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譚派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先生於10月9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譚元壽出身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為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京劇流派。20世紀初期,京劇已風靡全國,京劇界甚至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譚元壽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均繼承譚派老生藝術。
1928年,譚元壽出生在北京大柵欄大外廊營,10歲那年,祖父譚小培把譚元壽送入富連成第六科「元」字科坐科,並留下話「該怎樣管教就怎樣,不必手軟」。譚元壽從雷喜福、張連福、劉盛通等學老生文戲,隨王連平、茹富蘭習武生戲,後拜李少春為師,技藝精進。
譚元壽5歲就登臺。當時在北京的開明戲院、天津的中國大戲院,譚元壽與父親譚富英、名旦王幼卿同臺演出《汾河灣》。每逢演出,5歲的譚元壽便身背彈弓,手持長槍,一出場就贏得滿堂彩。
在科班演出時,譚元壽就已擔任起大軸戲《大溪黃莊》的一號角色——褚彪,而且還演出了文戲《戰樊城》《群英會》,武戲《洗浮山》《長坂坡》等。
譚元壽20歲時,應梅蘭芳邀請從上海趕回北京,陪梅葆玖在北京唱第一場戲。譚梅兩家情誼深厚。
上世紀50年代,譚元壽隨父加入了北京市第一個國營京劇團——北京京劇團,成為一名文藝工作者。
上世紀60年代,譚元壽因在京劇《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一角,而享譽海內外。他的表演深得譚派精髓,刻畫人物形象生動,性格鮮明,唱腔韻味淳厚,吐字行腔極為講究。除《沙家浜》之外,其代表作品還有《空城計》《定軍山》《御碑亭》《桑園寄子》《問樵鬧府》等,被稱為京劇中的經典。
在七十年舞臺藝術生涯中,譚元壽全面繼承了祖傳的全部譚派經典劇目和表演藝術,為譚派第五代傳人,並培養大批譚派表演藝術的優秀人才。
譚元壽生前稱,京劇很雅,許多專家學者、知識分子都是它的觀眾,京劇也很俗,拉洋車的做小買賣的沒上過學的也愛看。說明京劇很容易讓人接受,應該發揚光大。
「我現在年事已高。不可能經常演出了。但還沒有完全謝絕舞臺,每天還要堅持練功,調嗓,一天也不敢懶,演員就得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不過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課徒傳藝,把我所學所會傳下去。否則對不起前輩,也對不起後人。」
在京劇史上,七代傳承的京劇譚派藝術是梨園傳奇,也是博大精深的國粹藝術的藝術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