工的靠把戲。這些譚派代表劇目,不重猛翻爆打,講究唱念和工架,歌舞並美,有聲有色。《戰太平》中花雲被俘遊街時,有段[西皮原板]轉[快板]的唱段。譚元壽在這個唱段中表達了花雲的忠烈氣概和激昂情緒,具有譚派慷慨悲的特點。譚元壽演唱開頭兩句:「嘆英雄失勢入羅網,大將難免陣頭亡!」「失勢」和「陣頭亡」幾個字,噴口有力、感情強烈,當花雲路見懷抱嬰兒的夫人時,急中生智,一腳踢倒孫氏,叮囑她快抱孩子逃走,想方設法到金陵搬救兵。這時,有一段[快板],既是花雲對妻子的囑託,又表達了他視死如歸的決心。這段[快板],共有八句,唱得節奏快,吐字清,鏗鏘有力,字正腔圓,顯示了譚派善唱字多腔少的[快板]的特長。從中也可以看出譚元壽吐字和用氣的功力。

俗話說:「藝高不如德高。」譚富英是一位技藝精湛,藝德高尚的藝術家。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政治上也積極進取、嚴格要求。這些對譚元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譚元壽先生為馬連良先生配演《趙氏孤兒》留影

譚高英善於同別人合作,不以名演員自居,不爭角色。譚元壽常說:「一個人唱不了八仙賀壽」。京劇是整體藝術,不管演什麼角色,都要認真對待。」六十年代初,北京京劇團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藝術片《秦香蓮》,張君秋邀請譚元壽扮演韓琪。這個人物戲不多而且是他從來沒演過的角色。但是,他欣然接受了任務,並且表示要把這個配角演出特色來。他和張君秋一起反覆研究「殺廟」一場,為韓琪增加了一段[原板]唱腔。他還在韓琪自刎身亡時,增加了「殭屍」動作。儘管韓琪的戲不多,經譚元壽認真表演,其善良、正直、剛烈的性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徵博採 不斷進取

譚元壽對京劇表演藝術注意博採眾長,不斷進取,這也是繼承了譚門先輩的優良傳統。在譚元壽剛出科時,譚富英就対他說:「你先別忙著往譚派裡去,要多鍛鍊。文戲武戲都要演」並且,多次對譚元壽說:「要多看戲,凡是老生的戲都要看,多學。」「店鋪要有貨,演員要有藝、藝多不壓身。」

譚元壽先生《龍鳳呈祥》留影飾演劉備

譚元壽自幼得到家傳,同時,他還經常觀看餘叔巖、時慧寶、孟小冬、王又宸、言菊朋、王鳳卿、馬連良、奚嘯伯、李盛藻等著名老生的演出。楊小樓、尚和玉、馬德成、周瑞安等名演員的武戲,他也十分愛看。「四大名旦」的戲,他也看得不少。這些不同流派、不同行當的表演,對譚元壽都有啟發和教益。

但他最喜愛和敬慕的是李少春的表演藝術。李少春的戲,他幾乎是凡戲必看,甚至到了著迷的地步。譚元壽佩服李少春紮實的功底,並且立志要學文武兼備的戲路子。

譚元壽先生演出《打金磚》視頻

1950年,譚元壽在天津中國大戲院首次演出《打金磚》,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打金磚》是當年李少春堪稱一絕的保留劇目。該劇既有繁重的唱功,又有翻「吊毛」、走「硬儒屍」等高難動作,沒有文武兼備的真本領是不敢問津的。《打金磚》中「上天台」的唱段,李少春演唱平腔較多,譚元壽結合自己高音較好的特長,揚長避短,把平腔改為高腔,顯得更加高亢有力。劇中,劉秀上場時的[二黃原板],譚元壽唱得圓潤、舒展、熨貼。接著,是那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唱得聲情並茂,行如流水、抑揚分明、委婉韻足,未死學李少春,而是發揮了「譚派」唱法的特點。

京劇《沙家浜》譚元壽先生飾演郭建光

自一九五八年以來,譚元壽還積極參加排演現代戲他參加排演了《智取威虎山》《草原烽火》《黨的女兒》《節振國》《黎明河邊》《蘆蕩火種》等現代戲。他排演現代戲時,注意深入生活和塑造人物、在突破和運用程式化的表演上,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素。排演現代戲,對於他在表演藝術上的提高,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譚富英逝世五周年的日子裡,譚派傳人云集北京。譚門第五代老生譚孝增也參加了紀念演出。譚元壽不僅把譚派藝術傳授給自己的兒子譚孝增,也傳授給青年演員張學治、宋光明、徐尚斌等。他表示,要為更好地繼承、發展譚派藝術,推動京藝術前進而繼續努力。

