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漢方艙醫院的廣場舞火了。
在網絡歌曲《火紅的薩日朗》中,
廣場舞給病房裡帶來了歡樂,
更帶來了戰勝病魔的信心。
在上海,居民們
各種花式「宅消遣」五花八門,
「悶」出了疫情下的新境界。
跨欄神器拉杆箱 陽臺變身籃球場
本來過年打算出去旅遊,卻因為疫情泡了湯。拉杆箱只能扔到角落積灰?不不不,在家「抗疫」也不忘體能訓練,拉杆箱立馬轉型變成跨欄「神器」。腿太長,拉杆箱不夠高?那麼就把手推桿拉到最高檔,手扶著沙發,進行繞欄練習。
跨欄隊的唐曄楠正在練習
在松江有一群小小體育健兒,既是松江七中的學生,也是松江區各個訓練隊的運動員。在教練遠程指導、家長陪同看護下,孩子們想出不少妙招,保證停課不停訓,「教練盯沒盯著一個樣」。
在籃球運動員、七年級的王一然家中,陽臺變成了「籃球場」,客廳被開闢成網球運動員妹妹的「網球場」和爺爺的「舞龍場」,餐桌一挪,餐廳又成了媽媽的「瑜伽館」,而這片區域外的繞周通道就成了爸爸飯後散步的「操場」。
王一然的家赫然變成了各種「體育場所」
「我每天在陽臺上練習運球:右手運球、左手運球,變向,胯下。」按照教練每天布置的訓練計劃,他不僅需要進行基礎技術訓練,每天還要完成上百個仰臥起坐、伏地挺身、下蹲等力量訓練。
「我們的孩子都很自覺,家長也陪著,有不懂的動作發視頻過來後,我們就遠程指導。」松江區田徑全能隊教練告訴記者,每個孩子陪同人員不一樣,有「二寶」胖妹妹幫忙壓著腳 做背肌力量,因為沒有見過此動作忍俊不禁,導致拍攝的畫面抖動不停的;有家長「看人挑擔不吃力」,模仿孩子一起練,卻累得喘不過氣的……此間趣事不少。
從除夕夜開始和家人都沒出過門,柔道運動員徐語涵每天視頻打卡,把訓練實況發給教練。徐語涵說,疫情當下,訓練的同時也在增強自身免疫力,也算是一舉兩得。
因為在家訓練,每天家裡都充滿了笑聲,平時各自忙碌的家人,這段時間才真正的朝夕相處起來。孩子和家長都說,這是疫情之下意外的收穫。
記者 楊潔 通訊員 張小小
母女創作抗疫歌曲 傳遞力量和溫暖
媽媽,
什麼是病毒?
出門為什麼要戴口罩?
……
當疫情籠罩神州大地的時候,當大家充滿警惕和恐慌戴上口罩的時候,普陀區萬裡街道萬裡城實驗學校三5班同學陳佳儀,充滿疑惑地向媽媽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看著充滿好奇又略帶驚慌的孩子,陳佳儀媽媽決定利用宅在家的機會,寫一首給孩子們的科普詩,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病毒,怎麼躲避它,怎麼保護自己和家人,更希望通過詩歌,讓孩子們知道,有許多人為了守護大家人的生命,正在拼搏、奮鬥。詩歌《我知道》就這樣誕生了。陳佳儀飽含深情、眼含淚光地朗誦著詩歌:
他們說這是寒冷的冬天
很多人沒法回家團圓
他們說這是溫暖的冬天
很多人在艱難中奉獻
他們說這是危險的時間
不小心就把病毒牽了線
他們說這是重要的時間
不出門就是最好的安全
我知道誰在恐懼和不安
我知道誰是英雄在身邊
我知道誰該樂觀和勇敢
我知道這只是暫時的困難
……
詩歌傳遞著祝福,傳遞著讚頌,傳遞著樂觀,更傳遞著春的信息。
陳佳儀媽媽上公益網絡課。浦礁 攝(下同)
陳佳儀媽媽是一位主持人,她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餘,還熱心公益事業,經常通過公益組織互加計劃的網絡平臺,給全國的家長和鄉村孩子們上公益網絡課。過年也不例外,她通過網絡和家長們分享「停課不停學」在家帶娃小策略,教孩子們朗誦《我知道》。
詩歌受到大家的追捧,能否把詩改編成歌曲的想法,在陳佳儀同學的腦子裡油然而生。在家中,母女倆商量著,一起動手,一起亮嗓,共同創作完成了歌曲版《我知道》。
陳佳儀母女在家創作歌曲
非常時期,人人都不太出門,錄歌是大麻煩。陳佳儀媽媽抱著希望,聯繫了長期合作的錄音師。錄音師毫不猶豫,一口答應,預先買了很多消毒設備,做了細緻的前期消毒工作。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從演唱者到錄製者,每個人戴著口罩,在瀰漫消毒藥水的空氣中,完成了歌曲的錄製。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檯燈下,在電腦前,在書桌邊,陳佳儀和她的媽媽精心挑選著打動人心、有故事、有力量的圖片,完成了視頻剪輯。
從演唱者到錄製者,大家戴著口罩完成了歌曲的錄製
