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從來」不假裝「自己懂了。
每個任務下來,我的第一反應就和上學時期一樣,問清楚老師的需求,搞清楚評分標準,搞清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part,那不是才顯得自己很認真嗎?然後就像十萬個為什麼,機關槍似地問leader問題。甚至,因為那個時候和我的leader是面對面坐,在任務進行中也會間歇性提問。
但在這個時候我犯了兩個錯誤。一,很多時候,問題還沒經過腦子就說出口。時間長了,次數多了,leader只丟給我一句話,」你覺得呢?「二,我忽略了每個人時間都需要沉浸在自己的思考裡,我時不時提出來的問題,打擾了別人的思考。
在被反問了好幾回以後,我逐漸意識到錯誤,決心不要總被老闆問的幾個為什麼卡住,然後開始極端」fake it「階段,假裝自己理解了所有的需求,理解了這份deck的邏輯,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然而,在」假裝理解「的階段我遇到的難題是項目總是拖得很晚...
所以,在完成任務前一定要假裝我懂、我會、我能,還是快速提出問題、得到解決方案,這個工作方式的度,對於非senior planner來說也不容易。愛思考,很好,可是項目時間拖得很晚,關鍵的問題沒有餘地去討論怎麼辦?及時問問題,很好,可是在別人看來是不經過腦子的,你自己要怎麼成長起來呢?
除了在內部完成工作時,在客戶面前要真正做到」fake it till you make it「這件事,也是相當艱巨的。
在做planner一段時間以後,很榮幸有各路朋友會來上門尋求合作。一開始總是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太厲害了,開始fake it fake it fake it,說起來一切都像是沒難度似的,但是真正在」make it「的過程中,艱難險阻是數不盡的...
最近有個項目就是這樣的,一開始以為不難,但經過了多日的摧殘,才真正意識到,在」fake it「之前(也就是在與客戶確定項目目標之前),項目評估多重要,了解客戶多重要,時間充裕多重要,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更重要...
直到今天這個項目總算有個比較好的階段性結果為止,我不說冒出來過多少次放棄的念頭,起碼頭皮發麻就麻了三四五六天吧……(好了我們以後有機會好好講講這個項目!)
」fake it until u make it「
這句話和園長總和我們說的"make it happen"一樣。
並不是說要用數據編造一個邏輯給客戶,也不是硬把假說都說成是真的。只是在客戶下的brief面前,你要怎麼思考,怎麼有理有據的分析,怎麼解決問題,最終讓客戶覺得當初把難題交給你是個正確的選擇,才是重要的。
就像《壞血》裡一樣,我們都會為了進步或美好的願望設立高遠的目標,並相信我們能完成它(fake it)。對待這個目標,好的方法是,try everything to make it happen,壞的方法是try every lie to make it happen.