譚元壽先生遺體告別儀式10月15日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相關焦點

  • 京劇表演藝術家 譚元壽 先生逝世,享年92歲
    驚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於2020年10月9日12時許在京逝世,了解到此消息之後,小編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譚元壽先生公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派第六代傳人譚孝曾先生的辛集籍入室弟子王金冰,他表示自己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的震驚和悲痛,並在第一時間與師父、師兄取得了聯繫,送去自己的哀悼與慰問。
  • 京劇名家譚元壽辭世 曾飾演《沙家浜》郭建光
    從京劇鼎盛春秋走來的譚派掌門昨辭世 他的成功是上天的眷顧更是自身的堅守  譚元壽:一生知遇遍梨園至今傳唱譚家腔  七代傳承的京劇譚門不僅是梨園傳奇,也是家風立身的當代典範,當今譚派掌門譚元壽更是京劇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 蕭蕭落木 不盡長江——敬悼譚元壽先生|張斯琦
    《空城計》,譚元壽飾諸葛亮 說起譚元壽先生,就必然要說到他的家世——京劇的譚氏家族,至今七代從事京劇,而且都繼承譚派老生藝術。他的曾祖譚鑫培,是四海一人的伶界大王,是對整個京劇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一代宗師。他的父親譚富英,是譚門的中興人物、新譚派的開創者。到譚元壽先生已是第五代,他生在1928年,正是譚富英剛剛嶄露頭角的時代,不久譚小培便收回大外廊營祖居,譚富英的演藝之路也更加順暢,可以說元壽先生的誕生為整個家族帶來了福氣,當然更是譚小培、譚富英父子辛勤努力的成果。
  • 《沙家浜》名角、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逝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譚派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先生於10月9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譚元壽出身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為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京劇流派。20世紀初期,京劇已風靡全國,京劇界甚至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譚元壽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均繼承譚派老生藝術。
  • 《沙家浜》名角、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逝世 享年92歲
    10月9日下午,「京劇藝術」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去世。 譚元壽(圖據東方IC) 紅星新聞記者隨後聯繫上譚元壽治喪委員會確認,據其工作人員班宇婕透露:譚元壽先生於今日
  • 24張老照片,回顧譚元壽先生藝術人生,為何說最對不起一個人?
    在此,就讓咱們通過一組老照片,來回顧一下譚元壽先生的藝術人生吧。譚元壽先生曾表示,他這一生要感謝太多人,卻唯獨虧欠一個人。1928年,譚元壽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其曾祖父譚鑫培,是我國京劇藝術的創始人之一,也創造了中國第一個京劇流派——譚派。1905年,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是譚鑫培老先生主演的《定軍山》。
  • 譚元壽:被時代辜負的大師
    在譚門七代中,第一代譚志道參與了京劇的初創;第二代譚鑫培代表了京劇的成熟與鼎盛,他們的歷史地位都不可取代。本文傳主譚元壽先生,則另有其厚重,他有比前輩與晚輩更豐富與複雜的經歷,身處特殊時期,京劇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交織最為緊密,因此,時代的氛圍與社會的變革,時時在影響譚元壽先生的藝術經歷和成就。如果要以譚門七代為線索寫京劇史,譚元壽這一章,大約最長也最為曲折多姿。
  • 「梨園中人」譚元壽:江河不擇細流
    譚元壽的兒子譚立曾悄悄對我們說。 真正的藝術家難免愛惜羽毛。儘管譚元壽是當之無愧的當代京劇大師,但他一輩子都反對別人稱呼他為「藝術家」。他常掛在嘴邊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員」。 二十多年前,譚元壽在上海電視臺錄製節目,現場有青年演員問他,何時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輩子也沒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謙虛,卻有著「梨園世家」的自信與曠達。
  • 京劇譚派掌門、《沙家浜》裡的「郭建光」譚元壽離世
    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9日消息,記者從北京京劇院得到消息稱,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人,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因病於10月9日12時在京逝世,享年92歲。