當疫情關上家門,陳佳儀母女倆用音樂打開被疫情困擾的心門,用動聽的旋律與歌詞,為這個凜冬,帶來春天般的希望。
記者 江躍中
村民巧手作口罩 防護過濾好貼心
「外灶姐妹手兒巧,不等不靠動大腦;
村民代表捐布料,自嘎動手踏口罩;
男版女版兒童版,裡層外層加夾層;
改進工藝第三代,儷媛品牌呱呱叫;
同舟共濟立功勞!」
近日,浦東書院鎮外灶村村民徐微琴自製網紅口罩的照片和詩歌,成為該村堅持群防群治開展防疫工作的一個縮影。
作為外灶村婦女之家「媛創空間」的自治管家,徐微琴發現,雖然口罩預約登記、發放工作每天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相對於廣大村民龐大的需求,口罩的缺口目前依然較大。特別是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外來人員陸續返滬,防疫形勢更加嚴峻,口罩需求更趨迫切。
徐微琴製作口罩。嚴宸 攝(下同)
考慮到外灶村是農村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大多數居家的村民對於口罩的防護等級要求無需時刻處於「醫用」級別。於是,徐微琴萌生了自製口罩的想法,她看到網上一段疾控工作人員自製口罩的教學視頻後激動不已,馬上按照視頻中的方法做了一個棉布口罩。
善於開動腦筋的她,看到有些網絡教程裡還在口罩裡設置過濾層的做法後,又立即設法改進位作了棉布夾層口罩2.0版:在原先的自製口罩外面兩層棉布中間,再夾一層起隔離作用的保鮮膜,內裡再有兩層紗布,這樣製作出來的口罩比較實用,能夠對阻擋飛沫起到更好的防護效果。徐微琴2.0版的自製口罩得到了村委會和村民們的大力支持,村裡幫其買來紗布、保鮮膜等材料,做服裝加工生意的外灶村19組村民代表湯芹妹則主動捐出自家的棉布。
經過一次次的嘗試,徐微琴根據男、女、兒童這三類人群分別製作了不同大小的樣板紙。在她的巧手下,經過裁剪、縫紉、打褶、滾邊等一道道工序,原先涇渭分明的棉布、紗布、保鮮膜等材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副副自製的口罩。
這些自製的口罩,經外灶村統一消毒後,將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村民,作為特殊時期的過渡品。記者還聽到一個好消息,有村民買到了KN95的過濾層,提供給徐微琴,這樣加入了更高等級過濾層的「3.0版」自製口罩,防護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記者 宋寧華 通訊員 嚴宸
祖孫三代合力 「剪」出抗疫心聲
防疫宣傳、測量體溫、噴灑消毒水……這些是陳炳生在家門口看到的一幕幕,而他把這些場景都變成了一幅幅剪紙作品,「悶」在家裡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加油、鼓勁。
今年78歲的陳炳生是金山區朱涇鎮頗有名氣的「剪紙匠人」。繪畫、剪紙是他的愛好,剪刀一拿就是30多年。他的剪紙作品構圖樸實、生動傳神,紮根鄉土又反映時代話題。作為一名已經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平日裡他也常參與鎮裡的各種志願活動。
「這次志願者不要我,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為防疫工作貢獻一份力量。」說起這次疫情防控題材剪紙作品的創作,陳炳生笑稱,自己報名參加一線的志願服務,「可能因為老年人免疫力比較弱,他們沒讓我去。」
記者看到,陳炳生創作的這組剪紙作品一共十幅,作品的主人公裡,有志願者、有社區工作人員、有普通市民,記錄的是全鎮上下抗擊疫情的各個難忘瞬間。「從設計構圖、繪畫描樣到最後完成,這組作品前後花了十天左右,每天起碼4個小時左右。設計比較難,剪紙和畫畫不同,線條不能斷。」
陳炳生特別強調,這次的作品其實並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這些天我兒子、孫女都在家裡,9歲的孫女參加過美術班,兒子也對畫畫感興趣,在作品的繪畫上,他們幫了很多忙,不然10天根本完不成。」這組由祖孫三代一起完成的宣傳疫情防控的剪紙作品,在陳炳生看來,分量更重也更有紀念價值。
「抗擊疫情,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守護家園」「齊心協力,戰勝疫情」……這些被剪進陳炳生作品裡的話語,是他們一家,也是大家的心聲。
記者 毛麗君
「少年翻譯官」出馬 外國友人齊點讚
本月10日起,滬上不少企事業單位陸續復工。靜安區不少白領發現,除了中文宣傳材料,該區的國際化辦公樓宇都貼上了製作精美的英文版宣傳海報,但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這些英文海報全部出自靜安區市西中學一群「少年翻譯官」之手。
市西中學「少年翻譯官」團隊成員錢易申同學參與設計英文版宣傳海報已經張貼在靜安區的辦公樓宇
自2月4日接到上海市靜安暘昇創益青少年發展中心委託翻譯了第一份文件以來,這支近40個人組成的翻譯志願者團隊翻譯了12份、9000多字的「戰疫」英文宣傳材料,幫助生活或工作在該社區的外國友人們更及時地掌握防疫信息。
團隊成員薛艾儀在家翻譯防控資料
市西中學團委副書記王璐老師說,招募「翻譯官」之初其實是受了暘昇老師們的委託,希望能夠請學校國際班的學生利用英語專長,幫忙把一份石門二路街道需要的防疫資料翻譯成英文版本,為外國友人答疑解惑。「沒想到,召集令一發出,除了國際班,其他班級的學生也積極響應,搶著參與這項『緊急』而又『特別』的翻譯工作。」
高三(2)班的吳越是首批響應翻譯「召集令」的志願者之一。她的母親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放射科的一名醫生。「假期裡,我看了不少關於醫務工作者的報導,家中也有一名盡職盡責、早出晚歸的醫生媽媽,深受觸動。儘管畢業班課業比較繁忙,但我還是非常希望『宅』在家中也能儘自己一份綿薄之力來做些貢獻。」吳越說,她先後接下「防控科普手冊」和「科學防疫」文章的片段各一,為了讓翻譯更標準、更符合公告模式,她反覆和同學、老師探討,逐字逐句地修訂。談及翻譯中的分工,吳越說,有的同學擔任組長,對接需求方、統籌工作、分配任務,有的則是校訂員,力求翻譯信達雅。「大家熱情都很高,基本任務來了都要靠『秒殺』,否則還不一定能搶單成功。」
目前,隨著靜安區的企事業單位逐漸復工,這群「少年翻譯官」的翻譯任務暫告一段落。「但是,工作不會停,我們還會繼續選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素材進行翻譯,為公眾帶去持續的科學普及。」高二(9)班的何伊瑋說,疫情發生後一直想做點什麼卻無從下手,「翻譯官」活動打開了他的「新思路」,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也給予了他未來參與更多實踐嘗試的勇氣。
記者 馬丹
象棋大師當主播 「雲課堂」上揚國粹
12日晚,徐匯區第二青少年業餘體校三個象棋班的孩子們在網上來了一個「大亂鬥」,30餘人捉對廝殺,大家都說簡直比原先在教室裡線下上課還過癮!
61歲的汪三弟老師為大家上網絡直播課
從春節迄今,這已是徐匯二少體汪三弟教練第8次為孩子們義務開網課了。特殊時期,61歲的汪老師在女兒和家長幫助下,搞定技術難題,破天荒地在幾乎都是電競玩家活躍的直播平臺上註冊,「改行」當主播,成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無獨有偶,胡榮華培訓學校也請來年輕的國家象棋大師趙瑋、魯天等開設公益性質的直播課。一個家長在微信群裡開玩笑說:「小屁孩平時哪有機會聽國家象棋大師講課,這次『因禍得福』了!」
說起直播初衷,汪三弟和胡榮華學校的老師們都說,象棋藝術博大精深,學棋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停課讓老師們非常著急,「反正悶在家也沒什麼事」,便想到給孩子在線上課。
不過,第一次當主播並不容易,當了43年教練的汪三弟就碰到了新難題,花了幾天嘗試了許多直播平臺和直播軟體,才終於當上「主播」。第一次上課,汪老師和這些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們都很生疏,頻頻出現屏保、對話框擋住直播畫面的小問題,孩子和家長們隨時發送彈幕向「汪主播」求助。23歲的國家象棋大師魯天接到胡榮華學校邀請後,雖然一口答應,但也沒有直播經驗。他和胡榮華學校工作人員一起向有經驗的國家象棋大師趙瑋、謝靖請教後,兩個人研究了一個下午,也才搞定直播技術。
作為抗疫特殊時期第一個在上海開設公益直播課的象棋教練,汪三弟直播首秀成功的消息在象棋培訓界不脛而走,還有些教練也在醞釀中。老師們都覺得,「雲課堂」既能弘揚國粹、傳播傳統文化,也是在特殊戰場發揮教師力量,讓孩子們安度假期,是對教育部「停課不停教、不停學」號召的積極響應!