  •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
    譚元壽生於京劇界最負盛名的譚家,是京劇譚派第五代傳人,曾祖父譚鑫培為譚派創始人,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四大鬚生」之一)均繼承譚派。譚富英先生為譚元壽先生說戲留影譚元壽註定也要將這份家族榮光傳承下去。他自幼跟隨他的舅舅、譚派鬚生宋繼亭學戲,五歲登臺,先後和祖父、父親同臺演出《汾河灣》中的娃娃生薛丁山。
  • 京劇譚派掌門人譚元壽去世享年92歲,曾演《沙家浜》「郭建光」
    新京報訊 10月9日,北京京劇院發布訃告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界德高望重、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北京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京劇譚派藝術掌門人、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譚元壽因病於2020年10月9日12時許在京逝世,享年92歲。
  • [北京晚報]谷曙光:朝霞映湖」成絕唱 從老戲單看譚元壽的藝術人生
    很明顯,元壽先生早年想走李少春允文允武的路子。元壽先生在上海,已經算是頭路角兒了,但後來卻沒有挑班挑梁。這很值得深思。或許元壽先生已清醒看到了當時京劇界的激烈競爭,老一輩的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還活躍在舞臺上,他的父親富英與裘盛戎合組的太平京劇團(後改北京市京劇二團)也頗受歡迎,更有他的偶像李少春等諸多中青年的角兒嶄露頭角……總之舞臺上各路英豪,群雄爭鋒;而他,還很年輕,意識到以其資歷、功力,尚不足以獨立挑班,自領一軍。
  • 一戰功成新曲,七代譚笑風生:傳奇譚家與百年京劇
    譚家人活躍於舞臺中央,幾乎每代都有一位譚派老生得到了頂流的認可,都對京劇有突出的貢獻。七代人像是一根糖葫蘆串兒,戲迷們都以"譚五(代)"(譚元壽)、"譚六(代)"(譚孝曾)、"譚七(代)"(譚正巖)來稱呼。現而今,"譚五(代)"譚元壽先生也去世了。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驚悉噩耗,我久望著早已準備好的、幾年裡累次為先生拍攝的照片——原計劃8月6日與中國翻譯協會同仁一起為先生祝壽時帶去的,心中竟悵然無措,握筆籤發以中國翻譯協會名義為季先生所寫唁電的手,微顫不止。
  • 譚孝曾:京劇擎燈者
    下個月他又要到天津參加2016年的「走近大師」非遺講座,向老百姓講授京劇知識和京劇故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譚孝曾1949年出生,京劇譚派第六代傳人,系京劇名家譚富英之孫、譚元壽之子,代表作有《定軍山》《失空斬》《四郎探母》《群英會》《龍鳳呈祥》《將相和》等。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圖)
    郭曉勇 攝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  驚悉噩耗,我久望著早已準備好的、幾年裡累次為先生拍攝的照片——原計劃8月6日與中國翻譯協會同仁一起為先生祝壽時帶去的,心中竟悵然無措,握筆籤發以中國翻譯協會名義為季先生所寫唁電的手,微顫不止。  中國翻譯界的一個老兵  季先生是畢生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的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
  • 京劇臉譜介紹,整臉、三塊瓦等
    寒江孤雁1987京劇的行當,現在有生、旦、淨、醜,淨和醜,是需要勾臉的。其他行當不勾臉嗎?不是絕對的。旦角的鐘離春,崑曲中就勾臉,這是特例。譚元壽先生為餘叔巖先生配像《珠簾寨》臉譜,既叫譜,必有章法。京劇臉譜,有一定的規律,不能亂畫,有規矩;京劇臉譜,卻無定律,不同戲中的同一人物,行當、臉譜也會不同。《響馬傳》中的程咬金,是花臉;《鎖五龍》中的程咬金,是醜;同一齣戲,同一人物,不同流派來演繹,處理也不同,如《連環套》的竇爾敦,金派、郝派、裘派的臉譜都不同。
  • 「風從運河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篇之臨清京劇
    臨清群眾表演民間京劇  明清兩代,臨清「五方走集,四民雜處,商賈輻輳,仕女嬉遊,故戶列珠磯,家陳歌舞,飲食宴樂,極耳目之歡」,為臨清戲劇的繁榮提供了土壤。一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馮志孝會見臨清票友,王澤波說自己是張煥亭的弟子,馮先生遂稱其為師兄。
  • 「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嘗試眾籌 親自拿1000元參與
    原標題:「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嘗試眾籌 親自拿1000元參與  日前,由南京戲迷發起的京劇眾籌《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南京站》在眾籌網上線。如果預計的8萬元籌資能在50天內完成,明年1月,王珮瑜將來寧獻上一場為戲迷量身定製的《交匯點之夜·王珮瑜京劇清音會》,讓觀眾感受最傳統的國粹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