記者 孫雲
為孩子自製小遊戲代替媽媽陪著你
白色鞋盒的蓋子上面畫了一個張大嘴巴的小人,嘴巴部分扣了一個洞,放幾個大小不同的玩具球在上面,通過搖晃蓋子讓球滑到洞中,再掉落到下方的盒子裡。這個簡單的小遊戲是奉賢區南橋鎮解放二居的居委幹部陸桑桑畫給宅在家裡的兒子王小寶的禮物。
「有點醜,」89年出生的陸桑桑,偶爾在朋友圈裡看到其他媽媽給孩子做小遊戲,也萌生了給自家兒子做一個的想法,趁今天午休輪到她回家吃飯,抽空給小寶畫了一個。畫上的孩子代表兒子王小寶,玩的時候有句口訣:戴好口罩勤洗手,小心病從口入。「一個是覺得這個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動作協調性,以遊戲的形式了解外面在發生什麼。還有一個就是看到這幅畫,是媽媽幫忙做的遊戲,能讓他感覺像媽媽陪著他一樣。」
「媽媽,這個好漂亮,我好喜歡玩呀。」今年五歲的王小寶拿到這份媽媽自製的禮物顯得特別高興,玩個不停。到今天,小寶已經在家裡宅了16天了,這些天裡都是外婆外公陪著他,媽媽每天早上7:45就出門,中午因為輪流值守不一定回來,晚上經常要加班到7、8點鐘。就在11日晚上,居委會還連夜加班加點趕製小區的個人通行證和車輛通行證。
陸桑桑在工作
一直沒出門,還見不到媽媽,小寶卻很乖巧。陸桑桑每天交給他一個任務,在媽媽回家的時候拿消毒液給媽媽消消毒,他就天天在媽媽快下班的時候拿著消毒液等在門口,看到媽媽出門還會提醒:「要戴好口罩哦,外面有病毒。」
陸桑桑說,在孩子們的心目,爸爸媽媽奮戰在一線是他們心中英雄。雖然比平時少了很多時間陪孩子,但孩子也知道,媽媽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打敗病毒,讓更多的家庭團圓,讓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在陽光下奔跑、玩耍,這也是居委幹部們奮力在一線拼搏的力量源泉。
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 楊珺
以筆為「槍」鼓鬥志 漫畫抗疫獲好評
「中國漫畫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種藝術武器,發揮著凝聚群眾、鼓舞鬥志的作用。」上海美術家協會漫畫藝委會主任沈天呈說道,「聽聞疫情後,我們也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筆為『槍』,用我們的創作號召大家防範病毒,眾志成城共抗疫情。
1月24日除夕,上海美協的漫畫家們發起了一場「眾志成城戰疫情」網絡漫畫展徵稿活動,徵集帖中第一幅招貼畫《大刀向兇頑病毒砍去》便出自沈天呈之手,為漫畫徵稿定下了基調。
「宅」在家的這段時間,沈天呈已創作了30多幅抗疫主題漫畫:《不信謠、不傳謠、不添亂》中孫悟空手拿金箍棒,打向各種謠言;《削髮為「你」》中醫療隊隊員為更好投入戰鬥,毅然剪去青絲;《放燈》中小女孩手捧蓮花燈為醫生母親加油、為武漢加油……他還為孩子們送去通俗易懂的科普漫畫《保存自己 消滅敵人》。
「之前我看到河南提出的5條防疫措施『多消毒來勤洗手』『出門就把口罩戴』『切莫隨意亂吐痰』『野生動物莫嘴饞』『自行隔離不傳染』特別好,就以此為靈感,再加上『打噴嚏請避人』,創作了6幅帶有警示性意義的漫畫。」值得注意的是,這組漫畫上還附上了英文。「我想到上海是個國際大都市,有許多外國人生活在這裡,他們也應該遵守疫情防控指示,於是就在畫上加了英文,期望能更好地向外國友人進行宣傳。」這組漫畫一經發布便獲得了熱烈反響。
沈天呈正在創作
像沈天呈這樣在家用手中畫筆為中國加油、為宣傳抗「疫」潛心創作的漫畫家和漫畫愛好者還有很多。沈天呈說:「大家都特別踴躍,投稿郵箱已經不堪重負『爆掉』了。」截至11日,「眾志成城戰疫情」網絡漫畫展已經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作者投來的3200餘幅作品。
記者 黃佳琪
「毯子獅」練身體 「服裝秀」學防護
近半個多月,陸煒、孫豔夫妻倆和讀小學五年級、幼兒園小班的一雙兒女天天在家。「如果不找點樂子,家裡分分鐘都可能『雞飛狗跳』。」孫豔說。過年在家看電視,三歲的「二寶」陸思妤被舞龍舞獅等民俗表演吸引,爸爸和哥哥靈機一動,挑選一條格紋毛毯,一前一後披在身上,爸爸陸煒把頭埋入閒置的整理箱,扮「獅頭」,十歲的陸禺誠則藏在身後,當「獅尾」。伴著陸煒挑選的民樂合奏《羅漢舞獅》,這頭山寨版「毯子獅」賣力扭動起來。父子配合默契,舞到興起時,陸煒還跳上靠背椅,秀了個帥氣的定格動作。陸思妤站在前方,手拿玩具仙女棒逗弄獅子,咯咯地笑個不停。
歡樂的畫面被孫豔錄下來。她回憶,當時連續舞了三次,「大家都意猶未盡,反覆回看視頻,每次都覺得好笑」。舞獅熱鬧有趣,但說到健身效果,還比不上一家四口每天的必修課——玩幾局體感跳舞遊戲《舞力全開》。「全家一起娛樂,還能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更好地抗擊病毒。」
「抗疫親子服裝秀」,一家四口齊上陣
陸煒又支一招——每人選一套適合外出的服裝,來一場「抗疫親子服裝秀」,而挑選服裝的首要原則是防護效果。陸禺誠起初想戴橄欖球頭盔,試了後發現,保護不到眼睛;又想改選棒球帽,看到媽媽給妹妹挑了一次性浴帽,覺得既實用又方便,也換了一頂;他還特地拿了一瓶消毒劑當道具,「每次爸爸下樓去拿快遞迴來,我們都會在門口給他噴一噴」。
陸思妤的護目鏡很顯眼,其實是兒童實驗套裝裡配的。「我早就決定徵用這個玩具配件,給她外出時戴,但一直沒用過。」孫豔說,趁演習機會先模擬。浴帽、護目鏡、口罩、手套、雨衣、雨鞋……小女孩「全副武裝」,既打扮了自己,也學習了防護知識。
服裝秀持續半個多小時。陸禺誠直言「太悶,快喘不過氣了」。「我告訴他,一線醫護人員要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連續忙碌6小時。」孫豔從兒子的眼神裡發現,他對白衣天使的敬意,又多了幾分真切體會。
記者 曹剛
全科大夫「雲義診」 傳遞知識增信心
「宅在家做什麼?」東華大學校醫院的全科主治醫生王喬木的答案是——雲義診。新冠肺炎暴發後,網上各類信息魚龍混雜,1月24日晚,阿里健康聯合支付寶上線在線義診服務,有多年呼吸ICU重症監護從業經歷的她在小年夜加入「1分錢義診」的隊伍中。王喬木告訴記者,除夕前一天,自己接到阿里健康的簡訊邀請加入雲義診,當晚,全國200多名義診醫生組建「釘釘武漢先鋒區」。
在家參與網絡義診的王醫生
除去每天確保完成單位衛生防疫任務和門診接診工作外,「早上8點多到深夜12點,除了中間吃飯和上衛生間,基本都在線,目前一天接診量大概在160個。」她說,大家的問題集中在輕症診斷和日常防護兩大類,「不少人希望通過在線問診得到有用的信息和診斷,不想盲目去醫院添亂,也避免交叉感染。還有部分市民諮詢口罩如何採購、佩戴,家裡如何消毒等等。」王喬木說,相信自己能和全國醫護人員一起取得最後勝利。
記者 楊碩
賞清華食堂名菜和網友學習打卡
利用這段特殊「宅時光」,不少大學生在視頻網站上學習知識,充實自己。
B站被網友戲稱為「全國最大學習網站」,在學習區,每天不同時段都有趣味課程上線,以清華大學為例,專業方面如「中國金融體系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工科學術論文寫作技巧指導」等課程,有興趣愛好方面的「芭蕾認識與形體之美」「柯潔同學帶你學圍棋」,這些課學累了,還可以看看大家最期待的一堂課——「清華食堂特色菜配方大揭秘」,想做清華同款菜餚的同學不妨趁機學一手「顛勺」。
厲亮正在學習直播。嗶哩嗶哩App截圖
除了大師授課,和主播一起在線學習成為不少人每天堅持做的一件事。華東理工大學的厲亮同學就是往B站上傳音視頻的人,網名「月了個光」,初二那年,他開始頭一次學習直播,起初僅在周六開播,粉絲才幾十個,五年後,他的粉絲數已達15.8萬人。直播內容並不複雜,卻成為厲亮多年的習慣:晚上8點,架起攝像頭,挑一首舒緩的背景音樂,看看網課做做題,每個整點和「學友」互動。他坦言,這幾年學習的心態變化很大,開始只是被迫學習完成作業,進到大學後可以自主安排學習內容,不過這也對自身學習積極性有更大的挑戰。
最近,厲亮帶著同學進行寒假自習,很多「學友」會來直播間學習打卡,「除了鼓勵更多人和我一起學習,我更想傳播一種正能量。」厲亮說,與其說喜歡學習,不如說是喜歡自己有所提高。有時候網課也看得煩,這個過程很多時候是枯燥的,但堅持下來也就好了,每天看到幾千人和自己共同努力也是學習直播的動力所在。
記者 任天寶
廣場舞變視頻舞 居家抗疫不寂寞
陳蘭娣是涼城新村街道錦三居民區舞蹈隊領隊。由於防控需要,居民區所有活動都取消了,她和大家只能在舞蹈隊微信群裡聊聊天。
年初五,陳蘭娣在微信上看到一段「踩點舞」視頻,簡單易學,適合在家跳。於是,她自己練熟後,請老伴拍成短視頻放到微信群,讓大家跟著學,沒想到效果不錯,大家一學就會。
隨後每天下午3時,陳蘭娣會在微信群裡除了聊天,每天大家還會自覺打卡,曬各自在家跳這段舞的照片、視頻。有些隊員還會將自己學的舞蹈視頻發群裡,和大學交流。陳蘭娣笑著說「現在每天各自在家跳舞,我們心態放鬆了,宅家也不覺得枯燥,還鍛鍊了身體,這也是在為抗疫做貢獻。」
見習記者 莊琦欣 夏揚
遊戲達人忙闖關 娛樂健身兩不誤
市民林雲志在家用現在非常流行的電子健身遊戲的方式進行鍛鍊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攝
「通關啦!」昨晚,林雲志在朋友圈發了四張打卡圖。圖裡顯示,她花了42小時13分鐘49秒通關了switch的健身環大冒險遊戲,一共消耗了8萬多卡熱量,跑了87公裡的距離。「我玩這款遊戲是從兩個月前開始的,那時還在上班,隔一兩天才玩一次。」家住鎮寧路的林雲志表示,為了防疫,平日習慣去瑜伽館鍛鍊的她從年前就開始天天宅在家裡,十分無聊。單位因為工作性質復工還在準備中,在連續睡了幾天後,她發現自己精神開始萎靡不振,就逼自己打開電視機,連上遊戲機,拿起配置的健身環,重新開始玩健身遊戲。
「這個遊戲就是拿著健身環做各種動作,裡面需要跑跳甚至下蹲,只有做到遊戲要求的動作,你才能過關。」剛開始時,她只能隔天玩,因為玩好以後渾身肌肉酸痛體力跟不上,現在每天都能連續玩上一個多小時,每次結束以後胃口會很好,心情也好多了。
「最近都不能出門,QQ和幫裡的人聊天,他們都說自己長胖了。」魏維是一款武俠手遊的會長。雖然一直在家,但是生活自律的她依然保持運動的習慣,在現實生活裡也成了運動隊長。「現在,就像遊戲組隊一樣,我每天下午3點都在群裡號召大家一起鍛鍊,網上發運動視頻讓大家照著做,讓做的人打卡。」
對於很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玩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遊戲,而是升級為「健身互動版」,不僅打發了部分無聊的時間,也保持了健康。
記者 楊喻
新民眼工作室
圖片|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編輯 |屠瑜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